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回顾了我国生态经济区划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目标和原则,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方法,并对生态经济区划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泰兴市进行了生态区划,即东部综合生态经济区、北部银杏产业生态经济区、南部优质稻麦生态经济区和西部滨江工业经济区,并提出各个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再生稻种植区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6011-6012,6017
在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黄山市生态、经济、社会情况,建立了黄山市生态经济区划模型。结果表明:无论从数据的收集、工作的操作性,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该模型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6.
黑龙江垦区大豆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8年土地功能值,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模型分析土地功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功能在各县(市、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地势平坦的湖区地带土地生产功能较强,社会功能与生产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性,生态功能较强区域沿洞庭湖流域呈带状分布.(2)自然区位条件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基础性因素,社会经济水平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环境状况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关键因素,在各因素类型中对土地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距地级市中心距离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相似文献   

8.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8年土地功能值,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模型分析土地功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功能在各县(市、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地势平坦的湖区地带土地生产功能较强,社会功能与生产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性,生态功能较强区域沿洞庭湖流域呈带状分布。(2)自然区位条件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基础性因素,社会经济水平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环境状况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关键因素,在各因素类型中对土地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距地级市中心距离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相似文献   

9.
 根据广东省大陆小麦生育期间20年的气候资料和29个品种2年生态学试验数据,用计算机以聚类法定量分区,将隶属华南早熟麦区的广东省划归为6个小麦生态亚区。指出各区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控制指标,为小麦生产发展、品种布局及栽培技术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并探讨了小麦生态区划的若干原则、聚类法的应用要求和指标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聚类分析方法讨论了四川省贸易经济区划和建设物流中心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黎开强  吴卫 《湖北农业科学》2016,(16):4224-4229
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川产贝母的染色体数目,并分析其染色体核型,以探讨其进化趋势和系统演化关系。结果表明,川产7种、2变种共10个居群贝母属(Fritillaria L.)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4条,核型公式如下: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2n=24=2m+2sm+10st+10t;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2n=24=2m+2sm+10st+10t(SAT);暗紫贝母(折多山居群,F.unibracteata HsiaoK.C.Hsia)2n=24=4m+6st+14t(SAT);暗紫贝母(茂县居群)2n=24=2m+2sm+10st+10t(SAT);瓦布贝母(Fritillaria wabunesis S.Y.TangS.C.Yueh)2n=24=2m+2sm+8st+12t(SAT);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Batal.)2n=24=2m+2sm+6st+14t(SAT);湖北贝母(F.hupehesis HsiaoK.C.Hsia)2n=24=2m+2sm+12st+8t(SAT);康定贝母(F.cirrhosa D.DON var.ecirrhosa Franch.)2n=24=4m+12st+8t(2SAT);长腺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K.C.Hsia var.longinectarea S.Y.TangS.C.Yueh)2n=24=4m+8st+12t(SAT);短丝贝母(F.dajinensis S.C.Chen)2n=24=4m+6st+14t。其中6种(变种)染色体核型为首次报道。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认为该属染色体核型向对称性减弱的方向发展,推测系统演化上该地理分布的贝母属植物比较原始。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贵州省农业功能区划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选取12个影响因素作为贵州省农业综合分区的主要依据,34个指标来表征贵州省农业的各种功能,采用逐步判别聚类法对各功能指标进行空间聚类分析,把贵州省分为黔中城郊综合农业功能区、黔北生态旅游农业功能区、黔东北自然保护功能区、黔东南民俗旅游农业功能区、黔南观光旅游农业功能区、黔西高原农业生产功能区6大农业功能区,并分析提出了各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BC2模型对农业效率进行测评,以四川省为样本,计算得出21个地区农业效率。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该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制定相关农业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湖北省76个气象站1981-2010年气候资料和1∶100万DEM数字高程模型,采用回归克里金插值法分别对稳定通过10℃活动积温、水稻生长期长度、安全生育期天数等区划指标进行了细网格推算,综合考虑区划指标等级评分对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进行了精细区划。区划结果显示湖北省除局部高山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可满足一季中稻种植,三峡河谷、鄂西南东部低山丘陵区、江汉平原及鄂东沿江平原可种植一季早熟籼稻和一季早中熟晚籼稻,与当前实际种植范围相比,双季稻的种植北界尚有北移的空间,考虑早籼+晚粳以及单季稻改双季稻的种植模式,双季稻的种植范围仍具有较大的扩展潜力。区划结果对湖北省水稻种植规划及布局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加强耕地保护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四川为例,通过对四川省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环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对四川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来说,要实现区域粮食安全,必须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广土壤肥料新技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好耕地保护和培肥工作;加强农业保护,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0~2008年4月21日~10月20日≥10℃积温资料,对河北省棉花熟区进行了重新划分。结果表明:中熟区向北大幅度扩展,中早熟区北移而面积缩小,早熟区向北扩展。通过河北省由南向北三个地区种植不同熟性品种试验发现,在覆膜条件下,同属中熟棉区的冀南应试种中晚熟品种,而冀中应种植中熟品种,作为早熟区的冀东应种植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四川省“长治”工程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途径。长治工程是改善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四川省长治工程第五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区为例,在野外调查、实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空间差异,在土地利用结构中选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指标,构建土地利用分区体系,运用层次聚类法,进行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区,分析了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可分为重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两个大区以及两个亚区,分别以农地和林地两种用地情况为主要因子,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为研究区农业区划及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根据全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式、土地资源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主成份分析法选择了11个土地利用分区因子;根据这些因子在各县(市、区)指标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应用模糊聚类模型按二级分类形式将江西省的土地利用划分为6个一级区和15个二级区。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四川省1997~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该省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了人均生态承载力,表现出巨大的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分析了高生态赤字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减小生态赤字,出现生态盈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倡导节约型生产和消费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土地类型结构,开发水电能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立法、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