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竞技体育的剖析,阐述了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改革上产生的误区,认为竞技体育对传承学校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的牵引力。必须重新定位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更好去营造学校体育氛围,用竞技体育思想来指导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群体和竞赛,使学校体育文化真正得到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研究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及竞技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竞技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上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将学校作为传承体育文化的主阵地之一,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创新,推进我国体育文化建设,使学校体育文化真正得到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   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在接受体育教育,任何一门学科都没有体育教育有这样长的时间跨度.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前苏联教学模式和我国前期体育战略的影响,长期以来竞技体育一直在学校体育中占居主导地位.同时,学校体育也一直盲目地追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并将竞技体育作为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健身方法.随着近年来体育教改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竞技体育作为健身方法存在种种不利因素.同时,由于“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的引进,越来越多的人对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提出了疑问,甚至主张取消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这种观点仅仅考虑了竞技体育作为健身方法的不适性,却忽略了竞技体育进入校园的初衷,对学校开展竞技体育存在误解.……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在体育领域占据着最高层次,成为当今世界主体体育文化,而且因其可观赏性和参与性、对青少年的教育性,在社会大众文化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体育界曾发生过一场辩论,围绕着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分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派认为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体育教育即身体教育、体质教育;而竞技体育属于文化,与杂技、杂耍、舞蹈同宗,是少数人的事情,因此竞技体育不得进入学校,干预体育。另一派则认为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重要部分,它的基础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不应排斥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具有跨行业、跨系统的特性,“生存危机”的培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坚持完善举国体制的同时,借鉴美国学校人才培养的法治管理模式,健全人才市场,旨在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经典生态学理论对竞技体育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竞技体育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生命系统)由投入、管理和产出三大板块组成,其外部结构(环境系统)则含两个层次多种因素:同层次因素(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深层次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显性因素有违禁药物的使用、假黑赌、暴力骚乱、腐败等,产生原因是过度政治化、过度商业化、公德道德缺失、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应从调整内部生态结构、优化外部生态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等几方面维护竞技体育生态系统的完好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少年体质健康、体魄健壮、意志坚韧、合作能力强,体育运动水平提升,则会不乏竞技体育人才、雄厚体育运动人口、发展大众体育、旺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活力。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发展青少年体育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基于青少年学校体育教育与校外体育教育相结合的视角,研究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体教融合问题,即从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积极促进社会体育助力学校体育两个方面,探寻能够形成对青少年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校内外统筹发展、双向合力作用,把青少年身体素质抓上去,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出来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同社会中的其它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交流才能生存。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环境的稳定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的条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国家训练局(原国家体委)批准兵团作为行业系统单独组织参加全国运动会,这无疑给兵团体育的振兴带来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探索一条适应兵团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法和逻辑对比法,对兵团竞技体育发展思路和实施进…  相似文献   

9.
政府职能在以往的竞技体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的发展规律和体育核心价值是所有体育发展手段和路径的基础。竞技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求同存异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体育有必要更加持久地坚持多元化发展的大格局,但要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合理调整政府职能。以总体把握为主,适当鼓励和支持竞技体育可持续性的市场化发展和学校体教结合发展等多元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的人才应如何选拔一直是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直接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为了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在弱势项目和新兴项目上人才储备问题,有些项目已经开始了跨界选材,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以及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的原因展开分析,结合国情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建设体育强省为出发点,在分析湖北省竞技体育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湖北省竞技体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由此提出迈向体育强省新时期的湖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对策:深化湖北省竞技体育举省体制改革;制定和实施新时期湖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战略目标;加强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建设,重点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优化项目布局,加强优势重点项目建设;拓宽思路,认真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积极开展竞技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12.
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同样兴起于西方,经过各自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育形式趋向 于融合,竞技休闲化与休闲竞技化是当代体育发展的总特征。一方面,在过去民族主义推动下的传统意义 的竞技体育在向生活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休闲体育在人类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基调中,积极 引入竞争因素,从而向竞技化方向发展。而无孔不入的商业则促使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和系统分析法,以近十年来(2002-2012)中文体育类期刊发表的体育现代化研究论文为研究样本,对体育现代化的概念、内容、特征、指标体系、区域研究5个主题进行了阐述,并对体育现代化相关问题,即体育现代化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总结与评价,理清了我国体育现代化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其特点,并对该领域研究存在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体育现代化理论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现阶段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及国内外体育发展的经验,探讨未来我国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我国体育发展做出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文献资料和系统分析为基本方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举国体制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多元化创新模式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举国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在政府主导 下,调整发展竞技体育的政策思路,逐步完成国家体育事业的整体转型。以投资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创新是我国竞技体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正确地阐述和树立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取向。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社会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显示:竞技体育社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系列、15个二级指标系列组成;一级指标中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排位靠前,二级指标权重排序又以健康和体育文化的传播居首,这表明了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社会价值的社会主义培养方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7.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二者具有相互发展的作用。本文就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策略,即改变观念,融入一些相互合作的因素进去,加强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合作,更深层次的剖析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存在哪些联系,通过学校体育来最大限度完善大众体育的服务系统,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从而为社区的体育事业提供一份依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竞技体育的腾飞和国际体坛地位的确立无不得益于其体育组织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国竞技体 育组织的研究主旨是促进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组织形态特征和运行特征、 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竞技体育从业人员的关系及其对竞技组织绩效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采用基本理 论的介绍或援用,通过对局部的问题的实证性研究来印证相关理论研究范式。将运动项目特征研究融于组 织形态、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研究之中,加强临床应用研究是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组织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广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举国体制”的框架下,改革和创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论证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全面统筹的、适宜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使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以抓竞技为主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对陕西省基层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高基层运动员竞技体育水平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