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睢宁县从2001年开始,在蚕桑重点镇村开展大棚条桑一日两回育省力化养蚕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目前该项技术已在重点镇村全面推广,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受蚕农好评,并被称之为“快乐养蚕法。” 1 大棚的建立大棚应选在地势高、排水方便、易通风的地方搭建,大棚四周挖排水沟,防止阴雨天棚内湿度过大和  相似文献   

2.
<正> 大蚕期用工时间集中,劳力矛盾大。我市大面积养蚕生产普遍采用蚕(?)、蚕(?)育,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严重制约着家庭蚕桑经营规模的扩大。南沈灶镇、新农乡近几年来在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上寻找突破口,重点探索和推广了塑料编织布蚕台覆盖少回育。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先试用了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研制的绳索吊挂蚕台,然后,根据本地实际和操作实践对绳索吊挂蚕台作了必要的改进。从1985年起先后在新农乡机场村、南沈灶镇李南、晨光等村进行了多点试验,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87年起重点在这两个乡镇推广。经过三年的努力,这两个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笔者为探寻改进养蚕技术薄弱户的饲育水平,在团林蚕茧站试验推广低产户重点技术指导法,经过连续三年的实践和调查效果比较显著,具体方法如下:1确立指导对象年初对上年度各村所有养蚕户的生产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将养蚕水平较差、易发病、产量低的户列为重点户,一般占总养蚕户的10%左右。2建档立卡将确立的低产户进行建档立卡,实行一档一卡管理办法。一档:就是将其桑园面积、养蚕设施、坐落位置、劳力情况及各季放种量和产茧情况详细登记在“低产户重点技术指导档案”内。一卡:就是为每户发放一张上门服务卡,卡上注明该户各季放种量、包…  相似文献   

4.
<正> 由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和南充地区茧丝绸公司共同承担研制的蚕用消毒剂“养蚕欢”于1990年12月26日在蓉通过技术鉴定。“养蚕欢”的研制是省科委“七五”期间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5年来,经过中国蚕研所、西南农大等单位测试,南充、绵阳、万县等24个县(市)的攻毒试验、农村小区对比试验和中间性试验及农村运用,结果表明:“养蚕欢”对多种蚕病有较显著的消毒效果,它更具有用法简便,药效稳定,容易保存、成本低,使用安全等优点。1989年以来,推广“养蚕欢”315吨。  相似文献   

5.
杨正堂 《四川蚕业》2000,28(1):53-55
<正> 南部县碾垭乡的蚕桑生产,前几年面大分散,养蚕零星粗放的付业,养蚕单产低,农民收入低,一受市场影响,农民则弃蚕不养蚕或毁掉桑树。现就碾垭乡11村8社养蚕大户罗先锋养蚕量大、单产高、收入高、效益好,  相似文献   

6.
罗晓芬 《四川蚕业》2003,31(4):46-48
蚕桑生产是我县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骨干项目之一,但近年来却一直存在单产低、质量低、效益低的实际问题,严重地削弱了蚕桑生产的生命力,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此,1997年,我们组织科技干部在全县6个蚕桑重点乡中,实施“规范化科学养蚕”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7.
<正> 地坑木框养蚕法,经过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1982年五个蚕期的试养,以及983年在安福、修水、广丰、高安等八个蚕区县的十三个点进行中间试验,均获得成功。1984年2月29日至3月2日江西省农牧厅主持了该项目的鉴定会,到会三十余名代表一致认为地坑木框养蚕法是成功的,现将此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l 系列革新养蚕法是实现“一优两高”蚕业的重要途径系列革新养蚕法是我会会员邓志高、王平清和省丝绸公司刘世广在1990年针对全市、全省养蚕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和养蚕设备陈旧、技术繁杂等问题,与夹江县蚕农结合,按照蚕体生理学和生态学原理研试成功的一种养蚕新法(获省丝绸公司蚕业科技进步—等奖).它革除了传统的用蚕箔、蚕架养蚕等繁杂的养蚕操作.研试对比结果,取得了优质(提高4.5%)、高产(提高22%)、高效益(提高22.1%)和省工(35.6%)、省叶(10.57%)、省投资(23.1%)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养蚕法变革的趋势我国现行的普通养蚕法是经过漫长实践总结而成的。养蚕特点是蚕期短、劳动集中、工作繁琐。养蚕用具设备项目多,投资大,生产成本高,生产劳动值低,纯收入少。因而,影响养蚕业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养蚕生产趋向养蚕省力化的探索。日本成功地研制了机械化、电气化的养蚕设备,是省力养蚕的先例,它大大地节省了劳力,提高了劳动效率。但是,机电化设备必须投放巨额资金,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不适合的。我国自1980年以来,农业生产结构已发生了变革,养蚕生产由集体生产队改为各家  相似文献   

10.
淳安县是浙江省蚕茧重点产区,2018年蚕桑产业基本遏制了持续下滑的趋势,蚕桑生产基本保持稳定。针对淳安县蚕桑产业区域化明显、"十天养蚕法"推广面近半、雄蚕品种推广应用初见成效、种桑养蚕劳动力成本较高、桑旅融合时机成熟的现状,提出了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具体对策:强化规划,推进蚕桑区域发展不动摇;加大力度,坚定"十天养蚕法"不动摇;应用良种,坚持精品茧基地建设不动摇;立足实际,坚持省力化养蚕不动摇;加强防范,坚持政策保险不动摇;立足环保,坚持"减(农)药减(化)肥"不动摇。  相似文献   

11.
我所试验设计的地坑木框养蚕法,八三年在安福、泰和、都昌、修水、广丰、玉山、高安等县设点试养后,取得了投资省、材料来源广、见效快、养蚕成绩好、收益大等效果,深为广大蚕农所欢迎。八四年,许多地方的蚕农也准备采用地坑木框进行养蚕,为便利蚕农采用此法养蚕,下面我介绍一下建坑、制框及养蚕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仪陇县养蚕量不断减少,1999年较最高年的发种产茧下降50%左右,养蚕农户减少1/3,由于单产低、质量低、效益低,蚕农养蚕积极性低,普遍出现了有桑少养或不养蚕的现象。剩余桑叶可增养的潜力达到20~30%。观紫镇今年春蚕种发不下去,比去春减少24.5%,春蚕结束成片桑青叶绿,资源损失严重,观紫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了原因,研究改进了养蚕办法,从多种经营模式中  相似文献   

13.
刘泽辉 《四川蚕业》2000,28(1):11-13
<正> 我省科技养蚕与先进蚕区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养蚕单产低,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养蚕单产40公斤左右,而我省养蚕单产始终在20公斤上下徘徊,相差一倍以上,这一倍的差距,带来农民养蚕效益一倍的差异。如果我们有40公斤的单产,就以1999年每公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养蚕规模的不断扩大,蚕室、蚕具紧张的矛盾日渐突出,重点蚕区纷纷在探索大棚养蚕技术.泾县于1998年就曾进行了大棚养蚕试验,但未获得较为成熟的技术,一时不为蚕农所接受.笔者有兴趣作进一步研究,于年初带领养蚕大户赴江苏如东考察学习,回来后,结合本县实际,选择在琴溪镇进行大棚养蚕新式的进一步探讨,取得了比较理想效果,现将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仪陇县养蚕量不断减少,今年较最高年的发种产茧下降50%左右,养蚕农户减少1/3,由于单产低、质量低、效益低,蚕农养蚕积极性低,普遍出现了有桑少养或不养蚕的现象,剩余桑叶可增养的潜力达到百分之二、三十,观紫镇今年春蚕种发不发去,比去春减少24.5%,春蚕结束成片桑青叶绿,资源损失严重。观紫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了原因,研究改进了养蚕办法,从多种经营模式中选用了  相似文献   

16.
(一)养蚕生产布局 我国土地辽阔,各蚕区的养蚕生产布局存在着很大差异。长江流域蚕区,自4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1年养蚕4~5次;珠江流域蚕区,从3~11月,1年可养蚕7~8次;华北地区,从5~9月,1年养蚕2~3次。 1.春蚕:春蚕期气候适宜,桑叶质量好,病原少致病力低,是1年中  相似文献   

17.
2019年春季,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进行了家蚕膨化颗粒配合饲料全龄养蚕室内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家蚕膨化颗粒配合饲料全龄养蚕可行,但蚕体小、蚕茧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都比普通桑叶育的低,死笼率比普通桑叶育的高。本文对家蚕膨化颗粒配合饲料全龄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家蚕膨化颗粒配合饲料全龄养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桑园速生丰产和桑叶收获、养蚕省力化,提高蚕桑生产劳动效率,降低蚕桑劳动强度,2020年,在淳安县汾口小蚕共育专业合作社宋祁蚕桑基地进行大蚕杂交桑条桑省力化育和常规片叶育对比试验,经试验得知,杂交桑条桑省力化育除盒蚕种产茧量、盒蚕种产值分别比嫁接桑片叶育低10.7%和9.7%;但是每667 m2桑园多养蚕种18.7%,多产茧5.9%,产值多7.1%,用工量少32.2%,净收入多25.8%,有效地降低农户采桑、养蚕的劳动强度,对现代蚕桑产业实现省工节本、提高效益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大棚养蚕这项新技术,因为其投资少节约工效高、适应规模经营、利于人蚕分离等诸多优点而被生产上广泛推广。采用大棚养蚕,由于棚内温度变化及其它气象因子与蚕室养蚕环境有一定差异,蚕在大棚内的食桑、生长速度、昼夜活动等情况与蚕室内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控制养蚕密度以获取优质高产蚕茧,我们于2002年进行了大棚养蚕密度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0.
<正> 养蚕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养蚕业提出了集约化和省力化的要求,现行的养蚕方法占地多,劳动强度大,技术方面也较陈旧,制约了蚕桑生产的发展,1997年我县在盘湾镇南盘村进行了五龄大棚地蚕条桑育的试验,之后向其它重点蚕区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深受蚕农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