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为了实现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小麦超晚播(11月21日,较适宜播期晚30天左右)条件下,密度、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追肥时期对超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显著,以密度450×104株/hm2、孕穗期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846.5 kg/hm2。密度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每公顷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追氮时期对千粒重影响显著,随追氮时期的推迟而增加。增加密度和推迟追氮时期,旗叶叶片光化学最大效率(Fv/Fm)和PSⅡ的活性(Fv/Fo)提高,增大了PSⅡ的潜在活性,有利于叶片所吸收的光能较充分地用于光合作用。追氮时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差异显著,随着追氮时期的延迟,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推迟追肥至孕穗期可以改善超晚播条件下强筋小麦的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2.
豫中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本生态区小麦种植的生态条件,根据本所多年试验结果对适宜本区域的小麦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
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我国80年代以来的50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并对有关高产潜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穗型不同,产量随密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15 000~105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大穗型品种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小穗型品种一直呈上升趋势.不同穗型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各不相同,此时,其产量组成各因素间的关系都协调的较好,表现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空秆率较低、经济系数适宜,各穗型品种获高产的适宜经济系数均为0.5左右.密度对不同穗型品种源库关系的调节作用各不相同,但各穗型品种发挥最高群体产量时的库源比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皆为1.50左右.  相似文献   

4.
糯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育种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糯稻育种目标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对我省近年来选育的11个糯稻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株高、生育日数、穗长与产量负相关;时产量形成贡献最大的依次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因而糯稻高产育种中,应以恰当的生育期、中矮杆株高、增加有效穗数和每德实粒数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
探索不同生育时期浇水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淮北稻茬晚播小麦浇水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淮麦33’为材料,采取人工浇水的方法,研究在越冬、返青、拔节和灌浆初期浇水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初期、返青初期浇水对个体和群体生长的促进作用好于拔节初期和灌浆初期,随着浇水次数增加小麦的生长明显增强。在返青初期和拔节初期浇水能促进小麦穗分化,增加穗粒数,A2B2B3处理穗粒数比CK多3.76粒/穗。单产并不随着浇水次数增加而提高,越冬初期和拔节初期两次浇水单产最高,比对照增15.85%。因此,对于稻茬晚播麦宜在返青初期和拔节初期浇水为宜,既能促进小麦个体和群体生长,保证有效穗数,又能提高每穗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李青松  梁秋华  王占廷  佟玉庆  高立起 《种子》2006,25(11):84-85,89
用10种密度处理研究了长城799的适宜种植密度,并对其产量构成要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要素是穗粒数、其次是百粒重和种植密度,同时得出在北方春玉米区,最适宜密度为64639株/hm^2,并明确了不同密度处理对其它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不同燕麦品种产量及其与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内蒙古土默川山前洪积平原水肥条件不同的土壤上,对引进不同燕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燕麦品种之间的产量有极显著差异。株高只在水肥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与草产量显著相关。在两种条件下,燕麦的草产量与子粒产量均呈显著相关;子粒产量主要取决于穗重、穗粒数。而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千粒重、穗数、穗重、穗粒数与子粒产量均显著相关。不同品种间,皮燕麦坝莜4号和科燕1号产量较高,坝莜4号的抗逆性较强;裸燕麦比皮燕麦对水肥条件敏感。  相似文献   

8.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指导,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植株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结合自然低温下田间冻害情况及产量表现等,对主栽品种的抗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返青期-12℃以下时品种的抗寒性急剧下降;播期间小麦植株的抗寒性表现为:晚播>适播>早播;电解质渗出率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大;地域间抗寒性差异明显;不同区域育成品种抗寒性强弱表现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筛选出一批抗寒高产品种,如‘良星66’、‘山农20’、‘济麦22’、‘烟农19’等,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早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9.
以自主选育的5个工业大麻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分析参试品种(系)纤维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及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工业大麻品种(系)的单株纤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显著;单株原茎重与单株纤维产量呈极显著相关,茎粗、单株干茎重、全麻率与单株纤维产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单株原茎重(0.962)>全麻率(0.943)>茎粗(0.917)>单株干茎重(0.912)>株高(0.808)>干茎制成率(0.725);单株纤维产量与单株原茎重、单株干茎重、全麻率、株高、干茎制成率的回归方程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纤维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是单株原茎重,其次是全麻率,而株高、单株干茎重、干茎制成率其对单株纤维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单株原茎重和全麻率的间接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的适宜收获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摘要:为充分发挥玉米增产潜力,本研究根据国家(宿州)玉米试验站安排,对淮北地区玉米主栽品种郑单958和农大108体积、粒重、水分和灌浆速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授粉45天前子粒湿体积增加较快,灌浆到55-60天湿体积达最大;两个品种的干体积随着灌浆的进行一直不断增加,干湿体积都反应农大108比郑单958子粒库容潜力大。郑单958灌浆前50天粒重增加较快,农大108灌浆前55天粒重增加较快,以后增加缓慢,授粉60天不再增加。两个品种灌浆的前30-35天水分变化较小,灌浆35天后水分开始迅速下降。两个品种授粉30-35天时灌浆速率最快,日增千粒重达9克以上;授粉后40-45天灌浆速率快速下降,并且越来越弱;同时也反映农大108比郑单958灌浆速度相对滞后,故农大108收获期还要晚些。综上所述,郑单958之类的早熟品种在开花授粉55天左右收获最好,即9月底到10月初收获,对中晚熟农大108之类品种,开花授粉后的60天左右收获最好,即10月上旬收获,各种指标和效益都能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播种方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对豫麦18号、豫麦21号、豫麦49号、93中6等4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行距与宽窄行之间产量无明显差异,低播量、高播量下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叶面积系数从开花到乳熟都呈下降趋势,只有93中6呈上升趋势,豫麦21号、豫麦49号、豫麦18号间无差异。豫麦18号灌浆速度最快,豫麦21号最慢,豫麦49号和93中6相比,前者前期灌浆快,后者一期灌浆快,93中6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豫麦18号次之,豫麦21号第3,豫麦49号最低。  相似文献   

12.
以郑单309、郑单326、郑单958和中玉303等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在7个种植密度(6.00×104、6.75×104、7.50×104、8.25×104、9.00×104、9.75×104和10.50×104株/hm2)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生育期内群体物质累积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下株高和穗位高表现出明显优势,中玉303和郑单958的株高和穗位高表现相对较高。随生育期推进,植株群体干物质量显著增加,花前、花后和成熟期干物质量均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成熟期中玉303和郑单958的干物质量较郑单326和郑单309平均提高16.1%,花后干物质量占成熟期的比重以6.00×104株/hm2密度处理下最高,为58.68%,以郑单958最高。随密度增加,成熟期千粒重显著下降,产量明显提高,10.50×104株/hm2密度处理最高,为14.49t/hm2,中玉303产量最高,较郑单309和郑单326平均增加16.3%。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选用中玉303,以10.50×104株/hm2密度种植,可提高玉米植株花后物质生产量,促进花后物质分配,实现夏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3.
采用Eberhart模式和方法分析了1988-1989年山西省中部地区旱地组区试中6个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地点效应是影响小麦丰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因素。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高产品种也是适应性强的稳产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没有相关性。晋麦34号(84-16r)是个丰产性好、适应广的稳产品种,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高产育种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唐映军 《种子》2003,(1):8-9
采用多元回归、多元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三要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小麦高产育种应走大穗较多穗型求高产的育种途径,为本区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从1995年河北省棉花品种审定委员会开始受理转基因抗虫棉参试以来,共审定冀中南春播转基因抗虫棉品种35个,杂交种20个,本研究对审定品种的主要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审定品种多集中在2006~2008年,常规品种霜前皮棉产量呈上升态势,杂交种产量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2002~2003参试年份之前衣分逐年得到明显提高,以杂交种最为明显,从37.6%上升到41.9%,之后逐步稳定在40%左右,常规种衣分也有明显提高,单铃重则延续了上升态势,变化幅度为4.9~6.5 g,单株成铃变化较小.对比常规品种和杂交种表明,杂交种可以迅速改良产量,但到一定程度后,两者表现逐渐趋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抗性和产量性状改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自育的110个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的抗病性、产量性状、早熟性状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抗枯萎病育种成效显著,品种对枯萎病抗性呈稳步上升趋势;品种对黄萎病抗性亦呈上升趋势,但进展缓慢。除20世纪70年代品种略有下降外,品种的单株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单株结铃平均数在年代间变化不大,衣分变化趋势呈“V”字型,90年代品种最高。20世纪50~90年代,品种生育期缩短,早熟性增强。株高、第一果枝距子叶距离、第一果枝节位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