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珍珠豆型花生脂肪酸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地栽培条件下,以海南小粒粉皮、海南小粒红皮和桂花36为试验材料,通过检测果针不同入土时间(10d、20d、30d、40d、50d、60d)籽仁脂肪酸含量,分析珍珠豆型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变化主要取决于油酸和亚油酸的变化,油酸、O/L值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均随籽仁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果针入土60d时,桂花36的油酸含量、O/L值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均同比最大,分别为51.14%、1.85、3.93;亚油酸含量最大值出现在果针入土30d的海南小粒红皮为36.04%,亚油酸最小值出现在果针入土60d时的桂花36为27.64%;其他六种脂肪酸中除了硬脂酸含量有所上升之外,棕榈酸、亚麻酸、花生酸、花生稀酸、山嵛酸基本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中期是油份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开花后40d种子含油率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72.89%-94.73%,籽粒成熟时油份含量达到最大值。果皮的油份积累与种子相反,随角果发育油份含量依次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种子和果皮的二十碳烯酸、芥酸合成规律明显不同。种子的7种主要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和二十碳烯酸与16碳、18碳脂肪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正相关,与油酸含量H2和H27为正相关,H1和H28为负相关。而油酸与其它脂肪酸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亚麻酸的相关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油酸的合成与积累不仅与棕榈酸、硬脂酸有关,还会影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这是创新油菜高油酸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不同花生品种脂肪酸组成及其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个花生品种(系)为研究材料,对其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花生品种(系)种子总油脂含量差异不大,平均为51.34%。主要检测到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萮酸、花生酸、花生烯酸、二十四烷酸8种脂肪酸,其中油酸含量最高,品系E1高达85.61%,品系E11的油酸含量最低,仅为37.12%。含量仅次于油酸的是亚油酸,含量在1.44%~37.11%之间,其中品系E11的亚油酸含量最高,品系E1含量最低。同时,选取其中4个品种(系)进行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和脂肪酸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持续积累,呈先快后慢趋势,部分品系在后期油脂含量略有下降。硬脂酸含量逐渐升高,棕榈酸含量逐渐降低。油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亚油酸相反,说明油酸含量的增加可能由于生成亚油酸脂肪酸的减少。  相似文献   

4.
在甘蔗伸长初期,采用浓度为0、100、150、200、250mg/L赤霉素进行2次(间隔31d)叶面喷施,调查各处理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分析各处理蔗糖品质,探讨赤霉素应用于甘蔗的最佳浓度,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50mg/L处理的单位面积蔗茎产量最高,但与其它处理之间增产差异不显著;250mg/L处理甘蔗蔗糖分最高为14.67%,分别比0、100、150、200mg/L处理高1.29、1.45、1.06、0.46个百分点;250mg/L处理单位面积含糖量最高,与CK、100、150mg/L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与200mg/L处理差异不明显。150、200、250mg/L处理对甘蔗品质、含糖量等具有正效应,并与处理浓度呈正比,250mg/L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以从云南田间筛选的优良除虫菊无性系为试材,比较研究营养生长期和花蕾期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多效唑和比久对花序中除虫菊酯含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显著提高花序的除虫菊酯含量,以1 000 mg/L比久和50 mg/L乙烯利处理较好,增幅分别达17.9%和15.2%。喷施乙烯利、多效唑和比久也均能提高鲜花产量和干花产量,从而增加除虫菊酯产量,以150 mg/L多效唑处理效果最佳,除虫菊酯产量比对照显著提高了770 mg/株,其次为50 mg/L乙烯利处理,比对照显著提高了514 mg/株。  相似文献   

6.
研究多效唑、萘乙酸、乙烯利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三角梅花期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萘乙酸、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有促进开花,延长三角梅花苞寿命,防止三角梅花色劣变,促进花苞展开,协调开花整齐的作用,以浓度为50 mg/L的多效唑和25、50 mg/L的萘乙酸效果较好,三者在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组(P0.05),有效延长三角梅的花期,提高花质量,增加三角梅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从处理效果上看,以浓度为50 mg/L的萘乙酸效果最好,其次为浓度50 mg/L的多效唑和25 mg/L的萘乙酸。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质类型花生籽仁脂肪酸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蛋白品系KB008、高脂肪品种花17和高油酸/亚油酸品种农大818为材料对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籽仁中脂肪的积累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油酸亚油酸比值(O/L)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收获期O/L值以农大818最高,KB008最低,差异显著。不同品种成熟期的脂肪酸组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高蛋白品种成熟期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和山嵛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高脂肪和高O/L值品种,而其油酸和二十四烷酸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后两者。高脂肪品种和高O/L值品种成熟期脂肪酸组分相对含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l L.)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为向日葵的近缘植物。由于红花种子含油量高达32—44%,含蛋白质18—24%,且其脂肪酸组成则多以不饱和的脂肪酸为主,其中亚油酸含量约占70—80%,碘值为136—142,是高血  相似文献   

9.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晋遗31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0和2011年采用0、50、100、150、200、250、300、350 mg.kg-18个多效唑浓度对6片复叶期的晋遗31大豆进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50~350 mg.kg-1多效唑处理均表现增产,增产幅度2.22%~21.97%。其中以200mg.kg-1产量最高(4 175.40 kg.hm-2)。喷施多效唑后大豆株高和结荚高度明显降低,分枝增多,节间距缩短,百粒重、总荚数、单株重和单株粒重明显增加。综合分析,6片复叶期叶片喷施200 mg.kg-1多效唑能够有效改善农艺性状并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超级稻甬优12为材料,于水稻抽穗后3d喷施3.2%赤霉素·多效唑(俗名粒粒饱,LLB),分析3.2%赤霉素·多效唑对超级稻甬优12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途径。研究表明,3.2%赤霉素·多效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产量,2012-2013年的实际产量比对照(CK)分别高4.41%和4.31%,理论产量比对照分别高9.21%和6.26%。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是3.2%赤霉素·多效唑提高超级稻甬优12产量的主要因素。3.2%赤霉素·多效唑处理的结实率分别比对照高9.94%(2012年)和4.46%(2013年),而柱头花粉粒萌发率的提高是结实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因为和对照相比,3.2%赤霉素·多效唑处理对水稻花粉粒育性及柱头花粉粒数的影响不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其柱头花粉萌发率显著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3.2%赤霉素·多效唑处理的千粒重分别增加0.39g(2012年)和0.46g(2013年),尤其弱势粒,其粒重增幅明显大于强势粒。此外,研究还表明,3.2%赤霉素·多效唑处理的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叶片比叶重在籽粒灌浆后期高于对照,而其籽粒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值低于对照,表明3.2%赤霉素·多效唑不仅可延缓叶片衰老,还可以促进光合同化物(可溶性糖)向籽粒转运。  相似文献   

11.
多效唑喷雾对中国水仙的矮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多效唑进行叶面喷雾,探讨其对水仙植株的矮化效应。结果表明:110、150、200和300 mg/L的多效唑处理均能使水仙植株矮化粗壮,叶片和花葶不易倒伏,促进开花,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提高了水仙的观赏价值,其中以150 mg/L处理对矮化的综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12.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 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为3对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均有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63%,91.51%和91.59%,棕榈酸多基因遗传率为14.78%,硬脂酸和亚油酸未估计出多基因遗传率;油酸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其中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为74.66%;亚麻酸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1.98%,多基因遗传率为24.17%.相关分析结果,棕榈酸、亚麻酸与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0.272、-0.325);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833、-0.604);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0.287);棕榈酸与油酸亚油酸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0.255和-0.211);硬脂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310).因此,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涉及到主效基因和多基因,脂肪及亚麻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其它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0%以上,改善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改善脂肪酸组分可着重在主基因的利用,提高脂肪含量与改善脂肪酸组分无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气相色谱法,对3个不同环境下合丰25(亚麻酸含量7.48%)×父本L-5(亚麻酸含量2.66%)的F6代重组自交系籽粒的脂肪酸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地点的5种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之间以及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地点重组自交系内5种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差异显著,且在不同地理条件下脂肪酸的变异系数变化趋势相同.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之间的相关关系很稳定,均为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显著正相关,而油酸与二者都呈极显著负相关.亚麻酸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可以利用百粒重对亚麻酸进行间接选择.不同环境条件下脂肪酸含量与百粒重的通径系数不尽相同,说明通过百粒重进行间接选择,只能作为选育低亚麻酸品种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应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非破坏性地快速定量分析了花生种子的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等主要脂肪酸含量。建立的油酸、亚油酸、棕榈酸预测数学模型交叉验证的统计参数为:油酸的决定系数(R2)为98.74%,均方差(RMSECV)为1.87;亚油酸的决定系数(R2)为98.97%,均方差(RMSECV)为1.5;棕榈酸的决定系数(R2)为96.02,均方差(RMSECV)为0.52;硬脂酸的决定系数(R2)为73.91%,均方差(RMSECV)为0.37。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接近常规化学方法,完全能满足花生品质育种的要求,并在遗传后代中筛选出油酸/亚油酸比值高达15.00以上的材料4份。高比值材料的油酸与亚油酸总和比一般花生品种高2个百分点以上,而棕榈酸含量低3个百分点多。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高油酸油菜株系W-4种子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油菜种子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分析比较了转基因高油酸油菜品系W-4的T5、T6和T7种子以及非转基因对照Westar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数据显示W-4种子中油酸平均含量为84.61%±1.41%,较对照增加了25.91%,达到极显著水平;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3.22%±0.56%和3.45%±0.51%,较对照分别下降了80.89%和47.00%,降幅均达极显著水平。此外,W-4种子中棕榈酸平均含量为3.42%±0.18%,较对照Westar下降18.10%,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硬脂酸平均含量为1.87%±0.19%,较对照下降了8.33%,亦达到显著水平;W-4种子中廿碳烯酸的平均含量为1.54%±0.06%,较对照平均增幅为18.46%,达到极显著水平;W-4平均芥酸含量较对照略有增加,但不显著。结果表明油菜种子中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种子的脂肪酸合成与积累影响较大,其不仅显著降低种子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油酸的含量;而且也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并促进长链单烯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化控对砂糖橘成花数和磷素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干旱胁迫与不同化控技术(多效唑、核苷酸)结合对砂糖橘抽发新梢数、成花数、叶中磷素含量及其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化控处理均显著抑制砂糖橘抽发的新梢数,但化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化控处理均能诱导砂糖橘成花,但多效唑+干旱胁迫处理(PDSN0)和多效唑+干旱胁迫+50 mg/L核苷酸处理(PDSN1)成花数差异不显著,而多效唑+干旱胁迫+100 mg/L核苷酸处理(PDSN2)成花数显著小于其它化控处理.叶中磷素含量主要受叶片中磷素含量的制约;在处理前期,除个别处理外,所有化控处理叶中磷素含量均降低,但同一时间内化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处理后期,多效唑+干旱胁迫和两种浓度的核苷酸在影响叶中磷素含量方面效果相反;在开花前期,各处理叶中磷素含量分别比处理前增加46.15%、30.77%、23.08%和30.77%;在化控处理前期、中期、后期和开花前期,叶中磷索含量与成花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大豆脂肪酸组分及配比影响大豆油脂的营养价值和贮运加工环节,是决定大豆油脂品质的最重要因素.尽管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着脂肪酸各组分含量高低,生态环境通过影响脂肪酸的积累动态,同样影响着脂肪酸的含量.以品质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生殖期遮阴对大豆籽粒发育过程脂肪酸各组分积累动态的影响.遮阴显著降低了黑农35和垦农18成熟籽粒内的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降幅达1.51%),并显著升高了亚油酸的含量(升幅达2.02%);与此相反,遮阴升高了海339大豆成熟籽粒内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升幅达1.01%),并显著降低了亚油酸含量(降幅达2.63%).与对照相比,遮阴升高了海339大豆成熟籽粒内油酸含量(升幅达2.01%),但降低了黑农35成熟籽粒内油酸含量(降幅达1.72%),对垦农18成熟籽粒内油酸含量无影响.遮荫对大豆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动态的影响,因大豆品质和脂肪酸组分的不同而各异.开花后30 d是遮阴影响大豆籽粒内各脂肪酸组分积累的关键期,表明大豆群体过早郁闭将影响到大豆脂肪酸的品质,应根据不同品质大豆脂肪酸积累的生理特性确定合理的群体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大田条件下,以2对不同叶型近等位基因系大豆品系A31和6059为材料,于始花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来研究不同叶型大豆品系对多效唑的反应.结果表明:始花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大豆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同时还改善了叶片的生理功能和产量性状.此外,籽粒蛋白质含量得到了提高,脂肪含量降低.不同叶型品系对多效唑的反应不同,表现为圆叶品系的增产效果好于尖叶品系.  相似文献   

19.
3种生长延缓剂对甜高粱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斗  张涛  禤维言  胡蔚东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10):1468-1472
采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矮壮素、比久对甜高粱种子进行浸种处理,结果表明,3种生长延缓剂中,多效唑对甜高粱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0.1~0.2 g/L的多效唑浸种处理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但幼苗生长受到过度抑制而表现不正常;5g/L和10g/L的矮壮素和比九处理可以延缓甜高粱幼苗生长,使叶片缩短、厚度增加,具有提高幼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的作用,促进了幼苗对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使幼苗十物质重显著提高,有利于培育壮苗.其中,10g/L矮壮素浸种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多效唑和海藻肥对不同品质类型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进花生高产优质生产技术,选用花生高蛋白品系KB008、高脂肪品种花17(简称H17)和高油酸/亚油酸品种农大818(简称818),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多效唑(PBZ)和海藻肥(SM6)以及两者配施对不同品质类型花生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喷施多效唑能显著增加3个品种荚果产量,原因是显著增加了单株结果数和单株果重,但降低了3个品种的出仁率和蛋白质含量,降低了H17和818的O/L值。单独喷施SM6对H17和818的荚果产量影响较小,但能显著增加KB008的单株结果数和荚果产量。SM6能显著提高不同品种花生的出仁率、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以及O/L值。PBZ与SM6适当配施能显著提高不同品质类型花生的荚果产量、公顷蛋白产量和脂肪产量,增产的同时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