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14-18℃条件下,对平均初始体重(35.15±1.06)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的恢复生长实验。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S0组(对照组,持续投喂56d)、S1组(饥饿7天后再投喂49d)、S2组(饥饿14天后再投喂42d)、S3组(饥饿21天后再投喂35d)和S4组(饥饿28天后再投喂28天),每组30尾鱼,研究再投喂后体重和体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与持续投喂组相比,饥饿7d后哲罗鱼体重下降了11.52%;饥饿14d后体重下降了17.09%;饥饿21d和28d后体重分别下降了26.24%和36.07%。恢复投喂结束时饥饿7d组体重赶上了对照组,饥饿14d组体重超过了对照组,饥饿21d和28d组体重低于对照组。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其体成分呈规律性变化:在各试验组饥饿后,鱼体躯干脂肪含量下降,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恢复投喂后各营养成分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红鲫幼鱼生长和体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饥饿和冉投喂处理后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iety)幼鱼的生长和体组分变化。饥饿状态下,红鲫幼鱼体重、比肝重、肥满度和肝体指数下降,各饥饿组体重均与同期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饥饿15d组体重与初始体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肝糖原、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下降,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再投喂后,除饥饿15d组肝糖原与对照组仍有极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过程中,各饥饿组食物转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饥饿10d组最高,达到了24.38%。结果表明,红鲫幼鱼存在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其完全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FCE)来实现的,短期饥饿时将糖原和粗脂肪作为主要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3.
饥饿对南美白对虾生化组成及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林小涛 《水产学报》2004,28(1):47-53
对南美白对虾(初始湿重1.427±0.018g)在29.5±1.5℃条件下进行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投喂的实验。实验设对照组C以及饥饿处理组S_1、S_2、S_3、S_4、S_5和S_6共7组,分别饥0d(对照组)、1d、2d、3d、4d、5d和6d后再投喂。实验共进行20d。在饥饿1-6d的过程中,南美白对虾体重、脂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能值下降,而水分、灰分含量增加,但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变。实验结束时,S_1、S_2和S_3组体重与C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虾体的生化组成也均接近或达到了C组水平,而S_4、S_5和S_6组体重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虾体的生化组成与C组还有一定的差异。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各饥饿处理组的生长率、食物转化率,以及S_4、S_5和S_6三组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C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继饥饿后具有补偿生长效应,这主要是由于恢复摄食后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2种状态(饥饿和复投喂)下投喂3种糖源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生长、虾体组成成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共5个处理,分别为饥饿组S0、对照组C、实验组S1、S2、S3(在基础饲料中糖源分别为: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实验选取体质量为(1.84±0.23) g的凡纳滨对虾仔虾用方形纱制网兜独立喂养,进行为期12 d的饥饿实验后继续复投喂12 d。结果显示,饥饿后仔虾体组成成分及相关酶[脂肪酶(LPS)、磷酸果糖激酶(PFK)、已糖激酶(HK)、谷氨酰胺合成酶(GS)]差异显著;仔虾肝糖原、肌糖原均呈现出反复升降的过程,饥饿8 d后肝糖原降到最低值,肌糖原短暂回升后显著下降。复投喂4 d后S3组增重率最高,实验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均低于C组;全虾水分、全虾粗灰分、肌糖原含量无显著差异;S1、S2组虾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S3组;肝糖原、肌糖原均有回升,S1组肝糖原显著低于其他组。复投喂12 d后,S3组LPS活性、HK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GS、PFK含量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仔虾饥饿过程中糖原和脂肪先于蛋白质被动用供能;复投喂出现部分补偿生长效应,玉米淀粉作为糖源饲料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期恢复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下许氏平鲉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每日投喂(对照组)、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饥饿2 d投喂3 d、饥饿2 d投喂4 d和饥饿2 d投喂5 d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初始体长(10.25±0.74) cm、体质量(16.77±2.72) g的许氏平鲉幼鱼进行为期67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均最高,表现为超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4 d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和饥饿2 d投喂3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各组间的饲料效率、肝体指数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照组的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循环饥饿投喂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循环饥饿投喂组(除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外)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实验设4个循环饥饿组(T1:饥饿1 d,饱食投喂3 d;T2:连续饥饿2 d,饱食投喂4 d;T3:连续饥饿4 d,饱食投喂6 d;T4:连续饥饿7 d,饱食投喂8 d)和1个对照组(T0:每天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在水温21.5~25.4℃条件下,T1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超过对照组,表现为超补偿生长;T2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接近对照组,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T1、T2组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T4组实际摄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4个循环饥饿组幼鱼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同时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从饥饿2 d组开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蛋白质含量比脂肪含量下降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7.
选用体重196.77±7.60g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饥饿14d、21d、28d、35d、42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饱食投喂,试验周期为56d,水温为22~26℃,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白斑狗鱼生长性能、体生化组成和肌肉、肝脏RNA/DN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后各处理组均出现补偿生长现象,在恢复生长结束后,饥饿14d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饥饿处理组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饥饿各处理组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处理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恢复投喂初期各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随着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肌肉和肝脏的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恢复投喂结束时,RNA/DNA比值均在饥饿28d组达到最大值。由此表明饥饿14d组的白斑狗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超补偿生长效应,21d组、28d组、35d组和42d组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该补偿效应是由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千年笛鲷幼鱼的饥饿和补偿生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区又君  刘泽伟 《水产学报》2007,31(3):323-328
研究了在22.5~31.9 ℃条件下,千年笛鲷幼鱼在不同饥饿时间(0、2、4、6、9、11 d)处理后再投喂的补偿生长。千年笛鲷幼鱼的体重在短时间(2~6 d)的饥饿后下降不大,9 d以上的饥饿可导致幼鱼的体重明显下降。经过饥饿11 d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脂肪含量略有下降,灰分含量有所上升,水分含量明显上升,表明千年笛鲷幼鱼在饥饿过程中主要依靠消耗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恢复投喂后,各组的鱼体生化组成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11 d组鱼在恢复投喂后全部死亡,半致死时间为10~11 d。结果表明:饥饿2 d组的千年笛鲷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该补偿现象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达到;饥饿4 d组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6 d组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饥饿9 d组幼鱼不具有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1 d组幼鱼为饥饿致死。图5表1参13  相似文献   

9.
饥饿后再投喂对异育银鲫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25±2)℃条件下,对体重(15.6±0.84)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的恢复生长实验。实验把异育银鲫分为4组,为Ⅰ组(持续投喂48 d)、Ⅱ组(饥饿8 d后再投喂40 d)、Ⅲ组(饥饿16 d后再投喂32 d)和Ⅳ组(饥饿24 d后再投喂24 d),每组20尾鱼,研究再投喂后体重和体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持续投喂组相比,饥饿8 d后异育银鲫体重下降了13.28%,饥饿16 d和24 d后体重分别下降了22.36%和33.03%。短期饥饿(Ⅱ)组,再恢复投喂8 d后能实现完全补偿生长,而中长期饥饿组(Ⅲ和Ⅳ)分别在投喂16 d和24 d后表现为部分补偿生长。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其体成分呈现规律性变化:各试验组饥饿后,粗蛋白和粗脂肪显著下降,而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而再投喂后,各营养成分逐渐恢复。Ⅱ组再投喂8 d后,粗脂肪和粗灰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蛋白质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水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再投喂40 d后,粗蛋白和水分亦恢复到对照水平,Ⅲ组恢复投喂16 d后,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恢复投喂32 d后,除灰分外,其余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Ⅳ组再投喂24 d后,除水分外,其余各营养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实现异育银鲫完全补偿生长,其饥饿时间以短时间饥饿8 d为宜。  相似文献   

10.
在80L的玻璃水槽中用新鲜和腐烂的水生大型植物及促生长用商品颗粒饲料(40%粗蛋白)饲养斑节对虾幼苗(PL50)30d以上。投喂大型植物的幼虾之生长和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投喂颗粒饲料)。投喂新鲜禾本茨藻(100%)的幼虾与投喂腐烂的海滨蔓藻(65.4%)、新鲜海滨蔓藻(58.9%)和颗粒饲料(52.5%)的幼虾相比成活率最高。投喂腐烂禾本茨藻的幼虾成活率最低(30.6%)但生长最好(头胸甲长(C  相似文献   

11.
间歇性饥饿对日本沼虾生长和几种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志华 《水产学报》2007,31(4):456-462
在(25.0±1)℃范围条件下,对日本沼虾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投饵的恢复生长实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18d,处理组分别饥饿2、4、8d,再分别饱食投喂16、14、10d。实验结果显示:在恢复生长时期,处理组的特殊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先饥饿再饱食的顺序先下降再上升,但脂肪酶比蛋白酶变化趋势明显;而淀粉酶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是先上升后下降。实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继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完全或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不仅由于增加食欲,提高摄食水平,同时改善了食物转化率。因此,补偿生长是这两种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水温21.8~25℃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8.87±0.16)g的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放养在50cm×50cm×100cm网箱中,饥饿0(S0)、3(S3)、6(S6)、9(S9)和12d(S12)后分别投喂30d、27d、24d、21d和18d,每组3个重复,测定其体质量、肥满度、脏体指数、肝体指数、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及全鱼和肝脏主要生化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幼鱼体质量逐渐降低,各饥饿组鱼体质量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S3组体质量、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S0(P0.05),S6与S0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9与S12组未能达到S0水平(P0.05)。S3组食物转化率(FCE)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S9、S12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饥饿状态下,各饥饿组鱼肝体指数与脏体指数显著小于S0组(P0.05));恢复投喂后各组肝体指数、脏体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水分与粗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饥饿6d后,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饥饿12d时粗脂肪含量比饥饿前降低了19.33%(P0.05)。恢复投喂后,各试验组间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S9和S12组中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S0组(P0.05)。  相似文献   

13.
饥饿对真鲷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9,自引:10,他引:59  
张波 《水产学报》2000,24(3):206-210
在20℃条件下,对真鲷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投饵的恢复生长实验。饥饿15d的真鲷体重下降7.05%,鱼体水分含量略有上升,蛋白质含量的比能值略有下降,脂肪含量和灰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这表明真鲷在饥饿过程中主要消耗蛋白质作为身体的能量来源。分别给饥饿处理0(对照)、3、6、9、12和15d的真鲷投饵,在饱足摄食的条件下生长2周。各饥饿处理组的鱼体生化组成及比能值均接近,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3、6d处理组在恢复生长的特殊生长率、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食物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饥饿9、12和15d处理组的特殊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摄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真鲷幼鱼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短期饥饿的真鲷在恢复生长中通过显著提高摄食水平来达到补偿生长;而继续延长饥饿时间则通过显著提高食  相似文献   

14.
在(28±1)℃水温条件下,以4种循环饥饿的投喂方式饲养初始体重为1.58 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研究其补偿生长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分为四组,第一组每天投喂,为对照组,第二组投喂4 d后饥饿1 d,第三组投喂2 d后饥饿1 d,第四组投喂1 d后饥饿1 d,4种方式分别以C、R1/4、R1/2和R1/1表示,试验持续60 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的实际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致3个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体重未赶上对照组,而且饥饿时间越长,体重增长率越低。鱼体的蛋白质、灰分含量未受到投喂方式的显著影响,干物质、脂肪和能量含量随饥饿时间增加显著下降;肥满度、肝体比、ATP酶、SOD酶活性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也随饥饿时间的增加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21.0±1.0)℃水温范围下,对金鱼采取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及再投喂实验,测定其主要生长指标,探讨其补偿生长情况和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金鱼的补偿生长的类型属于完全补偿生长.从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的测定来看,饥饿恢复投喂后金鱼既增加了摄食量又提高了食物转化率.短时间(5d)的饥饿后恢复投喂,金鱼主要以增加摄食量为主;长...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16±1)℃、盐度27.6±0.5、pH值7.5~8.3条件下,将体重为(28.47±2.02)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分别饥饿0(空白对照)、5、10、15和20d(分别记为T0、T5、T10、T15和T20)后再饱食投喂至40d。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的耗氧率呈急速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排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氧氮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饥饿结束时刺参的体重,除T5组外,其余各组均显著小于T0组(P0.05),且各自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耗氧率和排氨率与T0组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饥饿对刺参O/N比值的影响显著(P0.05),饥饿初期刺参O/N比值平均为10左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O/N比值降为小于7。实验结束时,各饥饿组刺参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小于T0组(P0.05),除T5组外,各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未能恢复至T0组水平(P0.05)。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刺参不具有补偿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25.8±1.7)℃条件下,测定了方斑东风螺(5.25±0.53)g在不同时间(7、15、25和40d)饥饿处理后再投饵30d过程中的生长参数、基本营养成分及组织RNA/DNA比值的变化。饥饿状态下,螺体水分含量逐渐上升,第15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脂肪与糖原含量均下降,并分别于饥饿15d、25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肌与肝胰脏中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恢复生长后,除饥饿40d组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该组其余营养成分及其它各组相应指标均恢复至或接近对照组;RNA/DNA比值除在饥饿40d组肝胰脏中仍较低外均接近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幼螺摄食率(FR)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量、食物转化率(FCE)在前3处理组及特殊生长率(SGR)在饥饿7d与25d组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饥饿15d组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40d组尽管FR显著提高,但体重增量、FCE及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幼螺饥饿时主要消耗脂肪与糖原...  相似文献   

18.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于S0。比较分析认为,S2为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为部分补偿生长,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斑节对虾4个不同群体建立家系的生长及成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泰国(T)、非洲(A)和三亚(S)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群体,以及人工养殖斑节对虾群体(F)为父、母本建立家系。选择9个发育时间相近和较有代表性的家系,对其生长和饲料利用进行了为期30d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大体上母本含三亚斑节对虾基因的家系成活率较高,其余较低,差异显著(P〈0.05);母本含三亚斑节对虾基因的家系生长较差,其余较好(除T×T外)且差异极显著(P〈0.01),A×A家系增重率是S×S的2倍;饵料系数没有显示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