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胶州湾北部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2004年对胶州湾北部海域营养盐进行了连续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年际春季2003年无机氮含量最高,平均值为460.85ug/L,超出海水水质三类标准,超标率为77.8%。夏季2001年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486.89ug/L,2004年次之,平均含量461.82ug/L;秋李2003年无机氮平均值为633.46ug/L,均超出海水水质四类标准。磷酸盐的年际季节性变化及年际均值变化分析,该海域无机磷含量均在较高水平上波动(尤其在春、秋季),另,夏季高温期超标也较为严重。从氮、磷比值的季节变化来看氮、磷含量均较高。胶州湾海域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桑沟湾养殖海域无机氮营养盐的分布与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调查结果表明,桑沟湾IN的垂直分布均匀;该海域受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其平面分布和量值都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NO3-N是该海域IN的主要存在形式。在海带养殖期间,IN和IN/IP比值始终处于低水平,其季节变异明显受到该湾初级生产水平的制约,故IN必然成为桑沟湾初级生产的限制因素,另外,海带养殖也加速了其养殖期间湾内水体中IN的物质循环速率。  相似文献   

3.
辽东湾北部海域水质质量模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宛立  王年斌  杜牛  马志强  薛克  孙冰 《水产科学》2008,27(6):302-305
根据辽东湾海域2004年6月与8月调查资料,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研究水体中主成分及污染源分布的特点,并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海域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海域水体中8种污染物的全部信息可由3个主成分来反映,它们的贡献率分别为39.89%、21.01%、12.74%。本次研究所调查的16个站位在污染程度上可分为4类,具有污染物近岸浓度高远岸浓度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辽东湾北部海域局部受到污染,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辽河口与双台子河口海域。辽东湾海域8月与6月Ⅰ类水质的隶属度分别为78%和67%,8月海水水质优于6月。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3年-2018年连续6年对柘林湾养殖区海域水环境进行调查监测的数据,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分析该海域的氮、磷季节性分布特征,并使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其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柘林湾养殖区海水氮、磷污染较为严重,氮、磷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秋季<春季;柘林湾海水养殖区富营养状况严重,且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柘林湾海水养殖区富营养化的季节分布特征与氮、磷含量的季节分布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5.
王昆  吴景  杜静  王年斌 《水产科学》2016,(6):675-680
为研究辽东湾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于2013年8月(夏季)和12月(冬季)在辽东湾设置38个站位,分别采集了表、中、底层的海水样品,检测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分析该海域叶绿素a的季节分布与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影响的差异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夏季的叶绿素a平均质量浓度为6.90μg/L,冬季为1.26μg/L,时间分布上夏季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冬季;空间水平分布上,夏季辽东湾湾口的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湾内的平均质量浓度,而冬季则越靠近湾口处叶绿素a的平均质量浓度越低,与夏季规律正好相反;空间垂直分布上,夏季表层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最高,10m层次之,底层的质量浓度最低;而冬季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则呈现10m层最高,底层次之,表层质量浓度最低的趋势。说明辽东湾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同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是导致叶绿素a含量趋势变化的最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层水体夏季油类的污染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监测结果表明:2001—2004年辽东湾北部调查海域海油含量为0.002~0.709 mg/L。6月油的含量高于8月,2004年6月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2002年6、8月;而2003年8月、2004年8月油含量较低。从区域变化趋势看,大凌河口海域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双台子河口下游海域、辽河口海域与小凌河口海域;而锦州湾与大凌河口下游海域水质含量较低,均未超过一类国家油类海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7年6月和2008年6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了辽东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计捕获鱼类24种,隶属于5目22科24属。2007年优势种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2008年为小黄鱼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小黄鱼在两个年份均占据第一优势地位。聚类分析和SIMPER分析表明,2007年6月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3组,对组间相异性贡献较高的分歧种为小黄鱼、黄鲫(Setipinna taty)、矛尾鰕虎鱼、短吻红舌鳎、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长绵鳚(Zoarces elongat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等;2008年6月可分为3个组,对组间相异性贡献较高的分歧种为小黄鱼、黄鲫、短吻红舌鳎、李氏(Repomucenus richardsoni)、矛尾鰕虎鱼、长绵鳚、斑纹狮子鱼(Liparis zonatus)、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鲬(Platycephalus indicus)等。聚类结果按照地域空间可分为辽东湾北部、中部和西南部,且两个年度6月均表现为辽东湾北部生物量最高,而多样性最低。辽东湾北部水域邻近河口,是鱼类理想的产卵场和保育场,故6月该区域生物量最高。聚类结果表明辽东湾水域6月鱼类的种类组成相对稳定,鱼类的繁殖栖息习性和辽东湾水域不同区域的环境影响着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其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8年5、8月莱州湾的生态调查资料,采用营养盐限制法则及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等方法,对莱州湾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34–-P)和硅酸盐(SiO23–-Si)的平面分布、结构及限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5、8月莱州湾的DIN浓度范围为1.64~106.36 μmol/L,平均值为24.18 μmol/L,5月明显高于8月;PO34–-P浓度范围为0~2.010 μmol/L,平均值为0.182 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SiO23–-Si浓度变化范围为0.97~78.93 μmol/L,平均值为18.30 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DIN、PO34–-P、N/P高值区主要位于莱州湾西部的小清河口和黄河口附近海域;SiO23–-Si、Si/N、Si/P高值区主要位于湾底部、龙口–莱州近岸海域。对营养盐结构的分析表明,莱州湾存在明显的磷限制和枯水期的硅限制,陆源输入是莱州湾营养盐的主要来源。营养盐结构限制平面分布表明,春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和夏季东营-潍坊养殖区易引发赤潮,夏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初级生产力受到一定限制,对养殖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辽东湾水体中石油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3-2014年春、夏、秋、冬季对辽东湾海域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水体中石油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趋势,分析了其污染状况,探讨了其污染来源.结果显示,辽东湾海域海水石油类含量范围为(0.003-0.239) mg/L,平均为0.027 mg/L,随着季节周期性变化波动,整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春、秋、冬季各航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海水水质超标准现象,表底层石油类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具有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趋势,石油类含量呈沿岸高于远岸,开放海域大于海洋保护区的平面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发现,石油类含量范围为0.030-0.032 mg/L,分布区域面积最广,为6960 km2,占调查海域的27.0%;集中分布在辽东湾北部沿岸和西部近岸海域.石油类含量低于0.024 mg/L的区域分布面积为2806 km2,占辽东湾调查面积的10.9%,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石油类含量高于0.032 mg/L,区域分布面积为1170 km2,仅占辽东湾调查面积的4.5%,集中分布在辽东湾西部沿岸港口区海域.季节变化主要受机动渔船海上作业污染影响;陆源输入和人类海上活动的输入为辽东湾海域石油类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应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0年6月和8月辽东湾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了28种鱼类和26种无脊椎动物的营养位置。结果表明,辽东湾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处于2.98~4.84,集中在3.70~4.56;相比6月δ15N值的分析结果,8月有50%的鱼类δ15N值增加,孔鳐(Raja porosa)增幅最大,增加了1.06‰;9种鱼类δ15N值减少,鯒(Platycephalus indicus)减幅最大,减少了1.84‰,可见鱼类样品的δ15N值随季节的变化因种类而各异;8月有87.5%的无脊椎动物δ15N值减少,其中,减少幅度大于1‰的有6种,占37.5%,可见无脊椎动物的δ15N值随季节的变化较明显。通过对不同采样点同种生物δ15N值的比较发现,辽东湾近岸海域的10种无脊椎动物的δ15N值均高于远岸海域,差值范围为0.05‰~1.49‰,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陆源污水排放使近岸海洋生物的δ15N值升高。  相似文献   

11.
辽东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时空分布与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东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2014年5月和8月16个站位表层海水中优先控制16种多环芳烃进行分析,并对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组成、污染水平和主要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月和8月辽东湾表层海水16种多环芳烃平均含量分别为367.4ng/L和138.2ng/L,季节变化明显;海水中多环芳烃主要以低环为主,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东湾西南部海域,以及金州湾和普兰店湾附近海域,高值区的分布可能受到了石油平台和石化园区等因素影响;5月海水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来源,8月主要来源于石油源。  相似文献   

12.
为规范辽东湾浮游植物中文名、拉丁名写法,本文根据辽东湾历年监测资料整理了浮游植物名录,并与最新的数据库及专业浮游植物图谱、专著进行了校对,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辽东湾近岸表层海水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3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辽东湾近岸表层海水重金属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调查区域海水重金属浓度的季节变化,并运用内梅罗(Nemerow)指数法和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辽东湾调查海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浓度夏季最高,仅Pb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且Pb的站位超标率为66.67%.按照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推荐的海水中重金属生物慢性安全浓度下限,仅Cu在个别站位的浓度高于NOAA推荐的生物慢性安全浓度下限,其余所有元素的浓度均未超出,不会对生物体产生显著影响.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质量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辽东湾调查海域属于清洁-轻污染等级,水环境分级属于尚清洁-允许级别,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有3个,分别是绥中近岸海域、辽东湾北部河口区、复州湾和金州湾近岸海域.  相似文献   

14.
辽东湾北部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采自辽东湾北部近海海域的1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作了粒度分析和粒度参数计算,并进行了沉积物分类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北部近海的表层沉积物粒度主要由粉砂组成,平均含量65.15%,平均粒径5.031。总的特征是在5~10 m等深线,沉积物粒度的平均粒径由东部的4.530、中部的5.050逐渐增大到西部的6.236。沉积物粒度的组成类型由东向西按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砂-粉砂-黏土→黏土质粉砂由粗至细排列。  相似文献   

15.
大连湾、辽东湾养殖水域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毛细管GC ECD法测定大连湾、辽东湾表层沉积物及表层、微表层海水中 16种有机氯农药 (OCP16 )的含量。结果表明 ,辽东湾海区表层海水OCPs平均质量浓度为 4 1.94ng/L ,显著高于大连湾海区 4 .5 2ng/L的平均值 ,但 2个湾OCPs质量浓度均未超出渔业水质标准。辽东湾表层沉积物OCPs平均质量分数为 10 .15ng/g ,也明显高于大连湾表层沉积物 6.17ng/ g的平均水平。表明辽东湾有机氯农药污染程度较大连湾重。大连湾各站位微表层海水OCPs含量显著高于表层水 ,显示微表层海水对OCPs有较强的富集作用 ,平均富集系数为 5 .1~ 15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