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闽南、闽中和闽北捕杀蜜蜂的胡蜂常见的有6种: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黑盾胡蜂V.bicolor,基胡蜂V.basalis,小金箍胡蜂V.tropica baema-todes,黑尾胡蜂V.ducalis和黄腰胡蜂V.affinis,其中捕杀力最强的是前三种。本文介绍了这些胡蜂的生活史及其越冬、营巢、群体组成、群势、出勤、食性、出击劫巢和弃巢逃亡等生活习性。防除试验表明,将蜜蜂场上捕捉到的胡蜂,人工敷上毁巢灵粉剂1~2克,然后纵其回巢污染全巢,是防除胡蜂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3.
橄榄皮细蛾(Spulerina sp.)在福州1a发生4代,平均各代历期:第1代45d,第2代31d,第3代46.5d,越冬代近8个月.以预蛹期幼虫在橄榄秋梢嫩茎和复叶叶轴的基部至中部上吐丝结茧越冬.越冬代成虫于5月初羽化.第1代幼虫为害春梢;第2代主要为害果实;第3代为害夏梢;第4代(越冬代)为害秋梢.其中以第2代幼虫潜食橄榄幼果所造成的经济危害最大.此虫在果上发育1个世代,其各虫态历期平均为:卵期7d,幼虫期19.5d,蛹期3.5d,雌蛾产卵前期1d.5月中旬至下旬为橄榄座果期和春梢生长期,是防治橄榄皮细蛾保果的关键时期.用特制杀虫粉炮(中国专利号90204382·X)每株大树放炮1粒,3d后重复1次,保果效果达95.22%.  相似文献   

4.
花绒坚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20 0 0 - 0 3从陕西武功采集花绒坚甲成虫 36 0头 ,每 5头 1组放入用杨树木块凿制的人工虫道内 ,在实验室中饲养 ,观测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花绒坚甲成虫寿命 3年以上 ,3年内可连续发生 6代及 2 1对姊妹代 ,世代重叠。成虫 10月上旬开始在虫道内越冬 ,翌年 3月下旬开始活动 ,越冬成虫 1年产卵 2次 ,卵期平均 12 .7d,幼虫期平均 8.4 d,茧蛹期平均 2 5 .6 d。第 1次和第 2次产卵发育的成虫分别为第 1姊妹代和第 2姊妹代成虫。第 1姊妹代成虫部分于 8月上旬开始产卵 ,9月中旬产卵结束 ,9月下旬第 2代成虫羽化 ;第 2姊妹代成虫当年不产卵。  相似文献   

5.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 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 d才交配.交尾后越冬代于4~9 d,第2代于3~7 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 d左右.  相似文献   

6.
葱蝇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葱蝇(Delia antiqua(Mesen)]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葱蝇在沈阳地区1年发生3代,并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越冬代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出现,5月上旬是羽化高峰期;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下旬是羽化高峰期;第2代成虫于7月中旬开始出现,羽化高峰期在8月上旬。越冬代雌成虫出现后6天开始产卵,11天达产卵高峰期;第1代雌成虫出现后4天开始产卵,7天达高峰期;第2代雌成虫出现后4天开始产卵,8天达高峰期。第1代卵的历期3.5天,幼虫历期13.7天,蛹历期14.0天;第2代印的历期3.0天,幼虫历期13.0天,蛹的历期13.5天。各代蛹均有不同程度的滞育现象。各代成虫的寿命分别为:越冬代17.9天,第1代20.8天,第2代25天。各代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分别为:越冬代20.5粒,第1代17.3粒,第2代12.6粒。圆葱定植后除前期约20天不受葱蝇为害外,其余生长期都受到葱蝇的为害。第1、2代幼虫皆能使圆葱造成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陈阿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99-17300,17339
槐豆木虱[Cyamophila willieti(Wu)]在西宁地区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寄主树皮缝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上、中旬产卵于芽缝间,5月上、中旬出现若虫,若虫5龄,第1代成虫始见于6月上旬,世代重叠,6~7月为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槐豆木虱形成3个成虫高峰期。卵期21d,若虫期43d,雌雄性比为1.05:1.00。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球蚜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球蚜在张家口坝上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有翅蚜产卵孵化的若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第1代、第2代危害最为严重,9月下旬进入越冬期.药剂防治以4月下旬越冬球蚜脱去白色腊质防冻壳开始至第1代球蚜若虫2龄体表未出现白色腊状分泌物之前为防治适期;在防治适期以喷施20%和25%吡虫啉1 25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平均防效可达88.86%和93.89%.  相似文献   

9.
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 haemaphysaloides)在福建省家畜体表出现于3月中旬至7月中旬,以4月下旬和5月上、中旬为寄生高峰期。经人工饲养观察。该蜱属于三宿主蜱,每年发生1代。雌蜱吸血期6-14 d,产卵期14-27 d,卵期25-43 d。幼蜱吸血期2-5 d,若蜱吸血期2-4 d,自雌蜱吸血至下一代成蜱出现共需72-127 d.雌蜱一生共产卵1252-5970粒,以未吸血成蜱越冬.未吸血的幼蜱和若蜱分别能存活2-3个月和3-4个月.  相似文献   

10.
中华砚甲Cyphogenia(Cyphogenia) chinensis (Falderamnn,1835)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不同龄期的幼虫越冬.4月中旬至9月上旬产卵,卵期13~30 d,幼虫一般为7龄,幼虫期330~395 d,越冬幼虫于次年6月上旬至8月上旬化蛹,蛹前期18~22 d,蛹期13~16 d,羽化成虫经过270~295 d性成熟,开始交配产卵.食性杂,活动有明显的节律性.  相似文献   

11.
糠片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糠片蚧(Parlatoria Pergandii Comstock)系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柑桔,本文报道的是在苹果园中的发生情况。据1993~1995年调查,在云南各苹果主产区年发一代,两性繁殖后代,以雌虫越冬。雌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平均产卵量78.6粒。在12~16℃,R.H43~63%的自然条件下卵历期45.2天,孵化率为89.7%.室内饲养雌雄性比为1:0.75;5月中旬为若虫涌散盛期,亦为药剂防治最佳期。寄生性天敌主要是寄生蜂,捕食性天敌为瓢虫类,糠片蚧在苹果园中的发生与种苗引进及管理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赣亚一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小苗移栽,可以促进分蘖,特别是前期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前、中期的干物质产量和叶面积系数,但存在无效分蘖多,后期群体质量差的不足;采用旱育小苗移栽的种植方式时应适当稀植,适宜的栽插密度为10~11万主茎苗/hm2;高产的主攻方向是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栽培上应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后期防止早衰和倒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五因子五水平正交旋转二次回归组合设计 ,通过多因子田间试验和计算机模拟选优 ,提出了优质棉“GM1 2”高产、优质、高效的两套优化栽培方案。其中方案 1为 :种植密度 3 1 50 0株 hm2 ,施用尿素 562 .5kg hm2 、1 2 %钙镁磷肥 795kg hm2 、氯化钾3 52 .5kg hm2 ,果枝 1 8层。其目标是皮棉产量达 1 80 0kg hm2 ,纤维的长度、细度、强度达优质标准 ,经济效益达 450 0元 hm2 。根据优化方案 ,并结合生产实际 ,提出了“GM1 2”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对合肥地区木槿上棉蚜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越冬前棉蚜成蚜和若蚜主要发生于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以后以卵越冬。棉蚜种群在木槿上呈聚集分布,以植株中、南部分布量最大。二维排序结果表明,木槿上棉蚜种群动态可分为成蚜回迁期、成若蚜高峰期、成若蚜阶段向越冬卵阶段过渡期和越冬卵期4种主要动态类型。  相似文献   

15.
珠颈斑鸠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的1~12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珠颈斑鸠的繁殖生态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观察。在该区珠颈斑鸠年繁殖1次,巢多营建于小树枝杈、或岩石洞穴中,有利用旧巢的习性,窝卵数多为2枚,卵重平均15.67(15.0~16.4)g。雌雄鸟均参加孵卵,孵化期18d,孵化率100%,离巢率87.5%,巢内育雏17~19d,种群密度为15.79只/km。  相似文献   

16.
“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提出"空巢"村概念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城乡经济与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生活环境方面,分析了"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的原因,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农村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实行统筹城乡发展与人力资源,筑巢引凤、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招商引资、开辟本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改变农民主体缺位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Wilson EO 《Science (New York, N.Y.)》1985,228(4707):1489-1495
Studies on the social insects (ants, bees, wasps, and termites) have focused increasingly on sociogenesis, the process by which colony members undergo changes in caste, behavior, and physical location incident to colonial development. Caste is determined in individuals largely by environmental cues that trigger a sequence of progressive physiological restrictions. Individual determination, which is socially mediated, yields an age-siz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worker population that enhances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colony as a whole, typically at the expense of individuals. This "adaptive demography" varies in a predictable manner according to the species and size of the colony. The demography is richly augmented by behavioral pacemaking on the part of certain castes and programmed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position of colony members according to age and size. Much of what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se three colony-level traits (adaptive demography, pacemaking, and positional effects)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product of ritualization of dominance and other forms of selfish behavior that is still found in the more primitive insect societies. Some of the processes can also be usefully compared with morphogenesis at the levels of cells and tissu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春剑在阴棚条件下叶斑病和沤心病的感病状况及用药防治效果。[方法]在阴棚中采用盆栽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沤心病苗数、叶斑病叶数、每盆苗数和单苗叶片数。[结果]结果表明,各处理均感染叶斑病和沤心病,平均感病率为3.18%和1.93%;参试的几种杀菌剂对叶斑病和沤心病均有防治效果,均以百菌清8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结论]在栽培中有必要用杀菌剂对叶斑病和沤心病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平纹古毒蛾Orgyia parallela Gaede在四川省南充市生态环境中,年发生5代,以卵越冬。雄虫为4个龄期,雌虫为5个龄期。雌成虫无翅,仅产卵块1个,雄成虫具翅两对,趋光性弱。两性生殖。卵量各代平均为189.32粒,第一代最高为347.78粒,各代孵化率平均为90.47%,捕食性天敌对该虫控制效果显著,彻底清除越冬卵,生长季节加强监测,人工修剪或喷药挑治1,2龄虫团,保护鸟类及马蜂等捕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