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水牛抗肝片吸虫的免疫反应机制,选择8头雄性去势水牛经粪便检查和 Dot-ELISA 检测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经2周适应性饲养后,随机分成感染(n=5)和对照组(n=3)。感染组水牛每天每头经口感染60个囊坳,连续20天,共接种1200个囊蚴。每周颈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的 T、B 淋巴细胞的比例、血清总蛋白含量和组分比例以及抗体(IgG)水平。结果表明:感染组水牛在感染肝片吸虫后第2周开始,T 淋  相似文献   

2.
选择健康雄性去势水牛20头(2~3岁,300~400kg/头),分二批,第一批8头,第二批12头,健康山羊6头(8月龄,14kg/头),经粪检和 Dot-ELISA 检查确认无肝片形吸虫感染,适应饲养2周后,随机分组,水牛第一批试验中感染组5头,每头每天经口投服囊蚴60个,连续20d,对照组3头;第二批中感染组9头,每头一次投服囊蚴1600个,对照组3头.山羊分Ⅰ、Ⅱ感染组和对照组,各组2头,Ⅰ组每头一次,经口感染200个囊蚴,Ⅱ组每头一次感染囊蚴500个.比较观察临床表现,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水牛急性感染肝片吸虫后血细胞免疫反应在抗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水牛感染后.WBC的总体水平在整个感染期高于对照组;DC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在第 2周即显著高于对照组直到 19周.以后下降并接近对照组;嗜中性粒细胞(%)在第5~16周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后两组接近;淋巴细胞(%)在感染后的第2~5周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后接近.至第14周又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直至21周;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整个实验期无显著差异;T-淋巴细胞(%)从第1周起显著下降,B-淋巴细胞(%)显著升高.11周后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RBC-CR1花环率在2~16周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后逐渐恢复接近对照组,而RBC-IC花环率在2~18周高于或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水牛在急性感染肝片吸虫后,血细胞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变化剧烈,共同参与抗肝片吸虫感染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间接法检测了山羊和水牛人工感染肝片吸虫后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自然杀伤(NK)活性和分泌白细胞介质-2(IL-2)的水平,结果表明两组山羊(分别一次感染200或500个囊蚴)感染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或P<0.01),水牛(每头慢性感染1200个囊蚴)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未感染水牛的NK活性比山羊的高,感染水牛的NK活性无显著的变化,感染山羊的NK活性有两次高峰,未感染水牛的IL-2水平比山羊高,感染水牛和山羊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水平都有所升高(P<0.05;或P<0.01),而感染水牛和山羊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对重组牛IL-2(r-IL-2)的增殖反应降低,这表明还存在某些因素影响着IL-2参与到TH1细胞群保护性免疫中来,总之,水牛比山羊对肝片吸虫的天然免疫力强,肝片吸虫的感染导致出山羊细胞免疫呈抑制状态,而水牛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细胞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5.
水牛感染肝片吸虫后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粪便和Dot-ELIA检查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的20头雄性去势水牛,分两系列试验。系列Ⅰ实验中8头水牛随机分成感染组(5头)和对照组(3头),感染组每头每天口服60个肝片吸虫囊蚴,连续20d;系列Ⅱ实验中12头水牛分成感染组(9头)和对照组(3头),感染组每头一次口服1600个肝片吸虫囊蚴。在感染前及感染后每周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在系列Ⅱ实验中,MDA在感染后15周内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后下降,至19~22周显著低于对照组;GSH-Px、SOD和CAT均表现在感染初期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后呈波动性变化,至感染后期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系列Ⅰ实验中,MDA仅在感染后第7和第8周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后则显著低于对  相似文献   

6.
5头健康雄性去势水牛(2~3岁、体重300~500kg),经粪便和Dot-ELISA检测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每头水牛一次经口感染1600个肝片吸虫囊蚴,研究急性感染(一次大剂量)肝片吸虫对水牛安替比林代谢动力学影响。用HPLC法测定血浆安替比林(AP)及其代谢物的浓度,分析其动力学参数。每周定时采血测定血清酶水平变化。结果表明:水牛急性感染肝片吸虫后急性期安替比林静脉给药后的动力学参数没有显著变化.在慢性期,血浆消除半衰期T1/2β延长41.42%,总消除率CL下降60.10%,表观分布容积Vdss减小43.61%,平均保留时间MRT上升41.16%,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增大150.61%。AP给药后48h内各代谢物的形成比率及尿清除率与对照期相比在急性期无显著差异,而慢性期极显著降低,AP试验结果与血浆酶水平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5头健康雄性去势水牛(2~3岁、体重300~500kg),经粪便检查和Dot-ELISA检测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每头每天口服60个肝片吸虫囊蚴,连续20d,共感染1200个囊蚴,用以研究水牛慢性感染(少量多次感染)肝片吸虫对安替比林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每周定时由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酶水平变化。于感染前、感染后急性期及慢性期进行安替比林动力学试验。由颈静脉瘘管收集血样,用尿液收集器收集尿样,用HPLC法分析血浆安替比林动力学参数及尿安替比林清除率。结果表明:水牛慢性实验性感染肝片吸虫呈亚临床状态,AP的血浆及尿代谢物清除率在急性期分别下降了48%和61.91%,慢性期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8.
将8头经粪便检查和Dot-ELISA检测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的雄性去势水牛随机分成感染组(n=5)和对照组(n=3)。感染组每天每头经口感染60个囊蚴,连续20d。结果表明:水牛慢性感染肝片吸虫后,红细胞CR1花环率从感染后第2周即显著降低,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则显著升高;白细胞数的总体水平在19周前高于对照组,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而淋巴细胞则有所下降;在淋巴细胞中可见T细胞比例显著下降,B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并引起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降低和抗肝片吸虫的IgG含量的显著升高。激素变化主要表现为皮质醇水平在感染初期升高,胰岛素在高于对照组的水平上波动,甲状腺激素T3、T4水平未见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提示水牛在慢性感染肝片吸虫后,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机体主要依靠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和产生特异性的IgG抗感染,某些内分泌激素可能参与抗感染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采用粪便学检查,对南京部分奶牛小区和农户散养的220头奶牛进行肝片吸虫和前后盘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肝片吸虫阳性57头,阳性率为25.91%(57/220),其中大厂的阳性率为30.77%(16/52),龙潭的阳性率为21.43%(3/14),谷里的阳性率为23.08%(21/91),麒麟的阳性率为39.39%(13/33),汤山的阳性率为11.76%(2/17),燕子玑的阳性率为15.38%(2/13);前后盘吸虫阳性106头,阳性率为48.18%(106/220),其中大厂的阳性率为42.31%(22/52),龙潭的阳性率为42.86%(6/14),谷里的阳性率为50.55%(46/91),麒麟的阳性率为45.45%(15/33),汤山的阳性率为47.06%(8/17),燕子玑的阳性率为69.23%(9/13)。经统计学分析,各区、各乡镇间的两种吸虫的感染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龄两种吸虫的感染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年龄的增加两种吸虫的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1.LDH 短程释放法测定 NK 细胞活性动态变化本实验以 SP2/0细胞为靶细胞(即效应细胞),采用乳酸脱氢酶(LDH)短程释放法测定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的水牛和山羊的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的 NK 活性动态变化。发现山羊在感染后 NK 活性有两次高峰,推测与虫体的发育或淋巴细胞的减少或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有关;两个感染组(Ⅰ,200个囊蚴/只;Ⅱ,500个囊蚴/只)变化趋势相近,表明感染量与 NK 活性无相  相似文献   

11.
12.
13.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发现肝片形吸虫头部咽的两侧各有一强的5-羟色胺(5-HT)荧光集落(脑神经节),由其发出的神经干分布于虫体的背腹及两侧,神经干继续发出细小分支直至皮肌层和吸盘等。生殖(睾丸,子宫,卵模和卵黄腺纵隔等)和消化系统(咽和肠管壁等)亦有5-HT免疫反应分布。揭示肝片形吸虫体内不仅存在5-HT,而且存在色胺能神经系统,证明了5-HT为肝片形吸虫的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粪便检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斑点杂交试验(Dot-hybridization),检测苏皖两个省10县市302农户的307头水牛的粪便、血清及中间宿主小土蜗(Galba pervia),进行水牛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感染的调查分析。粪便虫卵呈阳性43头,阳性率为14.01%,安徽为13.61%(18/155),江苏为16.48%(25/152);感染水牛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为16岁,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母水牛阳  相似文献   

15.
肝片形吸虫病和前后盘吸虫病是羊常发生的主要寄生虫病,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寄生在羊的肝脏胆管中,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发全身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前后盘吸虫寄生在羊的瘤胃、网胃、皱胃及小肠内。这两种病对羊危害相当严重,在流行地区单独发生还是混合发生都可以造成羊只的死亡。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的牛肝,用人工分离的方式取出肝脏、胆囊中的虫卵及肝片吸虫子宫中的虫卵,分别在池塘水、无氯自来水和冷开水中进行人工培养观察。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室温下(15~21 ℃)虫卵发育较缓慢,至第31 d才孵出毛蚴。恒温条件(28 ℃)下只需10~13 d即可孵出毛蚴。用无氯自来水孵化较好,用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进行感染并能在其中顺利发育。  相似文献   

17.
浅谈梅花鹿前后盘吸虫和肝片吸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顺福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51-51,71
于2008年发现有部分梅花鹿出现被毛粗乱、消瘦、拉稀等临床症状,先后死亡4头,剖解后发现瘤胃中有大量粉红色长圆锥状虫体,在胆管处堆满灰白色的扁形虫体。后经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前后盘吸虫和肝片吸虫,用氯硝柳胺(灭绦灵)、硫双二氯酚治疗,14d后康复。梅花鹿吸虫单独感染的病例报道较多,这次发现混合感染,希望引起广大养鹿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复制感染模型,研究肝片吸虫诱导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大鼠一次口服25个囊蚴,对照组不感染,于感染前和感染后9周采血制备样本,检测GSH-Px,SOD,GST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表明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后,溶血液中GSH-Px活性的变化不明显,总体变化趋是升高,但整个实验期,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SOD和GST活性的变化不明显,MDA含量总体变化趋势是或高,在第3,7周与对照期差异显著(P<0.05),证实肝片吸虫感染后,红细胞发生了脂质过氧化作用,自由基参与肝片吸虫病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用斑点杂交试验检测苏、皖7县市肝片吸虫中间宿主小土窝螺(Galba pervia),共检测小土窝螺777个,阳性33个,阳性率为4.25%,其中江苏省小土窝螺的阳性率为4.46%,安徽省小土窝螺的阳性率是4.11%.结果表明本地水牛肝片吸虫感染率与小土窝螺阳性率呈正相关趋势,斑点杂交试验检测中间宿主小土窝螺可预测牛羊感染肝片吸虫的严重程度,是流行病学调查中值得采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肝片吸虫病又称片形吸虫病,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体形消瘦,食欲减少,反刍异常,黏膜苍白,高度贫血,产奶量急剧下降,是牛、羊最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成虫在动物胆管内排出大量虫卵,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出毛蚴,具有传染性.该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随着养牛规模扩大和养殖户的增多,该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