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朱军提出的混合模型方法,采用亲本、F1、F2 3个世代,分析大豆异黄酮含量的胚效应、细胞质效应和 母体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中异黄酮含量同时受到胚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并且母体效应的作用 要高于胚遗传效应。胚显性方差、母体加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在胚和母体两套遗传体系中, 加性效应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18. 8% ,胚显性方差与母体显性方差之和占总遗传方差的81. 2%。胚广义遗传率为 17. 3% ,母体效应的广义遗传率为33. 6%。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的正向基因型协方差、异黄酮含量与单 株节数的负向基因型协方差达到显著水平。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间主要以母体显性协方差为主,异黄酮 含量与单株节数间主要以胚加性协方差为主。  相似文献   

2.
大豆因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种类齐全而成为人类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因此近年来,大豆的品质育种已由提高含油量为重点转向以提高蛋白质含量为重点。大豆蛋白质遗传改良的主要研究目标是进一步增加籽粒蛋白质的含量和改良蛋白质的质量。衡量蛋白质的质量因素:(1)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及平衡,(2)必需氨基酸的生物学可用性,(3)抗营养因子对蛋白质利用的干扰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需氨基酸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子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蛋白质含量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利用表型数据的传统遗传研究表明,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加性效应为主,但不同材料之间遗传力差异很大,在31%~99%之间。在所有20个染色体上均发现有相关的QTL位点,共有298个QTL,贡献率介于0.002%~80%之间,其中20号(I连锁群)、15号(E连锁群)等染色体上均存在多次检测到的QTL区段。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均显示20号染色体检测到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QTL的频率均最高,且在该染色体上预测了一些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但这些候选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一致,还需要进一步验证。20号染色体有一个QTL区段(A688-Satt239)在多个环境和群体中均检测到,这为高蛋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豆籽粒脂肪酸含量的遗传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亲缘较远,蛋白质、脂肪及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的小金黄1号和黑林食豆配制杂交组合。脂肪酸含量的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F_2代各种脂肪酸含量均呈连续性变异并有超亲现象。脂肪酸含量具中等或较高遗传力。油酸含量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亚麻酸含量与脂肪含量、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大粒化选择可以提高油酸含量降低亚麻酸含量。油酸含量对亚麻酸含量的直接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蛋白大豆濉科928的生育特性,从播期、密度和施肥3个方面研究了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濉科928大豆的产量与播期、密度、施肥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高产栽培各因子的适宜值为:播期6月5日~23日,密度20.37~27.35×104/hm2,基施NPK(15∶15∶15)三元复合肥233.84~359.18kg/hm2,开花期追施尿素67.16~110.09kg/hm2。在基础地力产量2060kg/hm2的田块上,6月14日播种,基施NPK(15∶15∶15)三元复合肥281.81kg/hm2,初花期追施尿素81.61kg/hm2,产量可达2814.35kg/hm2。对应的产量结构为:株数22.5×104/hm2,单株荚数46.81个,荚粒数1.76粒,百粒重17.15g。  相似文献   

6.
大豆籽粒重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亲本、F1、F2三个世代为材料,采用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百粒重的种子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植株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籽粒重除受到种子直接加性和显性作用外,还有来自母体植株的加性和显性作用,这些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母体显性效应方差最大,其次是种子直接加性效应,种子直接显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的相对比例较小.从遗传体系来看,母体效应略高于种子直接效应.种子和母体效应的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都达到显著水平,总的狭义遗传率达到40%.根据亲本育种值的预测,东农7819号和东农46号两亲本有利于提高籽粒重.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豆种质资源,以黄淮海大豆产区102份大豆新品系为材料,对14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系的14个农艺性状中,四粒荚数变异系数最大,生育期最小,主茎节数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单株产量与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二粒荚数相关性最大,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0.10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6.5处,可将参试种质材料分为5个类群。类群Ⅰ为生育期较短类群,适宜于黄淮海北片种植;类群Ⅱ为百粒重较大的类群;类群Ⅲ为高产类群,可作为高产育种的亲本材料使用;类群Ⅳ包含材料数量最多,是黄淮海大豆产区普通类型;第Ⅴ类群底荚部位高、植株高大、生物产量高,可作为适于机械收获及牧草大豆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雷勃钧  赵凯 《大豆科学》1995,14(3):203-208
本文报道了利用大豆自花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野生大豆总DNA直接导入受体栽培大品种中,其中一组合(D8701)获得的导入后代D89-982,蛋白南含量比受体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球蛋白总量提高近10个百分点,并使其与大豆加工品质密切相关的11S球蛋白组分所占比例超过了70%该品系经品比和异地鉴定,产量比标准品种提高11%,于1995年进入省区域试验;另一组合(D8705)的导入后代D90-1  相似文献   

9.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利用开花植物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直接导入外源总DNA,进而实现某些目的基因转移,实现农作物的分子育种,已被世人所公认,并不断在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和对其理论的深入探讨。该技术已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中最...  相似文献   

10.
大豆籽粒氨基酸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豆12×黑豆构建的包含186个家系的F8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分析16种氨基酸含量,采用性状-标记间单向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各氨基酸含量的相关QTL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群体中各性状表型均呈现连续性正态分布并超亲分离。3种方法共检测到谷氨酸、精氨酸、丝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天冬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相关的14个QTL,分布于B1、D1a、D1b、H、I、J和K连锁群中,贡献率为4.91%~17.02%。其中完备区间作图法检测到的苯丙氨酸含量相关QTL q Phe-20-1贡献率最大为17.02%,增效基因来自于黑豆,并且在该标记区间内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同时检测到与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为q Asp-20、q Glu-20、q Lys-20。位于B1连锁群中精氨酸含量相关的QTL q Arg-11在性状-标记间单向方差分析和ICIM两方法中同时检测到,在ICIM中检测到其贡献率为11.79%,增效基因来自于冀豆12。  相似文献   

11.
对选育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选育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辽宁省铁岭大豆科学研究所顾德军,朴淑娟大豆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为可遗传性状,但是,育种试验经常揭示在这两个性状之间呈负相关。近几年国外一些育种工作者曾报导过同时提高大豆产量及蛋白质含量是可行的。大豆产量及籽...  相似文献   

12.
大豆油是世界上主要食用植物油之一,产量居植物油首位。在大豆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豆油的品质要求更高了。大豆脂肪中的亚油酸和油酸等有益于人体健康,有些脂肪酸如亚麻酸,其性质不稳定,易氧化使油脂变质。因此,不断提高大豆脂肪含量,尤其是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降低亚麻酸含量,是大豆品质育种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豆籽粒蛋白质的遗传改良,就是通过各种遗传育种途径,提高大豆粒籽蛋白质和含硫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含量,排除或降低对人类利用有害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脂氧化酶、外源凝集素、棉籽糖和水苏糖等不良成分的含量。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豆蛋白质的遗传改良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大豆高蛋白含量变异拓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阐述了0.4%甲烷磺酸乙酯(EMS),0.003,0.005M叠氮化钠(NaN3)种,γ射线慢照射活体植株等技术,是拓宽蛋白质含量变异,获得高蛋白大豆优良种质的有效途径。创造出一些如90-3525,91-3131,91-3135等蛋白质含量46-48%,抗病性,产量等农业性状兼优的新品系和类型。  相似文献   

15.
大豆籽粒大小的遗传及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联合分析J280082(小粒品种)×海系13(大粒品种),巴马九月黄(小粒品种)×海系13(大粒品种)2个组合的P1、P2、F1和F2四个群体,研究大豆籽粒大小的遗传规律,进而应用t测验和方差分析法分析并筛选与籽粒大小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大豆籽粒大小遗传都符合E-1模型,即籽粒大小性状均受两对主基因控制,并且有多基因效应,主基因效应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2组合主基因遗传率都较大,分别为74.3%、42.6%,多基因遗传率较小,分别为5.1%、14.4%。在J280082×海系13中有17个标记与大豆籽粒大小性状相关,在巴马九月黄×海系13群体中有12个标记与大豆籽粒大小性状相关;其中satt070(B2连锁群)、satt546(D1b连锁群)、satt302(H连锁群)、satt337(K连锁群)、satt373(L连锁群)、satt237(N连锁群)在两个群体中都表现出与大豆籽粒大小相关;satt302、satt070在两个群体中都有着较高的对籽粒大小性状变异的解释率(>8%),可用于对大豆籽粒大小性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利用3个大豆杂交组合的F2-F4材料,通过实际选择试验.研究鼓粒期对籽粒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鼓粒期组籽粒产量差异显著.鼓粒期延长主要通过增加粒重、降低瘪粒率提高产量,亲代鼓粒期对子代产量有显著的线性效应,对鼓粒期正向选择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响应值.  相似文献   

17.
为解析大豆皂苷含量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包含264份大豆种质的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3种大豆皂苷Aa(Soyasaponin Aa)、Ab(Soyasaponin Ab)和Bb(Soyasaponin Bb)的含量,再结合高密度大豆基因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析2020和2021年表型数据,结果显示大豆干籽粒中大豆皂苷Ab的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0.311和0.740 mg·g-1,大豆皂苷Aa和Bb的平均含量次之。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皂苷Aa和大豆皂苷Ab显著负相关,大豆皂苷Ab与大豆皂苷Bb显著的正相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两年检测到的与大豆皂苷Aa和大豆皂苷Ab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大多集中在7号染色体上,为主效QTL位点,并挖掘了调控大豆皂苷含量的4个候选基因;大豆皂苷Bb两年无共定位SNP位点,且显著关联的SNP较少,为4个。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类型不同的9个栽培大麦品种和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20个杂种F_1为材料,分析了大麦杂种F_1籽粒蛋白质含量的若干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加性基因效应和基因互作效应对F_1籽粒蛋白质含量有重要作用;籽粒蛋白质含量杂种优势广泛存在且与组合的亲本棱型组配有关,二棱×多棱组合多表现正向杂种优势,多棱×多棱组合多表现负向杂种优势;籽粒蛋白质杂种优势与主穗粒数、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杂种优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大麦籽粒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挖掘控制大麦籽粒功能成分的基因,选育高功能成分含量的大麦品系,以S500和宽颖大麦及其杂种后代BC3F1、BC3 F2为材料,应用分离世代联合分析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的统计方法,研究了大麦籽粒总黄酮、γ-氨基丁酸、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大麦籽粒的总黄酮含量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E-1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7.95%;生物碱含量受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B-1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7.36%;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含量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遗传(E-0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6.49%和80.13%.控制大麦籽粒四种功能成分含量的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且遗传贡献较大,因此在育种中应充分利用主基因效应进行有效选育.  相似文献   

20.
大豆高蛋白育种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5个亲本配制的10个双列杂交组合的F_2、F_3代的蛋白质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亲本蛋白含量高,一般配合力往往有较高的趋势。亲本、F_2、F_3代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亲本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和0.667。高蛋白亲本Sioux的G、C、A最高,它和较高蛋白质含量亲本杂交的组合S、C、A也高。F_2、F_3代蛋白质含量分离的上限、下限及均值受双亲均值的影响大于受某一亲本的影响,F_2代受亲本的影响大于F_3代受到的影响。F_2和F_3代株系间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大于单株蛋白质含量的世代间相关系数。分离上限、下限、均值的F_2—F_3代的单株或株系间的相关系数相近,表明针对分离群体的高蛋白方向的样本的选择,其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