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僵病是我国各大蚕区的常见病害,也是我省的主要蚕病之一。它对生产所造成的危害仅次于病毒病。近年来,陕南蚕区的僵病有所抬头和逐趋严重,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中、高山区和夏秋蚕批次较多、饲育规模比较大的地方,损失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僵病难防,但并非防不胜防,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僵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其病原的致  相似文献   

2.
<正> (一)开展情况僵病是秦巴山区各期秋蚕的主要病害.据1981年调查,危害损失率达5.71%.在一些海拔较高的蚕区发病率可以高达50%以上,是影响秋蚕产量的重要因素.安康县历年秋蚕饲养量约占全年的45%以上,由于僵病危害,损失十分惨重.据县药材公司收购符合药用标准的僵蚕(一般为五令蚕发纯白僵病的尸体)数量的统计.1980年全县收购  相似文献   

3.
<正> 一、秋蚕发病情况安康县今年秋蚕蚕病危害的总情况是:僵病显著下降,病毒病明显上升,总发病率下降。从6个乡14个调查点的发病率调查结果看:秋蚕平均发病率为26.28%,比去年同期(33.47%)下降7.19%,其中僵病发病率为6.995%,比去年同期(16.06%)下降9.065%,以川道蚕区下降最明显;中肠型脓病为9.917%,比去年同期(2.12%)增加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石泉蚕区僵病多发的原因,对现行防僵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提出防控僵病发生与流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 目前,影响我省蚕茧单产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蚕病为害。根据前两年的调查,平均发病率达17%左右。为了进一步弄清陕南蚕区蚕病的分布、为害以及流行规律,今年我们继续在安康县布设蚕病调查点进行详细调查了解,现将春蚕调查情况小结于后,期望有助于生产。一、春蚕发病情况春蚕期我们分别在安康县的五里、关庙、岚河三个区布设了二十个调查点,对1294张蚕种进行了详细调查,取得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家蚕真菌病是秋季养蚕生产上最常见、危害较严重的一类蚕病。近年来,我镇秋蚕期僵病发生流行,为此对每年秋蚕期发病比较严重的几户农户进行跟踪调查,在僵病发生流行情况下,选用不同药剂进行应用试验,经初步调查发现,使用不同药剂对防  相似文献   

7.
秋蚕期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家蚕僵病是危害秋季养蚕生产的主要蚕病之一,不同种类的病僵菌寄生在蚕体引起不同的僵病,秋蚕期高温多湿发病率较高,对秋蚕生产造成损失常较大。一些蚕区发病率可达80%,损失在20%以上。因此,加强秋蚕期僵病防治对夺取秋季养蚕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1僵病发生原因分析僵病的传染途径是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僵菌孢子附着在幼虫体壁上,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约经10小时吸湿膨胀,芽管通过所分泌酶的作用和  相似文献   

8.
陕西蚕病流行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虹  王进 《蚕业科学》1995,21(4):243-247
通过历年盒种产茧量、干茧病蛹及蚕期蚕病调查,得知养蚕技术、养蚕形式、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影响陕西蚕病的流行分布。近几年危害生产的主要是僵病、多角体病及微粒子病。各地由于养蚕形式、技术、地理及气候差异,蚕病发生轻重不同。僵病流行比其它蚕病受养蚕技术、地理、气候影响更明显。多角体病流行与僵病不同,有较明显的垂直传播特点。微粒子病自1989年发现之后,蔓延迅速,其病原首先来自从疫区调入的带毒蚕种。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由于秋蚕病害的大量发生,不少地方巳停止了晚秋蚕的饲养,对中秋蚕的危害也是极其严重的。从我省一些蚕茧基地县来看,白僵病和脓病仍有发展的趋势。旬阳县由于白僵病和血液型脓病的危害,晚秋蚕已基本停止了饲养,中秋蚕也岌岌可危。从1980年以来的三年中,全县共发中秋蚕种22171张,共产鲜茧5515.5担,平均张产为24.87斤,仅为春蚕平均张产的47%。菜湾公社一九八二年养中秋蚕340张,由于脓病、僵病的发生,平均张产只有19.9斤。从我省两个万担县来看,安康县1980年药材公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弄清陕南主要蚕区蚕病为害情况及其流行规律,1983年我室继续开展了对陕南主要蚕区蚕病分布,为害情况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点的布置今年的调查工作总结了往年在调查工作中,因调查面大,巡回观察少的教训,选择安康县作为今年的重点调查县,参考石泉、汉阴、旬阳、紫阳等县的面上观察,以辅资料的完整与准确。  相似文献   

11.
<正> 我站于一九八四年春,在安康县建设乡进行了部分新蚕药的中间对比试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建设乡地处月河川道,近年耒,各种蚕病发生比较严重,特别是僵病,极大的影响着蚕桑生产的效益,尤其是夏、秋季蚕病量大面广,致使少数蚕农秋季有叶不敢养蚕,  相似文献   

12.
<正> 安康县四合乡地处月河南岸,凤凰山东段边缘,境内兼有川道,丘陵和山区。这里的群众素有栽桑养蚕的习惯,年发种量近600张左右。其中刘家营、欢喜岭两个村的养蚕量约占全乡的50%。由于这里的地里条件复杂,科学养蚕技术推广较差,蚕病十分流行。特别是欢喜岭和刘家营南部的丘陵和山区几个组,连年暴发僵病,经常造成重大损失。去年春蚕发种312张(补催青损失13张),有118.5张蚕种不同程度的发生僵病,平  相似文献   

13.
绿僵病暴发的原因浅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兆虎 《蚕桑通报》2000,31(2):43-43
1999年中秋蚕期,我市继临安、桐庐之后暴发了绿僵病。这次蚕病比较罕见,在本地大面积发生,解放以来还是首次,全市各乡镇所有品种蚕均不同程度感染发病,其中以山区、半山区最为严重。据统计,发生绿僵病蚕种占总饲养量的91.5%,虽经多方努力,及时控制了病情,但中秋蚕平均张产还只有31.1kg,比去年同期减产17.3%,给蚕农造成较大损失。为找出绿僵病发生原因,稳定蚕作,笔者进行了生产调查,现把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绿僵病发生原因1.1 野外昆虫流行绿僵病,污染环境1999年7~8月份低温阴雨适宜野外昆虫发生、繁殖,野外昆虫大流行,桑树上、果树上,甚…  相似文献   

14.
1980—1983年,浙江省的主要蚕区发生严重僵病。在流行地区,发现两种在我国未见文字报道过的家蚕病原真菌:一是玫烟色拟青霉;一是蜡蚧头孢霉。它们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85%以上。通过试验测定,这两种病原真菌对二龄起蚕的LC_(?)分别是5.07x10~6/ml和2.55×10~6/ml。传染途径都是以分生孢子接触传染。被感染的蚕和蛹体表面呈现出明显病斑,尸体僵化,气生菌丝细密,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根据尸体气生菌丝与分生孢子的色泽,分别暂称为家蚕玫烟僵病和家蚕绢白僵病。在防治上,同于其它家蚕真菌病。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当前黄僵病的流行概况: 黄僵病病菌与白僵病病原同属同种,为Beauvaria.bassiana的另一种血清型。黄僵病是以白僵病蚕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的真菌病。黄僵病菌的致病力较白僵病菌,绿僵病菌弱,但由于其寄主范围广泛,包括6个目200多种昆虫,自然界内菌量分布多,与昆虫、野蚕、白毛虫、桑尺蠖等发生交叉感染故发病率高于白僵病和绿僵病。当前,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苏北蚕区晚秋蚕的白僵病发生情况比较严重,我们根据白僵病发病规律,采取了养蚕前消毒彻底,蚕期中通风排湿、熏烟防僵,蚕期后全面彻底消毒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被传染发生白僵病.1995年晚秋蚕期,裴圩乡白顶、水银和单庄等村白僵病大流行.据调查这几个村共养蚕2450张,发生白僵病1911张,发病率高达78%.不但蚕农的经济损失大,而且影响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几年,无锡县农村蚕病有所抬头,1989年我县因发生蚕病而损失鲜茧33.5吨,减少收入36万元左右。对此,笔者最近调查了我县农村蚕病的发生现状,并对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一、当前农村蚕病发生的现状 1.白僵病:发病户数量多,全年各蚕期都发生,且流行于全县所有的养蚕村,目前,已成为威胁蚕茧稳产高产的主要病害。1989年中秋蚕期梅村镇有1786户发生白僵病,占总养蚕户数的36.7%,联心村三户养蚕户,因小蚕发生白僵病,致使2.75张蚕儿全部死亡。安镇乡安西村河北生产队,1988年中秋蚕共饲养蚕种5.25张,6户养蚕户,  相似文献   

19.
蚕白僵病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发生白僵病。蚕期如果忽视消毒防病工作,就会造成白僵病的大流行。 一、白僵病发生原因 1.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进行消毒,蚕室、蚕具白僵菌残留量多。 2.大小蚕套养。多数联户育蚕的农户没有专用室、具,房屋里间养小蚕、外间养大蚕,或者前屋养大蚕,后  相似文献   

20.
<正> 1980年秋蚕雨水多气温比较低,有利于家蚕真菌病的发生,本省各蚕区除了普遍发生白僵病外,还发现有黄僵、绿僵、灰僵和酵菌病。其中酵菌病我国最早报导于1957年,病原是Rhodotorula bombycis,其分类地位属于囊菌纲,原生囊菌目、酵菌科、红酵菌属,(姜白名19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