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鼠害治理研究中心研制的无公害多功能植物保健剂,集抗旱、保水、促长和预防鼠(兔)害功能于一体。为了研究NPA对苗木作用的效果,以多效抗旱驱鼠剂(RPA)为参照,采用模拟蘸浆造林方法,比较了2种药剂对油松和侧柏抗旱促长作用差异。结果显示,用150倍NPA和RPA水溶液兑成泥浆对苗木抗旱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NPA对苗木保存率、苗高、地径和根长的促进作用大于RPA,且在低水分组和油松上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多效抗旱驱鼠剂(RPA)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多效抗旱驱鼠剂(RPA)研制的技术路线、组方原理、试验研究结果等。用RPA进行常规蘸浆造林,能显著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和生长量,可有效预防甘肃鼢鼠、草兔和牛羊的危害,定植2年后油松的高生长比对照提高8.0cm,对鼠类的综合预防效果提高10.2%~13.8%。用RPA进行拌种和浸种处理,可以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使苗齐苗壮,提高土壤的生产潜力。RPA在苗圃育苗或飞播造林中应用,能够提高成苗率,促进苗木木质化程度,使苗木安全越冬,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起到以根提水,以水促长的作用,处理区油松幼苗保存量达0.5~0.8株/m2,对照区仅为0.07株/m2,处理区油松苗木平均高3~5cm,对照区为2~3cm。  相似文献   

3.
纳米型植物抗逆剂对油松抗旱促长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型植物抗逆剂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鼠害治理研究中心研制的无公害多功能植物保健剂,集抗旱、保水、促长和预防鼠(兔)害功能于一体。采用模拟蘸浆造林方法比较了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和多效抗旱驱鼠剂(RPA)的抗旱促长作用差异。结果表明,NPA和RPA处理保存率和土壤水分的关系符合Quadratic-模型规律,其对保存率增益指数为240.7%±133.5%和198.1%±86.8%,苗高为54.7%±2.7%和49.6%±1.5%,地径为71.0%±2.0%和56.1%±1.6%,根长为77.90%±2.52%和76.65%±1.40%,根茎比为16.82%±2.03%和18.18%±1.14%。证明使用纳米型植物抗逆剂和多效抗旱驱鼠剂150倍水溶液进行蘸浆造林,能显著提高油松保存率和生长量,且土壤缺水时,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安徽省农科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用强化辐射交联技术制备的超高吸水性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新型抗旱保水剂)在改良土壤和作物抗旱节水中的效果.结果表明,新材料能降低土壤容重,显著提高土壤毛管持水量、总空隙度 , 显著提高盐碱土的透水速率.新材料有很好的抗旱保水效果,在土壤干旱时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出苗率,轻度水分胁迫下,1 g/kg(土)处理即有显著抗旱作用,对甘蓝包菜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农用抗旱保水节水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园林花卉的科学养护,以4种北方园林草本花卉马蔺(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Fisch.)Koidz)、金娃娃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cv.‘Golden Doll’)、美国石竹(Dianthus barbatus f.American)和荷兰菊(Aster novi-belgii)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条件下控制土壤相对含水量,研究3个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水平下(正常含水(CK)、中度干旱(MS)、重度干旱(SS))4种园林花卉植物种苗生长过程中地上地下部分器官的抗旱特征,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评价这4种植物的抗旱能力。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减少,马蔺的茎叶(含功能叶)和根系含水量均降低,根干重、根系长度均升高,根表面积随之升高;(2)金娃娃萱草在MS处理下根长、平均根直径、根表面积、根干重、根含水量、比叶重、茎叶干重、茎叶含水量均最高,表明金娃娃萱草苗期水分需求较低,根叶水分利用统一高效;(3)美国石竹根干重CK最高,MS与SS两处理差别不大,地上干重3种处理无明显差异。根含水与地上茎叶含水变化一致,先升高后降低,其它指标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变化规律不明显;(4)荷兰菊在各土壤含水量处理下,根系生长变化与吸水特征不明显;(5)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4种植物抗旱能力的结果表明,金娃娃萱草的抗旱能力最强,马蔺和美国石竹次之,荷兰菊的抗旱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6.
以土壤-根系统的水分传输为主题,对土壤、根、水三者的内在联系,根系吸水机制和水流阻力分布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和异议做了重点讨论。根系具有向湿润土层发育的功能.活性根系的空间分布直接受到剖面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根系吸水同时受到根际水势梯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但人们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各异。根阻力是土-根系统主要阻力的观点已为多数学者接受,但仍有相反的例证。虽然,根的轴向阻力远较径向阻力小,但新的证据表明根的轴向阻力不容忽视。根毛和菌根在土-根系统的水分传输中亦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正常水分管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了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对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及两种有益菌木霉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管理条件下,只有VE期转基因抗旱大豆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显著增多,放线菌数量显著减少.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抗旱大豆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数量也只在R1期与正常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控水法,研究了柠檬桉在干热河谷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苗期生理指标的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梯度的加大,柠檬桉水势急剧下降,柠檬桉叶片保水能力并不强,但细胞质膜透性与干旱胁迫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柠檬桉是通过渗透调节从而在植株与土壤之间形成较大的水势梯度,有利于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并维持度过旱季.在严重的干旱胁迫柠檬桉时仍能维持一定水平的光合作用,是一种抗旱能力较强的树种.  相似文献   

9.
采用模拟蘸浆造林方法,比较了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和多效抗旱驱鼠剂(RPA)对侧柏苗木的抗旱促长的效果。结果表明:NPA、RPA和对照的保存率、苗高、地径和根长年净生长量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符合Quadratic-模型;其中,NPA对保存率、苗高、地径、根长、相对苗高和根茎比的增益指数依次为10.8%±3.9%、48.5%±1.0%、90.7%±1.2%、13.76%±0.28%、-21.4%±0.6%和-24.03%±0.55%;RPA分别为7.1%±3.8%、50.9%±1.8%、62.1%±0.7%、11.88%±0.93%、-6.9%±1.2%和-25.78%±0.67%。证明采用150倍NPA和RPA水溶液进行蘸浆造林能显著地提高侧柏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其中,NPA的增益效果高于RPA,而在土壤缺水条件下,2种差异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1抗旱作用喷施富尔655的植物,叶片气孔张开度减小,蒸腾量显著降低.提高作物细胞调渗能力,保护细胞膜.在调渗过程中促进脯氨酸等渗透物质的积累,使植物保持较多的水分,同时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系活力,活化土壤根际微生物,供作物在干旱条件下能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的活性,减少紫外线的灼伤,降低脂膜的破坏程度,延缓植株的表老,使作物少受干旱的干扰,从而使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以养分和水分胁迫为例,探讨土壤逆境下植物根系有机酸的分泌状况,以及有机酸对植物生态适应性的影响,从而为提高植物对多种逆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在养分和水分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含量明显增加,这是较为普遍的主动适应性反应。有机酸能提高植物体内多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水平,促进植物体内某些养分的吸收和运输,最终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减轻逆境条件对植物的毒害,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适应力。  相似文献   

12.
 地麦盖膜栽培,其植株的相对含水量和土壤绝对含水量都显著增加,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利用率,而使植株的根量和根的体积增加,根系的生理活性增强。同时减轻了干旱对地麦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较好地解决了缺水、少肥问题,显著地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13.
土壤干旱下强吸水性树脂对烟草根系活力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防雨条件下,烟草移栽(盆栽)后停止浇水,土壤自然干旱,根系及地上部分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保水剂处理能减少土壤蒸发,一定时期内根际土壤含水量维持在一定水平,根系活力及生长受抑制程度减轻,复水后根系活力恢复较快,根及地上部的生长均优于无保水剂组,有助于烟草适时抗旱移栽.  相似文献   

14.
植被根系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系统分析了植被生长环境条件对根系生长特征、分布规律、形态以及生理生态等特征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根系对其所生长的环境条件具有的调节改善功能.阐明了根系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良性微生态环境,在水土流失严重区,植被根系的存在可以大大提高土壤的抗侵蚀性能,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同时,根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植被演替过程也占有重要地位.演替早期的树种的根系分布深度和根系总长度都要比后期树种的高,这种分布特征使得林木得以吸收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并为顶极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  相似文献   

15.
丛枝菌根真菌对矿质养分活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大多数植物能够建立互惠共生体系,提高植物对水分和养分吸收,促进植物生长。AMF与植物共生可促进矿质养分活化释放,提高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改善植物营养状况。AMF与植物共生加速了玄武岩、长石、花岗岩、磷酸盐等矿物的风化速度,促进养分从矿物中析出;AMF与植物共生促进了土壤中磷素以及其他矿质元素活化,从而促进植物生长。AMF活化土壤养分的机理主要是能形成强大的菌丝网络,菌丝桥传递矿质养分;分泌多种酶类,参与土壤养分酶解;分泌有机酸,降低土壤pH值,活化土壤吸附及固持的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调控养分转运蛋白等。AMF活化矿质养分受到矿物土壤类型、菌根真菌和共生植物种类及碳源分配等因素影响。AMF生物技术是显著提高退化土壤生态恢复的一种潜在机制。今后应大力开展丛枝菌根真菌对矿质养分活化作用的机制研究,对退化土壤高效菌种进行筛选,加强微生物肥料研究。  相似文献   

16.
植物油包膜控释尿素在香蕉各生育时期土壤中的释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香蕉4个不同生育时期施用的植物油包膜控释尿素(PCU)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征曲线和静水培养中特征曲线的差异,为应用静水溶出率法简单而准确地预测香蕉生长期PCU在土壤中的供肥速度和数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土壤培养法测定PCU的养分累积释放率及肥效期,以静水培养为对照,研究香蕉4个生育时期内控释尿素的养分释放特性。【结果】除攻蕾期外,大田苗期、旺盛生长期、幼果期土壤中PCU的养分释放曲线不同于静水的,均由静水的“S”型变为“抛物线”型,且前42 d供肥量大,而攻蕾期的供肥量较小,后期则相反;同一PCU的初期溶出率、微分溶出率、28 d累积释放率于各生育时期土壤中的测定值均大于静水的测定结果。其中,初期溶出率大小依次为旺盛生长期>幼果期≥大田苗期>攻蕾期;微分溶出率表现为大田苗期>幼果期>攻蕾期=旺盛生长期;28 d累积释放率则为幼果期>大田苗期=旺盛生长期>攻蕾期;与静水法测定结果相比,大田苗期和旺盛生长期土壤中PCU的肥效期分别延长了18 d和35 d,而攻蕾期和幼果期的分别缩短了10 d和30 d。【结论】同种控释尿素,施用于香蕉不同的生育时期,相同时间内的供肥速度、供肥量不等。较静水培养法测定结果,分别在大田苗期、旺盛生长期、幼果期施用的PCU前期的供肥量大,而后期的供肥量较小;在攻蕾期施用的PCU前期供肥量小,后期的供肥量较大。  相似文献   

17.
蚯蚓-菌根互作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良滨海盐碱地不良的土壤理化性质,使其适合作物生长,从生物改良角度,研究蚯蚓(Eisenia fetida)与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ntraridices)互作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作用。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加菌根和蚯蚓(CK)、接种菌根真菌(AM)、添加蚯蚓(EW)、添加蚯蚓和菌根真菌(AM+EW)共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添加蚯蚓和接种菌根真菌均能降低土壤pH及水溶性全盐含量(P0.05),提高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吸收(P0.05)。同时,蚯蚓能促进菌根真菌的定殖(P0.05),二者互作使土壤水溶性全盐含量降低25.4%,玉米根系表面积增加51.8%,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提高31.1%、21.0%、48.3%,地上部生物量提高80.2%。因此,在滨海盐碱地添加蚯蚓及菌根真菌可降低土壤pH及水溶性全盐含量,改善植物根际环境,促进玉米根系生长,促进其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提高玉米养分及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聂督  丁玉川 《现代农业科技》2011,(6):293-294,297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镁肥对不同土壤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镁和氧化镁肥对大豆植株地上部生长和养分吸收具有明显的影响,但对根系的影响相对较小。2种镁肥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效果表现各异,在褐土和褐土性土上施用硫酸镁肥对植株地上部生长和养分吸收影响明显,而氧化镁肥在石灰性褐土上施用效果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在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基础上,在褐土和褐土性土上施用适量的硫酸镁或在石灰性褐土上施用适量的氧化镁对大豆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