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杨振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水稻育种家,享有杂交水稻领域"南袁北杨"、"籼粳并用"之誉。南袁指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这北杨,就指的是杨振玉教授。杨振玉,1927年出生于江西丰城。1949年全国解放时考入上海复旦大学,随后参加抗美援朝,之后转到沈阳农业大学继续学习农学,1957年12月毕业后,一直在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从事水稻栽培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曾任国家"863"课题主持人,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引种杂交粳稻在哈尔滨的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分中心提供的H5/LK60、H5/H15、H5/R48、H5/R42、垦稻12/R48、垦稻12/R42、垦稻12/LK60、垦稻12/H15和垦稻12/花28杂交粳稻为试验材料,在哈尔滨生态区域进行了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在寒冷地区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与当地普通水稻品种相比返青早,分蘖能力强,穗数和穗粒数多,库容量大,在2010年没有遇低温情况下,其产量比对照平均增加25%左右,在哈尔滨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3.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获得突破性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取得重大突破。经辽宁等地农民几年试种,较常规水稻增产15%~20%.专家认为具有大面积推广的条件。设在辽宁省农科院的国家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经过几年来的攻关,成功选育出几个籼粳性不同、生育期不同的骨干不育系(母本1和10多个优质、配合力高的骨干恢复系(父本),目前已有5个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
水稻杂交制种每一步都是关键,特介绍杂粳制种技术,包括选择安全隔离的方法、合理安排父母本播期、选择合适的行比、适期早栽、合理密植、花期预测的时间与方法、花期调节方法、割叶的时间及标准、赶粉要求、去杂的时间及要求、确保种子纯度等。  相似文献   

5.
1993年8月30~31日在我国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农科院北方杂交稻研究中心召开了杂交粳稻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中日两国的学者二十余位。北方杂交稻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第一个三系杂交粳稻黎优57的选育者杨振玉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词。大会特邀两个报告。一位世界著名稻作学者,广亲和水稻的发现者及 S-5~n遗传  相似文献   

6.
陆良县种子管理站承担云南省杂交水稻品种区域试验,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杂交水稻品种在陆良县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其他重要特性,尽快筛选出更加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南汇区水稻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6万亩左右,由于人们对米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南汇区不断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进行试种、示范。2007年从闵行区引进杂交水稻“秋优169”,为摸索该品种在南汇区的施肥和生长情况,特进行水稻优化平衡配套施肥试验,以期为南汇区种植和推广“秋优169”提供施肥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是水稻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4年,作为选育杂交水稻所必需的遗传工具,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保持系(B)和恢复系(R)于1973年育成,从而实现了"三系"配套,随后于1974年育成几个优势强、产量高的杂交组合.1976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开始大面积应用.此后,杂交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9.
"甬优"系列杂交粳稻直播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直播栽培具明显省工、省本、省力,高产、高效技术优势,已在浙江省水稻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水稻的主要栽培技术。杂交水稻由于亩用种量少(诸暨市杂交籼稻亩用种量0.5~0.75k,杂交粳稻亩用种量1.0~1.25kg),若播种技术掌握不好,易造成播种不匀,苗数不足,穗数偏少,而影响产量。所以水稻直播栽培一般只限于常规水稻上推广应用,在杂交水稻上很少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旱稻及籼稻根系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根系研究的难度较大,根系育种相对滞后。采用盆栽的方式,对北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进行比较,为水稻高产根系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稻具有明显的根系优势,主要表现在发根力强,根系粗长,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重和根冠比都较大;常规品种则根多、根细而分枝多,根系衰退晚且慢。(2)早稻品种发根力强、根较长,根系比表面积大,根冠比较大。(3)与粳稻相比,籼稻根较少,根体积较大,根粗长,根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较小,根冠比小,后期衰退早且快。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实用技术》2010,(7):19-19
4月29日,哥斯达黎加国家农牧研究所宣布,我国赠送的杂交水稻品种NP833在哥首度试种成功.3月25日,中国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表示,该岛国气候非常适宜杂交水稻的生长,第一阶段试种成功.这是中国杂交水稻继亚洲成功推广后,在中美洲和非洲掀起的又一次杂交水稻热潮.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2008,(12):37-37
天津市水稻育种专家经过近10年刻苦攻关,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粳稻新品种——“10优18”,在京津冀、黄淮、江淮和关中等全国主要稻区大面积推广获得成功,目前15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水稻丰收在望。国内权威水稻专家认为,“10优18”在国内率先将优质、高产、多抗和广泛适应性等优良性状在同一品种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水稻育种技术进步,代表了国内杂交粳稻育种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杂交粳稻采用机插秧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插秧机机械的改进、塑料软盘育秧技术的成熟及江阴市政府对水稻机插秧的政策支持,水稻机插秧得到了快迅发展,2006年全市机插秧面积达12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30%以上,2007年有望突破60%。另一方面,近几年推广的杂交粳稻因高产优质深受种植户喜爱,虽种源有限,但种植面积也已超过全市水稻面积的1/5.机械化和杂粳化已成为我市未来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但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杂交粳稻能否采用机插秧还未见试验报告。为此,本试验设计了4个播量处理来研究杂交粳稻进行机插秧的可能性,旨在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实现水稻栽培双优化、水稻生产无公害化、稻米品质优质化的目标要求,探索开创水稻生产优质、高产、高效新路子,我镇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2004-2005年在三新水稻示范园区示范种植“申优1号”杂交粳稻新品种,达到了高产、高效的目标要求,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与前景武小金,张克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长沙410125)自从1926年Jones首先报道水稻杂种优势以后,日本、印度、美国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一些科学家也建议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1966年日本学者新城长有用印度...  相似文献   

16.
袁隆平院士,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案,江西德安县人,1930年9月生于北平(今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  相似文献   

17.
《世界农业》1998,(4):25-26
亚太地区杂交水稻研究动态中国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功,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年来,尤其是亚太地区杂交水稻发展较快。1.研究与发展现状杂交水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和18个国家的农业研究系统中,其中大部分为国营机构,只有巴西、印度、日本、...  相似文献   

18.
两系杂交粳稻优势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使杂交水稻育种进入两系法的新阶段,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湖北省曾率先育成的一批粳两系组合,经繁育制种、区试和生产试验,表现出配组自由、繁种简易、一系两用、育性稳定、杂种无不育细胞质负效应等优越性,但产量优势还不尽如人意。我省早在70年代初也提出两系法育种,并育成一批高自交不育系(对温度敏感)及紫色标记恢复系,可以一制两用,选配出一批籼粳两系组合,终因产量的竞争优势不强,加之不育系育性变化不稳而中断。我们在研究中体会到,育成光敏核不育系,只是解决了手段问题,关键在于广泛测配,从中筛选出产量能超过当地推广品种和现有三系杂种的两系超高产组台,才有育种意义和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技通讯》2005,(11):59-59
云南省自主开发的优质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连片种植实现了高产攻关目标,专家组近日在保山市隆阳区的田间验收.滇杂31号、滇杂32号均达到并超过国家二期超级水稻产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以杂交粳稻辽优9906、辽99优15、辽99优19,常规粳稻盐丰47为材料。在辽西滨海盐碱稻区通过硅肥不同处理试验,研究硅肥施用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肥可以提高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并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选用杂交组合中产量最好的辽99优19与盐丰47在不同处理下对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杂交粳稻辽99优19在穗长、每穗实粒数优势较强,而平均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方面明显低于盐丰47,说明杂交粳稻的增产主要缘于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