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已达60%。氮肥除了降雨时发生淋溶损失外,主要还是以氮肥的挥发为主,深施是减少氮肥损失的有效措施,大约可提高利用率17%左右。另外化肥的施用方法直接影响作物增产效果,在一些地区,尤其是旱农地区采用深施化肥可取消追肥作业,大大地降低了机械化作业费用和劳力。1994年,化肥深施已列为全国重点推广措施之一,但是我省一些地区对机械化精少量播种及深施化肥技术还没有足够重视,应加大  相似文献   

2.
农机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投资回收期长,将严重挫伤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文章分析了影响农机利用率的五个方面原因,提出了八项应对措施。对如何提高农机利用率和效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贵州岩溶地区辣椒肥水耦合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辣椒肥水耦合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肥水耦合方式以肥料兑水配施效果最好 ,辣椒产量最高 ,水分利用率也最高 ;不同氮肥用量以中等用量效果最好 ,其辣椒产量及水分利用率都较高。中量氮肥与水配施的效果最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浇灌仍是种植蔬菜最为普遍的补灌方式。采用水溶性、不易挥发的氮肥 (尿素 )兑水配施追肥 ,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水利用率的作用 ,是种植蔬菜增产增收 ,节约成本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氮肥拌施集成型化肥增效剂的效果陈恒喜何有龙张锁兵稻田氮素肥的大量损失,主要是通过氨挥发,反硝化脱氮作用淋溶损失等途径产生的。农作物一般只能利用总氮量的30%~40%。据土壤科学家们的研究,不同品种的氮肥利用率有差异,采用通过特殊处理肥料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沸石碳铵由80%的碳酸氢铵与20%的天然沸石粉机械混合而成。它施入土壤后,其中的沸石有吸氨保氮作用,氮肥利用率可提高34%左右。由于氮素和二氧化碳释放缓慢,所以肥效期延长。沸石中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以及铜、磷、钼、硒、锰、钙、铁、钾等,因而又能为作物补充多种营养元素。沸石碳铵具有挥发少,不易结块,耐贮存,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6.
《农机科技推广》2013,(1):26-26
2012年底,国务院全文发布了《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纲要》指出,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纲要》提出,要推广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节水措施;要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度,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品种,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蔬菜保护地氮肥过量使用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增加环境压力,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合理利用蔬菜保护地、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环境危害,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蔬菜保护地氮素输入和输出的各种途径,计算氮素变化量。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蔬菜保护地氮素输入的主要来源为肥料投入,同时,降水、灌溉等也会带入一部分氮素。而蔬菜保护地氮素主要输出项为作物吸收并被作物的收获物及其秸秆带走,同时一部分氮素会以氨挥发、地下水淋失和反硝化的形式损失掉。适当减少肥料投入,增加肥料利用率,是降低氮肥使用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肥交互作用对稻田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蒸渗仪方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稻田常规灌溉和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水平和施肥方式的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结果表明:稻谷氮素累积量占植株氮素累积量一半左右,间歇灌溉模式和传统淹灌模式氮素累积量的差异反应在茎和绿叶和实粒,而在黄叶和秕粒中差别不大;差值法测得氮肥利用率比同位素法偏高,但二者均表现为间歇灌溉氮肥利用率高于淹灌模式,且间歇灌溉模式下低氮水平氮肥利用率高于高氮处理;根据同位素示踪法计算氮素平衡,氮素在稻田系统中的分配为氨挥发和反硝化占37.4%~51.7%,土壤残留占20.4%~37.7%,作物吸收占9.2%~36.4%,淋失占0.3%~16.4%。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肥对不同种植方式稻田径流氮流失与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减少稻田氮径流流失和氨挥发。【方法】设置当地常规施肥(FFP)、缓控肥与尿素配施(CRF)、海藻多糖氮肥替代(HTN)及不施氮对照(CK)共4个氮肥管理措施,观察不同种植方式(机插稻、直播稻)下稻田径流水中氮的流失量及氨挥发特征。【结果】直播稻稻田径流氮素损失以铵态氮(NH4+-N)为主,播种前排水导致的氮素径流流失占总氮径流损失量的52%左右;不同氮肥方案下径流氮总流失量呈现为FFP处理>HTN处理>CRF处理,机插稻、直播稻全生育期氨挥发损失量、损失率和氨挥发强度也有同样趋势;与FFP处理相比,CRF处理和HTN处理的机插稻全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2.5%和4.3%,氨挥发强度分别降低了43.1%和17.8%,直播稻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了23.2%和12.2%,氨挥发强度分别降低了53.3%和26.8%;与FFP相比,在CRF、HTN处理下机插稻分别增产9.31%和4.70%,直播稻分别增产9.25%和4.91%。【结论】在水稻全生育期内,直播稻的氨挥发通量、损失率和氨挥发强度均大于机插稻,在施肥总量控制和磷、钾肥施用相同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种类的氮肥进行基肥、分蘖肥合理配施,既能减少氮素田间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还可以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农艺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用技术手段,而农机主要是指更好实现农艺技术而研究与制造的农机具。现代农业实现提高成效主要方式在于结合农机与农艺,但如何将二者相互结合,仍需要进行不断研究与分析。基于此,本文首先将会针对农机与农艺展开概述,而后针对农机与农艺结合提高农业成效重要举措展开分析,进而以南乡镇为例,制定出农机与农艺融合有效措施,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地热温室蓄热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地热资源充分利用的关键在于提高地热利用率、提高地热井运行时间和进行地热蓄热调峰。从蓄热设备的选型、耐热防渗型料膜优选以及保温盖的结构与选材方面分别论述了地热温室蓄热技术,给出了蓄热式供热系统模型。以50m^3半地下式蓄热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24h不同形状聚苯乙烯保温材料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聚苯乙烯板保温效果较好,热损失仅为无保温材料覆盖的36%,是首选的保温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前化学氮肥施入土壤后,当季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为了寻求一种简便易行的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测土配方施肥、平衡配套施肥、包膜肥、球肥深施等,其目的就是减少氮的损失。在这些节氮技术中,以江苏省农学院和镇江市农业科技服务站联...  相似文献   

13.
北京春玉米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机农艺发展不融合已成为制约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的突出问题。根据大量调研数据,介绍了北京地区春玉米种植现状,从农艺、农机和土地规模等方面分析制约玉米种植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农机农艺融合机制体系建设、技术培训、补贴政策和土地流转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试验目的根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水稻和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工作的通知》和《四川省水稻和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方案》要求,通过2019年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摸清常规施肥方案下玉米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现状,评估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效果,为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发达国家的农业中,农机利用率已经被做为一项衡量农机资源配置和农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农机利用率是一个不被经常谈到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这一问题,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农机利用率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农机布局的合理性、农机资源的有效利用性和农机化水平的高低。它应该是评估区域农机化效果的一个有效的量化  相似文献   

16.
1 肥料的施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石油农业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肥料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论是主要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复合型还是单一型,可谓名目繁多、品种齐全、应有尽有。据统计,我国氮肥当季吸收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15%~20%、钾肥利用率也不超过65%。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了常规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水平下冬小麦氮、磷、钾肥料的利用率及增产效果。常规施肥各处理与全肥量处理相比,不施磷肥处理的冬小麦产量降幅为26.3%,不施氮肥的降幅为17.1%,不施钾肥处理的降幅为5.6%;配方施肥各处理与全肥量处理相比,不施磷肥处理的降幅为32.6%,不施氮肥的降幅为7.9%,不施钾肥的降幅为6.7%。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提高马铃薯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必须在马铃薯种植地区大力宣传和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通过大力宣传、推广和应用该技术,能够将其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马铃薯种植与农业现代化接轨,有助于减少马铃薯的种植成本、人工成本和生产周期。本文对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应用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的途径,并强化提高其机械化生产水平,为提高马铃薯质量和产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赣抚平原灌区不同水文年型适宜的水稻水肥综合调控模式,为灌区水稻水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2012 2013年晚稻试验资料对ORYZA_V3模型进行了率定与验证,并以率定后的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水文年组及水肥模式下晚稻灌溉定额、产量、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结果]降低灌前水分下限能降低腾发量与灌溉定额。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大于饱和含水率的70%~75%时,降低灌前水分下限均能提高晚稻的产量与氮肥利用率。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低于饱和含水率的60%~65%时,晚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均有所下降。施氮肥量增加会降低氮肥利用率,施氮肥次数增加能提高氮肥利用率,二者增加均能增加晚稻产量,但会导致晚稻耐旱能力降低。从节水、增产、增效的角度,推荐试验区采用的水肥综合调控模式:氮肥量135 kg/hm2,分3次施用(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3∶2),丰水年采用重旱节水灌溉模式(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下限占饱和含水率的60%~65%),平、枯水年采用中旱节水灌溉模式(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下限占饱和含水率的70%~75%)。[结论]与传统水肥模式相比,所推荐水肥模式在丰、平、枯水年能分别节水41.4%、30.0%、21.9%,增产7.5%、5.4%、3.4%,提高氮肥利用率57.3%、51.2%、44.9%,节省氮肥25%。  相似文献   

20.
农机农艺联姻助推玉米全程机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先进的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农机农艺联成姻、配成对,是近几年来山东省莱州市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1.破解农机农艺互相促进的技术难题,带动玉米传统种植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玉米生产农艺技术主要表现为代代相传的耕作模式。他们往往只根据种植习惯、地力条件和后茬作物的种植要求等因素,选择种植模式,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可变性。加之玉米不像小麦那样抢墒抢收时间要求紧,而且损失果穗容易捡拾,农民对农机农艺融合没有迫切的需求,直接影响农机农艺融合的推广与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