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中国干旱区湖泊研究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9,自引:13,他引:9
据最新统计,在中国年降水量小于200 mm的干旱区,有大小湖泊近400个,在我国3大自然地理区域,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中居第2位.内陆湖泊不仅是干旱区气候的指示器,而且对内陆河流域生态与环境状况的反应极为灵敏.干旱区的湖泊是以流域为单元实现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是自然和人类经济活动系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生物和生态系统最早对人类活动的干扰作出反应,第一个抗争也是第一个受害.国内外干旱区湖泊衰亡带来的灾难等事实告诉人们:保护湖泊水体,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湖泊水体和谐共处,是干旱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应该对湖泊状况实行监控,持之以恒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
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湖泊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对亚洲中部的干旱区湖泊(包括咸海、巴尔喀什湖、博斯腾湖、艾比湖、玛纳斯湖、艾丁湖与罗布泊等)的水分循环与其他物质循环进行综合研究,其结果不仅丰富了生态循环的理论,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干旱区湖泊与湿润区湖泊截然不同的特征;表现出水分循环的独特性、形态测量学的复杂性、风生湖流的奇特性与泥沙运行的规律性以及内陆湖水化学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水生态循环系统等。干旱区湖泊作为陆地水圈的组成部分,他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他由湖泊中的生物和水两大亚系统组成,相互作用而又相互联系。尽管大陆性气候严酷和强烈,风生湖流强劲(有时还多亏他的作用),蒸发量大,但内陆湖能生存数千年,即在现代时间尺度上是无IL尽的。 相似文献
3.
4.
干旱区的平原湖泊,不仅是该区域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举足轻重的环境资源,它的"冷岛效应"比绿洲更强,这对于西北干旱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干旱区平原湖泊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扰动对其影响较大.随着近年来干旱区平原湖泊旅游资源开发的增多,如何保证这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保护这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可... 相似文献
5.
汤奇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6,10(1):38-45
本文阐述了中国干旱区具有高山冰雪融化洪水、季节积雪融化洪水、暴雨洪水、混合型洪水等复杂多样的洪水发生。与其他地区相比,干旱区的洪灾在空间上呈局部斑状分布;在时间上可发生在全年各季节,但持续时间往往比较短暂,发生的机率较少,且不甚固定,灾情也一般较轻。本文根据新疆沙湾县、甘肃河西石羊河、新疆叶尔羌河等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了干旱区洪灾的特征。并对洪峰流量的频率与变率、各流域的下垫面状况、受灾体的抗灾能力进行了分析。从而将干旱区洪灾危险程度划分为三级。最后提出了增强认识、建立监测系统网络、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把防洪与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防治洪灾。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水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西北干旱气候区湖泊众多 ,多盐湖和咸水湖泊 ,湖泊水资源贫乏。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西北内陆干旱区多数湖泊水资源严重短缺 ,湖泊咸化、萎缩甚至干涸的过程加快 ,对湖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湖泊流域水资源管理、积极节约用水、加强湖泊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和公众环境教育等对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西北干旱区大气水分循环要素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全球变暖加剧水循环,引起大气水分循环要素发生明显变化。借助最新资料对过去50 a西北干旱区大气水分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和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主要结论:(1)西北干旱区水汽和降水量有一致性变化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突变型增多,21世纪初有微弱的减小态势。受季风强度减弱的影响,西北东部地区水汽和降水量减小明显。(2)降水量增加站点占到95.9%,形成了天山、祁连山等增湿中心,具有明显的增湿海拔依赖性特征。(3)实际蒸散发量呈微弱的减小趋势,天山山区明显减少,而祁连山地区明显增加。(4)干旱区西部夏季降水以西风带水汽输送为主,但大尺度大降水过程发生时,低纬水汽输送尤为重要。全球气候变暖在影响着大气水分循环要素明显变化的同时,也加剧了干旱区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沙丘水分运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设置于干旱区沙丘的实验场数据,说明了沙丘包气带水分状况衙因子的变化规律,论证了零通量面法在该区的实用性,并用零通量面法和数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该区的蒸发模型。 相似文献
9.
10.
绿洲是地球陆地上干旱区特有的一种生态地理景观。它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干旱区生物界生栖、繁衍的主要场所。绿洲的稳定关系到干旱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中国干旱区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因此,绿洲稳定性成为研究干旱区的热点问题。中国干旱区的茫茫荒漠盆地与皑皑积雪高山呈鲜明的对比,是纵横交错的内陆地区。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以供人类居住,而不断开发成为人类生活、生产的根本基地。在这里,人们失去绿洲,如鱼失水,难以长期维持生存和发展,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这是由绿洲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同时,绿洲一开始就处于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荒漠所包围,随时受干旱、缺水、风沙和盐碱等侵害。自然条件一般短时期内不会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必将引起有限的绿洲土地与资源发生变化。历史的经验告诫人们,不加强绿洲土地与资源的保护,就会破坏干旱区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的平衡,威胁干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山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在我国典型干旱山地系统中,对3个典型生境类型(沙化草地、土质阴坡、石质阴坡)的植物群落进行取样,分析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其生产力关系。结果表明,3个生境条件下,3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m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生产力的线性关系拟合结果较好,说明干旱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其生产力关系是线性关系。该地区处于长期过度放牧利用状态下,因此,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线性关系是生境资源限制和长期过度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干旱区绿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绿洲的稳定事关干旱区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绿洲稳定性成为近年干旱区研究的热点。从生态系统、景观、流域3个层次综述绿洲稳定性研究现状,提出在未来应建立高效节水绿洲的同时,还应加强田块、灌区和绿洲不同尺度水效益及其对绿洲水文循环影响的评价研究;加强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绿洲稳定性研究;加强人工绿洲建设与天然绿洲稳定的关系、流域内绿洲空间布局、结构与绿洲稳定性关系、绿洲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比例与绿洲稳定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干旱区地下水资源是在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截至1999年)的基础上,利用2006年的最新资料进行修正计算获得。经修正计算,新疆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578.53×108m3/a,其中南疆7地州(含吐鲁番—哈密盆地)为326.96×108m3/a,北疆8地州为251.56×108m3/a。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全疆为230.39×108m3/a,其中南疆为152.32×108m3/a,北疆为78.07×108m3/a。2006年全疆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58.93×108m3/a,尚有162.02×108m3/a的开发潜力,其中南疆为117.75×108m3/a,北疆为44.27×108m3/a。河西走廊地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51.80×108m3/a,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25.70×108m3/a,2006年开采利用量为21.51×108m3/a,尚有4.20×108m3/a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4.
较全面地综述了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和气候关系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部分有指示意义的花粉,如云杉、杨、桦、禾本科、豆科等代表性花粉以及花粉浓度、A/C(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比值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未来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方向:如,在新疆某些地区很少发现桦属花粉可能属个别现象;可以根据藜科的生理习性解释草原区植被的A/C值较低即表明草原植被退化严重;进一步开展杨属(Populus)和桦属(Betula)花粉在林中的代表性、西北地区Ch(藜科Chenopodiaceae)/Po(禾本科Poaceae)值的研究,以及草原带与森林带之间的过渡地带的孢粉组合研究;今后需要将整个中国西北干旱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深入了解孢粉-植被-气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区水问题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维系着干旱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在阐述干旱区水资源独特的禀赋基础上,探讨了包括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洪水灾害威胁与水土流失严重等在内的水问题,分析了水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叠加连锁效应。对干旱区常见的开荒扩耕增产增收的做法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在脆弱的生态约束下,开荒扩耕并非发展经济的良策。结合干旱区实际状况,提出了一些应对水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西北干旱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严重。本文根据近1951-200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并结合近年来西北干旱区地表径流量变化,分析其对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土地荒漠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近50a西北干旱区气温都升高,变暖最显著的是北疆和柴达木盆地。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中南疆降水量增加趋势最大。北疆蒸发量有减少趋势外,其他区蒸发量都在增加,尤其南疆蒸发量增加趋势最大。(2)近50a来由于气候变暖,使蒸发量增大,塔克拉马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区和柴达木沙漠区的干旱危害加剧,这必然导致沙漠化的易发和其进程的加速。北疆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而蒸发量减少,有利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沙漠化进程的减缓。(3)气候变化和地表径流量变化有利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土地荒漠化逆转,而使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的土地荒漠化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7.
西部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域经济的主要保证 ,也是促使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 ,得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结论 ,同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优化途径与生态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及合理利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32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北干旱区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才能确保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因此,必须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2)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3)在有条件地区建设山区水利枢纽;(4)确保生态用水;(50防治水质盐休和污染;(6)从长远考虑还需进行跨流域调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