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索改善烤烟品种K326中部叶质量的最佳烘烤调制工艺,实现K326中部叶在烘烤过程中的提质增香。[方法]采用4种不同的烘烤工艺对重庆市烟区K326品种中部烟叶进行烘烤调制,并对各烘烤工艺下的初烤烟叶多酚和有机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研究表明,中部初烤烟叶总绿原酸含量和多酚类物质总含量均表现为:重庆市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初烤烟叶最高,外动力排湿烘烤工艺次之,三段式烘烤工艺最低;4个处理的中部初烤烟叶高级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明显,但外动力排湿烘烤工艺能明显降低中部初烤烟叶中柠檬酸和草酸的含量,其他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含量与其他3个处理相比差异不明显。[结论]重庆市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和外动力排湿烘烤工艺的中部初烤烟叶香气质和香气量优于其他2个处理,且外动力排湿烘烤工艺处理的中部烟叶原料有利于其卷烟制品燃吸时烟气的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重庆烟区K326上部叶初烤烟叶质量及确定相应的烘烤工艺参数,实现烘烤过程提质增香。[方法]设定内动力排湿烘烤工艺、外动力排湿烘烤工艺、三段式烘烤工艺、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4个处理,研究不同工艺烘烤过程中K326同一成熟度的上部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在变黄及定色阶段,内动力排湿烘烤工艺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最充分;外动力排湿烘烤工艺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最少,且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50.53 mg/g。[结论]在变黄及定色阶段,外动力排湿烘烤工艺最利于烘烤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不同烘烤工艺参数组合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累积效应的影响,制定恰当的烘烤工艺,实现烟叶烤黄、烤熟、烤香、烤干。[方法]用KRK26品种烟叶,设计低温低湿、中温中湿和中温高湿3种烘烤工艺参数组合,分别烘烤下部、中部、上部3个部位的烟叶各1炉,测定烤后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含量。[结果]不同温湿度组合烘烤工艺对初烤烟叶总糖、还原糖影响不显著。总植物碱、总氮、糖,碱。中温高湿烘烤工艺与中温中湿烘烤工艺、低温低湿烘烤工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温中湿烘烤工艺与低温低湿烘烤工艺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温湿度组合烘烤工艺对初烤烟叶致香物质的影响,低温低湿(461,72μg,g)〉中温中湿(450,06μg,g)〉中温高湿(385,12μg/g),低温低湿条件下致香物质的含量较高。[结论]中温高湿烘烤工艺对总植物碱、总氮、糖,碱,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温湿度组合烘烤工艺对初烤烟叶致香物质总量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烘烤工艺参数组合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累积效应的影响,制定恰当的烘烤工艺,实现烟叶烤黄、烤熟、烤香、烤干。[方法]用KRK26品种烟叶,设计低温低湿、中温中湿和中温高湿3种烘烤工艺参数组合,分别烘烤下部、中部、上部3个部位的烟叶各1炉,测定烤后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含量。[结果]不同温湿度组合烘烤工艺对初烤烟叶总糖、还原糖影响不显著。总植物碱、总氮、糖/碱,中温高湿烘烤工艺与中温中湿烘烤工艺、低温低湿烘烤工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温中湿烘烤工艺与低温低湿烘烤工艺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温湿度组合烘烤工艺对初烤烟叶致香物质的影响,低温低湿(461.72μg/g)中温中湿(450.06μg/g)中温高湿(385.12μg/g),低温低湿条件下致香物质的含量较高。[结论]中温高湿烘烤工艺对总植物碱、总氮、糖/碱,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温湿度组合烘烤工艺对初烤烟叶致香物质总量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同烘烤工艺模式对K326品种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不同烘烤工艺模式对K326品种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下部叶和上部叶的每千克干烟成本以三段六步式烘烤最低,中部叶的干烟成本三段六步式烘烤和常规烘烤最低,各个部位中温中湿调制烘烤的干烟成本均为最高。下部叶均价表现为中温中湿调制烘烤最低,三段六步式烘烤和常规烘烤相同,中部叶和上部叶均价均以三段六步式烘烤最高,常规烘烤次之,中温中湿调制烘烤最低;三段六步式烘烤处理烤后烟质量相对较好,且能耗较少,常规烘烤次之,中温中湿调制烘烤最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密集烘烤时的温湿度条件对烤后烟叶中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方法]以烤烟品种K326中部叶(第11~12位叶)为试验材料,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进行烘烤,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内标法分别测定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及烟叶类胡萝卜素香气成分。[结果]试验表明,烤后烟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与β-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含量与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低温(干球温度36~38℃)中湿(相对湿度80%~85%)处理烤后的烟叶中类胡萝卜素的各组分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低,叶黄素、新黄质和紫黄质含量最高,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最多,从而影响烟叶的香气品质。[结论]研究可为优质特色烟叶生产烘烤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用低温低湿烘烤工艺、中温中湿烘烤工艺、中温高湿烘烤工艺,对K326品种,上、中、下3个部位的未熟烟叶、初熟烟叶、适熟烟叶和过熟烟叶进行烘烤。初烤烟叶评吸鉴定结果表明,低温低湿烘烤工艺,有利于下部初熟烟叶、适熟烟叶、过熟烟叶和中部适熟烟叶、过熟烟叶使用价值的改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不同烘烤工艺对不同部位不同成熟度档次烟叶淀粉含量的影响,采取有效技术,降低云南烟叶淀粉含量。[方法]用低温低湿烘烤工艺、中温中湿烘烤工艺、中温高湿烘烤工艺,对 K326上、中、下3个部位的未熟烟叶、初熟烟叶、适熟烟叶和过熟烟叶进行烘烤对比试验,测定烤前、烤后的烟叶淀粉含量。[结果]烟叶淀粉含量随叶位的上升而增加。低温低湿烘烤工艺,对降低烟叶淀粉含量欠佳;中温中湿烘烤工艺极显著地降低了烟叶的淀粉含量;中温高湿烘烤工艺,大幅度地降低了烟叶的淀粉含量。[结论]该研究为优化烘烤工艺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烘烤工艺对不同部位不同成熟度档次烟叶淀粉含量的影响,采取有效技术,降低云南烟叶淀粉含量。[方法]用低温低湿烘烤工艺、中温中湿烘烤工艺、中温高湿烘烤工艺,对K326上、中、下3个部位的未熟烟叶、初熟烟叶、适熟烟叶和过熟烟叶进行烘烤对比试验,测定烤前、烤后的烟叶淀粉含量。[结果]烟叶淀粉含量随叶位的上升而增加。低温低湿烘烤工艺,对降低烟叶淀粉含量欠佳;中温中湿烘烤工艺极显著地降低了烟叶的淀粉含量;中温高湿烘烤工艺,大幅度地降低了烟叶的淀粉含量。[结论]该研究为优化烘烤工艺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密集烘烤过中稳温时间对上部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烟叶香气质量及密集烘烤工艺的优化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烤烟上部叶为试验材料,在气流下降式烤房对比研究42℃和54℃两个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上部烟叶致香物质和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适当延长稳温时间有助于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提高;当以42℃持续12h、54℃持续12h进行烘烤时,其致香物质总量、棕色化反应产物类、类西柏烷类、类胡萝卜素类致香物质和新植二烯含量最高,且明显提高巨豆三烯酮总量(19.970μg/g);并且能够显著降低上部烟叶的烟碱和淀粉含量,使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增加,糖碱比和氮碱比较适宜,其感官评吸得分最高。【结论】42℃和54℃均持续12h能明显改善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提高上部烟叶的香气质量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温湿度调制效应的烟叶烘烤工艺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维  崔国民  赵高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05-16506,16508
[目的]研究烤烟品种K326的最佳烘烤温度和湿度。[方法]在烟叶变黄阶段,考察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烟叶化学成分、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及香吃味。[结果]在烟叶烘烤的变黄阶段,温度保持在36℃,相对湿度保持在85%,可最大程度地促进烟叶烘烤中的化学成分的分解转化,提升烟叶品质,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最高(8.77%),香吃味得分最高(48.67分)。[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最佳烘烤条件是温度36℃、相对湿度控制在8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基因型特色烤烟品种的烟叶油分表征化学物质和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基于对不同基因型烤烟烟叶油分表征化学物质和常规化学成分差异的探索,以毕纳1号、云烟87、K326和南江3号4个烤烟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烤烟烟叶油分表征物质和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试验表明,云烟87和南江3号的烟叶油分表征化学物质总体好于K326和毕纳1号,云烟87、毕纳1号、K326和南江3号烟叶含钾量均偏低,云烟87、毕纳1号和K326的上部叶烟碱含量高,南江3号和云烟87的中、上部叶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相对较高.[结论]研究可为烟叶质量偏低、油分差的烟区选育和推广优良烤烟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K326上部叶烘烤过程失水干燥特性,为烘烤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K326上部叶为试验材料,分析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特性、形态变化特性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烘烤过程中,烟叶各部分失水程度表现为叶片>全叶>主脉,叶片失水质量占全叶失水质量比例呈先减小后略有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主脉失水质量占全叶失水质量比例呈先增大后略有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叶面积收缩率和主脉周长收缩率均随烘烤温度的升高呈逐渐增大趋势;全叶失水程度和主脉失水程度均与主脉周长收缩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2>0.9500,下同),叶片失水程度与叶面积收缩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结论]烘烤过程中K326上部叶各部分失水特性及形态变化特性不同,可通过主脉形态变化判断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程度,进而为烘烤工艺烟叶状态参数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类型烤房的优势,并为密集烤房及其配套烘烤工艺的发展和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经普通烤房、四棚密集烤房和三棚密集烤房加工的K326上部烟叶各类致香物质的含量和感官评吸质量,研究不同类型烤房对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四棚密集烤房和普通烤房烤后上部烟叶的致香物质总量、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致香物质和新植二烯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极显著或显著高于三棚密集烤房。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和致香物质总量(除新植二烯)含量在3种烤房中无显著差异。感官评吸结果以四棚密集烤房最好,表现为香气量较充足,香气质较细腻,余味较舒适干净,整体使用价值高;其次为普通烤房,其表现为香气质细腻,香气量较充足,余味稍辣、稍苦;而三棚密集烤房的香气质、香气量、刺激及余味等均表现较差。[结论]四棚密集烤房因其装烟量较大,其烘烤环境类似于普通烤房,使得烟叶外观形态和内在物质的变化趋于一致,更有利于其致香物质的形成和积累,最终其烤后上部烟叶的香气质量与普通烤房差异较小;三棚密集烤房烤后上部叶的整体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5.
张帅  李明全  曾超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530-1531,1541
[目的]研究烟叶田间成熟度对K326上部叶烘烤的影响。[方法]将K326上部叶成熟度划分为3个层次,尚熟、适熟、充分成熟,分别对3种成熟度采收烟叶的烘烤产量、质量、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结果]试验表明,K326上部叶适熟采收烘烤效果最好,产量、质量、收益均高于尚熟采收和充分成熟采收的烟叶,建议K326采收标准为叶面变黄面积约70%~80%,色差小,叶表面有少数黄斑,没有泡状突起,主脉约3/4~4/5变白,支脉约3/4变白,叶面有成熟疯。[结论]研究可为提高K326上部叶烘烤质量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福建烟区烤烟不同部位品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福建烟区不同部位烟叶品质间的差异状况,以期提高福建烤烟的工业可用性。[方法]以烤烟K326为供试品种,于2006年对福建烤烟主产区三明、龙岩和南平上、中、下3个部位烤烟的主要化学成分、物理特征特性和感官质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3个部位烟叶的单叶重、叶片厚度、密度和单位叶面积重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烟叶总氮、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粗烟碱含量、有机钾指数、施木克值及糖/碱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及香气质、香气量、浓度、刺激性、余味和总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福建烟区烤烟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适中,比例协调,尤其是多酚类物质和乙醚提取物的含量较高,香气物质含量丰富,工业可用性较强。总体评价以中部叶的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7.
张爱民  王长征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19-4121
[目的]研究不同陈化条件下烤烟的绿原酸含量及褐变程度。[方法]以云烟85、K326为材料,研究不同的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对烤烟绿原酸含量及烟叶颜色值的影响。[结果]云烟85和K326的绿原酸含量随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褐变程度随温度、空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的温差下,温度越高,褐变越剧烈;空气湿度大于50%时,烟叶颜色值增加显著。在烟叶含水量相同的条件下,氧气浓度越高,褐变越强烈。[结论]烤烟的绿原酸含量与烟叶颜色值呈负相关,温度和空气湿度都可以加速绿原酸的氧化,增加烟叶的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