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明确浙薯132甘薯早收栽培时的生长动态,并为其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开展了早收栽培下浙薯132的特征特性观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浙薯132结薯早,单株结薯数5.2~6.0个,前期薯块膨大快,食味好,适宜作为"迷你"甘薯早收栽培。  相似文献   

2.
刘伟明  吴列洪 《蔬菜》2016,(2):25-28
为明确早收栽培情况下浙薯75甘薯收获推迟后的薯块膨大动态,开展了不同年份浙薯75甘薯在早收栽培下推迟收获的分期挖薯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浙薯75的结薯比较早,前期薯块膨大较快,但到中期薯块的增重速度放缓,后期薯块增重速度又加快。浙薯75大薯率不高,但薯块大小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3.
浙紫薯3号的特征特性观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也楠  何贤彪  刘伟明 《蔬菜》2018,(11):11-14
为在浙江省更好地种植和应用甘薯品种浙紫薯3号,对其早收栽培的物候期、形态特征、生长动态,以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浙紫薯3号于5月底扦插,其还苗期、分枝期和封垄期与其他类似品种没有明显差异;浙紫薯3号薯蔓较长且较细,一般基部分枝7~8个;单株结薯数较多,结薯较早,前期薯块膨大较快,薯皮、薯肉均紫色,小薯的粗纤维也较少,口感较软,食味较好,比较适宜于作为迷你甘薯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早收栽培情况下,心香甘薯延后收获的薯块膨大增重动态,开展了早收栽培下,心香甘薯延后收获的分期掘薯观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心香甘薯不但结薯早、前期薯块膨大快,而且后期薯块膨大增重比例也相当高,心香在早收栽培下延后收获,也能取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浙紫薯1号审定编号为浙(非)审薯2011001,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宁紫薯1号与浙薯13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紫皮紫肉,结薯集中,薯块较整齐,耐贮运;100g鲜薯花青苷含量16.58mg,粗纤维少,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质地细腻,甜糯可口,是一种普通甘薯改进型品种。其薯形美观,食用品质好,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作用,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相似文献   

6.
湘紫薯174 是以浙紫薯1 号为母本、浙紫薯3 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食用型紫心甘薯新品种,薯块纺锤形,薯皮 紫红色,薯肉紫色,结薯较集中整齐,单株结薯4~5 个,大中薯率82.7% 以上,熟食味好,抗黑斑病,中抗根腐病、茎线 虫病和薯瘟病;每667 m2 鲜薯产量1 913~2 359 kg,薯干产量549~736 kg;花青素含量为714.5 mg · kg-1(FW)。适宜在湖 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春夏薯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选择薯块食味佳并具有保健功能的渝紫263甘薯,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确定品种适宜收获期及种蔓扦插的有效部位。试验结果表明,渝紫263甘薯适宜收获期为123 d,667 m2产量1 091 kg,比109 d收获的增产24.63%,且109 d后平均每天每667 m2产量增加达17.8 kg,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大薯产量极显著增加以及迷你薯产量增加。扣除种蔓成本后,123 d收获的甘薯经济收益为5 802元,比109 d收获的增效22.0%,109 d后每延长1 d生育期,每667 m2直接收益增加达74.6元。不同种蔓扦插部位比较,带心部位与无心部位每667 m2产量与净收益差异均不大。  相似文献   

8.
20 0 0~ 2 0 0 2年笔者在河南省濮阳市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日光温室试种菜用型甘薯 ,每 6 6 7m2 采收嫩梢 15 0 0kg ,产值 4 5 0 0~ 6 0 0 0元。1 品种选择一般选择适口性好 ,粗纤维含量低 ,蔓短分枝多 ,嫩梢柔嫩 ,无茸毛 ,腋芽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如福薯 7 6、鲁薯 7号、菜薯 1号等。 栽培技术要点10月中下旬 ,霜降前麦茬甘薯未刨时 ,取薯块中上部薯秧剪断备用 ,或在 8月初用薯块育苗。育苗时薯块按照上齐下不齐的原则排列。薯秧长约2 0cm时 ,剪秧段进行大田扦插 ,待秧苗长至 35cm时再剪秧段扦插 ,如此反复。菜用型甘薯对茬口、土壤要求…  相似文献   

9.
GGR8号生长调节剂在甘薯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薯应用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8号处理后表现无缓苗期,封垄期提前,分枝、结薯早而多。采用两种浓度处理,均能提高薯块和茎叶的产量。其中以20mg/kg+泥浆蘸苗基及膨大前期再喷1次20mg/kg效果较好;相同浓度处理,中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增产幅度大。  相似文献   

10.
美国超短蔓黑甘薯是由广东生物技术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的一个黑甘薯新品种.该品种薯块呈纺垂形,皮紫黑光滑,肉紫黑鲜亮.单薯重300~800g,最重达1000g左右.单株结薯4~6个,结薯多而均匀,高产稳产.666.7种产3000~4000kg.  相似文献   

11.
对荷兰七号、大西洋2个马铃薯品种在广东进行了引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荷兰七号的生育期适中,产量为30 828 kg/hm2,大中薯占70%以上,品质好,是适宜广东冬种的较好品种;大西洋的产量为12 483 kg/hm2,大中薯率低,其还原糖、淀粉含量分别为0.31%,23.01%,可适当引种.  相似文献   

12.
黎钦全 《长江蔬菜》2015,(10):44-46
研究了不同用量微量元素肥料钼酸铵拌种对甜薯产量和抗逆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N 15 kg/667 m2,P2O56 kg/667 m2和K2O 20 kg/667 m2的基础上,每1 kg甜薯用钼酸铵2 g拌种,增产增收效果最显著,667 m2增收1783.4元,甜薯抗逆性也得到了增强。  相似文献   

13.
对17份甘薯种质资源的9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薯块产量与茎粗、茎分枝数间呈极显著的简单正相关关系,而与藤薯比、淀粉含量间呈极显著的简单负相关关系,与最长蔓长、茎分枝数呈显著的偏正相关关系,与节间长、藤薯比呈显著偏负相关关系;淀粉含量则与薯块产量呈简单负相关关系.最长蔓长、茎粗、茎分枝数、茎叶产量对薯块产量具有较高的直接正向效应,而节间长、藤薯比则具有较高的直接负向效应.茎粗、茎分枝数、茎叶产量、叶片大小对薯块产量具有较高的间接正效应,而藤薯比、节间长、淀粉含量则对薯块产量具有较高的间接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花色苷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及高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优良的保健功效。与地上器官相比,块根、块茎等地下器官中的花色苷具有高含量、高产量、易储存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稳定、易于利用的花色苷来源。彩色马铃薯、紫甘薯、紫淮山等植物地下器官富含花色苷,本文对植物花色苷特别是地下器官花色苷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刘玉  游春丽 《蔬菜》2021,(2):70-73
为筛选出适合在米东区种植的甘薯品种,以当地主栽品种普薯32为对照,对从国内甘薯研究单位引进的30个甘薯新品种进行了大田对比试验,通过对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筛选出在当地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心香、岩薯7-3、徐薯55-2等18个新品种,表现出薯形好,口感佳,商品薯率和产量较高的优势,建议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储备品种。  相似文献   

16.
Two early maturing potato cultivars viz. the Indian cultivar Kufri Lauvkar and the exotic cultivar Atlantic were investigated for sucrose, reducing sugars and dry matter content changes during tuber growth. Relatively poor processing cultivar Kufri Lauvkar maintains higher sucrose and reducing sugar contents and lower dry matter values as compared to Atlantic throughout the growth and irrespective of the tuber size. The cultivar Kufri Lauvkar though attains physical maturity, but its tubers remain chemically immature under relatively cooler northern Indian plain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ree sugars vis-à-vis crop duration and tuber size was obtained.  相似文献   

17.
陈娟  王一鸣  唐建  宋锐  缪鑫 《蔬菜》2023,(6):23-25
为确定紫甘薯新品种“内渝紫2号”最佳种植株距,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依据,设置5种不同株距(20、25、30、35、40cm),对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内渝紫2号”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茎蔓长度、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质量和大中薯比例;在30~40 cm范围内,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茎叶产量和薯干产量;30 cm株距时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最高,667 m2产量分别为1 722.67 kg和480.63 kg。综合考虑,建议“内渝紫2号”栽培株距为30 cm,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18.
Yield performances of apical shoot cuttings of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obtained from crops raised 2 or 4 times recurrently through vine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ubers. The recurrent use of vines as planting-material did not show any marked variation in market-grade tuber yield, but i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vine yield and increased weevil infestation in tubers. Cultivars ‘Cross-4’, ‘RS-5’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