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城市春季人工增雨作业天气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0~2005年聊城市春季降水和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气候特征、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及降水云系的变化。结果表明:西北冷锋和黄淮气旋是聊城市春季适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最为有利和作业机会最多的天气系统,3月以层状云为主要作业对象,4~5月则以层积混合云为主要作业对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山东省第三次荒漠化调查监测数据和聊城市1961~2005年的气候资料,对气温、降水、蒸发以及大风等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气候因子是聊城市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荒漠化过程与气温和大风密切相关,与降水和蒸发的关系较为复杂;(3)春季气温的快速回升、降水显著偏少、大风以及蒸发量急剧上升造成的气候干燥对荒漠化的影响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聊城市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采用Arc GIS的克里格插值方法、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聊城市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2—2015年年降水及夏、秋、冬季均呈现不显著减少趋势,春季降水为增加趋势。突变检验发现,各年及各季节均有突变发生的年份,其中春季降水在1990年前后突破显著性检验,降水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年降水小波分析中,旱涝较为频繁,经历了降水的偏多—偏少—偏多—偏少的循环交替变化,年降水主周期为3~4年,季节降水周期各不相同,以周期3年为主。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聊城市近44年的降水资料,探讨了降水变化特征及干旱发生的规律,论述了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并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防御对策,为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聊城市8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2 ~2013年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线性回归、5年滑动平均法、自相关分析、M-K检验法,分析了降水系列的空间分布、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2年聊城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为由行政区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4.9 mm.年降水序列年际变化大,趋势成分随年份线性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随机成分独立性强;站平均降水量与52年系列均值相比,20世纪60和70年代偏多,80、90年代偏少,2001 ~2013年持平;降水量年内分布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1.4%,7、8月份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9.4%、22.5%;M-K检验结果显示,平均年降水和夏季降水突变点出现在1965年前后,是由多到少的变化,其他季节降水年变化震荡剧烈.  相似文献   

6.
聊城市易发生冬、春干旱,甚至是冬春连旱,而人工增雨则是缓解旱情、解除旱情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分析了近50年来聊城市冬、春季的气温、降水资料,并分别计算了气温距平、降水距平、降水距平百分率、大气干旱等级指数等,并根据结果论证了人工增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依据1962-2015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分析、突变检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等方法,探讨了聊城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和旱涝灾害特征。结果表明:聊城地区年平均降水呈现不明显下降趋势,季节降水中,春季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其余各季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聊城市旱涝交替发生,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1962-1970年、1981-1990年、2011-2015年以干旱为主,1971-1981年、2001-2010年以雨涝为主,经历了旱-涝-旱涝-旱的变化过程。3个区域旱涝变化与全区总体上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8.
近50年聊城市降水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聊城市50年来的降水资料进行计算分析、评价,分析50年来降水的变化规律,研究降水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农业生产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鹏 《河北农业科学》2011,(10):103-105
为加强聊城市气象灾害预报与防御工作,对1961~2010年聊城市8个气象台站实测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影响聊城市的主要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大雪、大风、冰雹、冻害等)的特征,提出了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并介绍了聊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度聊城市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10年度聊城市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聊城市气温与常年持平,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少,大部分时段农田墒情适宜,气象条件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早春持续低温导致作物生育期普遍推迟,5月光温适宜,利于小麦灌浆成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连阴雨天气不利于秋作物产量形成;秋季中后期多晴好天气,光温充足,利于秋收、秋种和小麦冬前生长。综合分析全年农业气象条件,聊城市2010年属气象条件正常的年份。  相似文献   

11.
利用淮安市淮安区1961—2010年逐年、月降水资料,对降水总体特征、丰枯变化规律、旱涝特点及年、季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安区年降水量较多,但年代际波动较大,年降水量略呈下降趋势;各类旱涝灾害十分频繁,且涝灾重于旱灾。年降水量减少的趋势变化率为3.2 mm/10年,春、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且秋季降水减少明显。  相似文献   

12.
聊城市气候变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华  杨士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60-7361
利用统计的方法对聊城市42年来的气候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主要农业气候学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特征,论证了气候变化对聊城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3.
聊城市高温闷热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6年聊城市5~9月的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资料,对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分布特征和气候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聊城市日最高温度在35℃以上的高温日数在46年中有2个高峰区,分别在1965~1968年和2002年;闷热天气出现最多的年份为1994年。聊城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占高温总日数的86%;闷热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占闷热天气总数的96%。聊城市连续3 d最高温度35℃以上的高温天气出现的次数为52次,连续3 d闷热天气出现的次数为64次。[结论]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出现时间、温度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16年夏季,聊城市呈现了气温偏高、降水偏多且集中、寡照的天气气候特点。统计8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得知:季平均气温26.1℃,较常年偏高;季平均降水475.2 mm,较常年异常偏多;日照时数546 h,较常年偏少;同时2016年夏季出现的雷雨大风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较多,给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带来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然降水条件下的冬小麦生育期干旱频率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聊城1961~2011年小麦生育期的降水统计资料,采用小麦生育期内供需水量比作为干旱指标,对冬小麦生育期内的自然降水和小麦需水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51年中冬小麦生育期内出现干旱年份44年,其中重旱22年、极旱5年、轻旱17年,干旱频率为86%。说明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聊城冬小麦生育期发生干旱的概率极大,而且以重旱等级为主。聊城市农业干旱发生频率较高,根据生产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聊城市2010年小麦播种至2011年1月的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9月以后,降水持续偏少,是小麦受旱的主要原因,冬前没有适时浇灌越冬水等其他管理因素是小麦受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64—2010年聊城市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2010年全年气温变化特征及各季变化特征,与常年气温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并阐述了2010年气温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偏离一份额分析法的聊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彩红  石浩朋  杨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21-10625
采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以山东省为参照系,对2000~2009年聊城市的产业结构及其经济增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将2000~2004年与2005~2009年2个时间段之间的3个分量进行比较,分析了聊城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变化趋势,结合聊城市近几年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聊城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18日山东省聊城市发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预报分析,得出低槽冷锋和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20.
汛期降水预报是气象服务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和掌握当地汛期降水分布特征,才能更好地开展汛期气象服务.在此使用博兴县近50年降水资料,统计了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分布特征,分析了汛期降水与年降水量的关系、暴雨与旱涝灾害的关系等,对于山东省特别是黄河下游地市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