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药剂防治桉蝙蛾幼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3种药剂防治桉蝙蛾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7.5%敌敌畏乳油兼具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用其500倍液按3 mL/蛀道对虫道进行注射处理,对蛀道向下或向上者(蛀道向上者,先塞入棉花,再注药)均达到100%的致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感器形态、类型、数量、分布特征,探究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与其蛀道生活的适应性。  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桉蝙蛾4龄幼虫触角、胸部及腹部体表感器的形态特征并分类,结合测量、统计分析和等比例绘图,分析感器数量和分布特征。  结果  桉蝙蛾幼虫触角感器主要分布在鞭节末端,共有8对感器,分别是3对刺形感器、4对锥形感器和1对栓锥形感器,推测其感器类型能满足幼虫感受化学及机械刺激的需求。胸腹部体表的感器类型是Bohm’s鬃毛及刺形感器;其中刺形感器分3个亚型,基部至中部均为螺旋状;刺形感器Ⅱ型最独特,外壁具有刺状突起,推测其在幼虫的机械伸缩及防御上起作用。  结论  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类型与其蛀道生活相适应,该结果为桉蝙蛾幼虫寄主选择与适应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桉蝙蛾是近年来在两广新发现的严重危害引种树种桉树的钻蛀性害虫。分别采用传统的分布型指数法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桉蝙蛾幼虫危害桉树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分布型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桉蝙蛾幼虫种群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地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林分样地小尺度下,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时,该虫种群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不同危害程度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20.00、40.38和69.42 m,种群的空间依赖程度随危害程度加重而减小,样地内桉蝙蛾幼虫没有聚集特性,同一木段有多头幼虫蛀入的,各自的蛀道互不联通,将多个蛀道中的幼虫取出置于同一容器,会相互攻击,小尺度下该虫聚集原因是由于成虫产卵特性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在省际大区域尺度下,该虫种群在轻度危害时呈随机分布,在中度和重度危害时呈聚集分布,轻、中、重度情况下变程α分别为43.60、15.50和12.47 km,该虫种群的空间依赖关系随着危害程度增加而增大,幼虫聚集程度与桉树寄主的分布和种植年限有关,桉树在广西各县均有种植,受该虫轻度危害的林分在全区呈零星分布,显现出随机分布的特点,而危害比较严重的林分主要分布在桂中和桂南地区,这一区域种植桉树时间较早,目前多为2代萌芽林,本土昆虫桉蝙蛾向新种植的桉树转移成功后,对2代桉树萌芽林危害较1代新造林重,呈现出聚集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桉蝙蛾(Endoclita signifer)幼虫肠道细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桉蝙蛾幼虫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同时利用传统可培养法筛选可培养优势菌群,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桉蝙蛾幼虫肠道细菌归属于30个门80个纲125个目225个科336个属,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为鞘脂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桉蝙蛾幼虫肠道细菌的Chao1指数、Ace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分别为994、 991.4、0.013 4、5.604 5。在可培养法中,共分离出9种细菌,经鉴定归属于3个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 6个属(芽胞杆菌属、肠球菌属、戈登氏菌属、链霉菌属、短杆菌属和肠杆菌属),其中,芽胞杆菌属和戈登氏菌属为优势菌属。这一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肠道细菌与桉蝙蛾的生物学关系,以及利用共生菌对桉蝙蛾进行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金纹细蛾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Matsumura)触角形态、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为研究触角感器的功能、寄主选择机制以及利用性诱剂控制金纹细蛾提供形态学依据。通过扫描电镜对金纹细蛾雌虫、雄虫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观察,在金纹细蛾雌、雄成虫触角上共观察到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i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h)、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SB)、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SCo)、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SS)、鳞形感器(Sensilla squamiformia,SQ)、Bhm氏鬃毛(Bhm bristles,BB),在雄成虫触角上除观察到上述7种感器外,还观察到畸形锥形感器(Malformed sensilla basiconica,MSB)。金纹细蛾雌雄成虫感器的形态与分布在两性间无明显差异,金纹细蛾触角上的感器呈现稳定的规律性分布。  相似文献   

6.
桉蝙蛾是广西近年来新发现的速生桉主要蛀干害虫。在对桉蝙蛾幼虫取食行为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桉蝙蛾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桉蝙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方法]通过对广西北流市和陆川县等地的桉树人工林进行幼虫分布调查,共设10块标准地,采用6种不同的聚集度指标和回归模型分析法判断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桉蝙蛾幼虫主要分布在1m以下树干基部;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主体为聚集分布,是环境因素的作用结果。桉蝙蛾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抽样数公式n=t2(1.1/m+0.6744)/D2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T’0(n),T″0(n)=n±1.332槡n(取m0=1)。[结论]研究结果为桉蝙蛾的调查取样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华北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sinensis Yang)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及功能。[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华北落叶松鞘蛾雌雄蛾触角形态结构及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形态,并对雌雄蛾触角结构及感器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华北落叶松鞘蛾雌雄蛾触角均为丝状,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组成。雌、雄成虫触角大小不同,雌蛾触角长(2.57±0.33) mm,雄蛾触角长(3.39±1.27) mm,雌蛾触角鞭节由(43±3)亚节组成,雄蛾触角鞭节由46±3亚节组成。雌雄蛾在感器的类型、数量以及形态特征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雌雄成虫共观察到7种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型感器、锥形感器(2种亚型)、鳞形感器、B?hm氏鬃毛感器,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雄蛾毛形感器数量显著多于雌蛾,长度和基部直径也显著大于雌蛾。栓锥形感器为雌成虫特有,且数量最少。柄节和梗节被大量鳞片覆盖,只观察到B?hm氏鬃毛感器。各类感器功能仅根据前人的经验推测而来,还需要通过透射电镜和电生理试验等研究进一步验证。[结论]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华北落叶松鞘蛾触角感器的生理功能提...  相似文献   

9.
桉蝙蛾在广西的发生危害监测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桉蝙蛾2005-2011年广西13个市30县、林场发生监测情况,指出2010年后发生的地区迅猛增加,有6市16县、林场新发生。除了普遍危害广林9号桉外,还在3229和DH201-2上发现。根据风险分析,桉蝙蛾的R=1.911属于接近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因此认为桉蝙蛾应列入中国主要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行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种类鉴定,筛选致病性强的优势菌株,为桉蝙蛾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纯化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桉蝙蛾虫尸上分离纯化获得206个真菌菌株,这些菌株分属于白僵菌(Beauveria)、镰刀菌(Fusarium)、拟青霉(Paecilomyces)、曲霉(Aspergillus)、青霉(Penicillium)、毛霉(Mucor)和Evlachovaea,其中白僵菌分离率为87.4%,其他真菌分离率较低。经致病性测定,白僵菌是桉蝙蛾幼虫强致病菌,镰刀菌和Evlachovaea是弱致病菌,其他4类真菌为非致病菌。以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为依据,鉴定球孢白僵菌[B.bassiana(Balsamo)Vuillemin]、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Evlachovaea sp.为桉蝙蛾幼虫的致病菌,其中Evlachovaea sp.在中国首次被记载。【结论】广西桉蝙蛾的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尖孢镰刀菌和Evlachovaea sp.,其中球孢白僵菌为优势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蝗总科7种昆虫下颚须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蝗总科3科5属7种蝗虫下颚须共存在6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Ⅰ型和Ⅱ型以及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是7种蝗虫所共有的。柱形感受器I型为剑角蝗科的僧帽佛蝗(Phlaeoba infumata)和长角佛蝗(P.antennate)所特有,而柱形感受器II型则是斑翅蝗科的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所特有的。因此感受器的种类及其形态特征也许能成为鉴别蝗总科不同科和属的有用特征。蝗虫下颚须上不同感受器的种类和数量,可为蝗虫取食、接受内外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刺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健康和受桉蝙蛾幼虫危害的桉树树干及其林下浅层土壤挥发物的组成与含量,探究桉蝙蛾幼虫由地栖环境向树栖危害的转移机制,为其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提取健康和受桉蝙蛾幼虫危害桉树树干及其林下浅层土壤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挥发物的组分及含量,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分析,选择5种挥发物用于测定桉蝙蛾幼虫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从健康和受害桉树树干及浅层土壤中分别鉴定出17、47和23种挥发物。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与受害树干挥发物的比较中,左旋-β-蒎烯、3,3-二甲基-6-亚甲基环己烯和左旋-α-蒎烯的重要性较高;桉树树干(健康及受害)与浅层土壤挥发物的比较中,左旋-β-蒎烯、莰烯、桉叶油醇、邻伞花烃、3,3-二甲基-6-亚甲基环己烯和左旋-α-蒎烯的重要性较高。行为测定结果显示,莰烯和邻伞花烃(浓度10 mg/mL)分别对桉蝙蛾3龄幼虫具有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的引诱作用。【结论】桉树树干挥发物中的邻伞花烃和莰烯均可显著吸引桉蝙蛾3龄幼虫,且均在受害桉树树干挥发物中含量更高,推测二者对桉蝙蛾幼...  相似文献   

13.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薯小象虫成虫触角和下颚须的表面特征。根据感觉器的形态特征,在触角上看到了毛状感觉器、棒状感觉器、锥状感觉器和坛状感觉器;在下鄂须上看到了栓状感觉器、板状感觉器和锥状感觉器。触角上的棒状感觉器以前尚不见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桉袋蛾雄蛾触角感受器即性信息素接收系统的种类﹑形态﹑分布和功能,利用扫描电镜对桉袋蛾雄蛾触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桉袋蛾雄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41~45个亚节)3部分组成,其上着生毛形感受器﹑柱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鳞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和球形感受器等6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最多。研究桉袋蛾雄蛾触角感受器可为其形态学﹑电生理学和行为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菜粉蝶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菜粉堞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果表明,菜粉蝶触角感器的种类较多,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菜粉蝶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有毛形、刺形、鳞形、栓锥、腔状和棒状6种感器,其中在刺形、鳞形、栓锥和棒状感器表皮上有深的纵刻纹.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种类及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桔小实蝇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及鞭节组成,鞭节上着生具毛触角芒;触角上有毛形、锥形、刺形和柱形4类9种类型感器,其中具弯钩的毛形感器首次在桔小实蝇成虫触角上被观察到。  相似文献   

17.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甘蓝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甘蓝夜蛾雌雄成虫触角均具有10种类型的感器,包括刺形感器、毛形感器(3个亚型)、锥形感器(2个亚型)、栓锥形感器、B9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和鳞形感器,但各类型的感器在数量和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各类型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情况和显微结构对甘蓝夜蛾各类型感器的功能进行了推断,为以后采用触角电位和单细胞记录技术对甘蓝夜蛾进行化学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观察中华微蛾的触角感器。[方法]从河北省昌黎县碣石山上采集若干只未羽化成虫的虫瘿,采用扫描电镜对培养羽化后的中华微蛾成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观察。[结果]中华微蛾触角38节,与体等长,丝状,密披刚毛。触角感器共有8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芽形感器、指形感器、鳞形感器和镰刀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具有3种类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有2种类型;锥形乳头状感器、芽形感器、鳞形感器和镰刀形感器各具1种感器类型。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基本相同,仅在数量上有些差异。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长度和分布各有不同。[结论]该研究为探索控制中华微蛾的新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明确苜蓿夜蛾雌雄成虫触角和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苜蓿夜蛾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且对雌蜂、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苜蓿夜蛾触角类型属于线状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触角上着生有毛形感器(STⅠ和STⅡ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SCOⅠ和SCOⅡ型)、耳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仅雌雄虫触角上的耳形感器形态有所差异。触角感器主要分布于触角鞭节的迎风面和侧面,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刺形感器排列较整齐和规律,鞭节背风面有半包围状整齐排列的鳞片,鳞片结合处有零星分布的磷形感器、刺形感器。柄节和梗节周围被鳞片包被并分布着Bhm氏鬃毛感器。通过对雌雄触角感器的测量,发现雌雄虫大部分感器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苜蓿夜蛾触角属于线状触角,共有8种类型感器。除耳形感器外,其他触角感器雌雄间形态一致,而且雄虫触角感器明显比雌虫触角感器发达。  相似文献   

20.
柳蝙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调查5块水曲柳标准地,采用6种不同的判断空间分布格局的聚集度指标和Iwao,Talor等回归分析法对柳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柳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的原因是由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造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林间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1.003/m+0.1566)/D2,为柳蝙蛾的调查取样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