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释放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新疆杨光肩星天牛幼虫,测定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试验确定,在放蜂15d后,光肩星天牛幼虫开始停止排粪,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寄生率为46.6%,防治效果为45.2%。管氏肿腿蜂对新疆杨农防林带中的光肩星天牛幼虫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柳树化学成分与光肩星天牛危害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柳树化学成分的分析,柳树韧皮部可溶性糖含量与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产卵刻槽数、卵孵化数、越冬幼虫存活数显著正相关,木质部可溶性糖含量与光肩星天牛越冬幼虫存活率显著正相关.柳树韧皮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光肩星天牛越冬幼虫存活率显著正相关,木质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产卵刻槽数、卵孵化数、越冬幼虫存活数显著负相关.柳树韧皮部单宁含量与光肩星天牛卵孵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木质部单宁含量与光肩星天牛越冬幼虫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取食不同柳树的光肩星天牛羧酸酯酶与光肩星天牛越冬幼虫存活数之间相关关系较为密切,但达不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光肩星天牛自然种群生命表及发生量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树木解剖法与树木解剖修正跟踪调查法,编制了钻蛀性害虫光肩星天牛在杨树林内不同地点的5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从生命表数据分析得出:1)卵与皮下幼虫自然死亡率最高,进入木质部幼虫的死亡率最低;(2)影响光肩星天牛种群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卵和寄主皮下幼虫的越冬死亡,挤死,鸟类啄食、皮层失水、蛹期细菌与白僵菌的侵染;3)组建立了以卵量预测光肩星天牛皮下幼虫期,木质部幼虫期,蛹期及成虫期的发生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旨在找到呼和浩特地区园林生产应用中控制光肩星天牛的生物防治新途径。在温度20±2℃、相对湿度60%±5%的室内环境下,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对不同虫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低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较高,对高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同时研究了不同虫蜂比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致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接蜂量下,在虫蜂比为1︰1、1︰5、1︰10、1︰15时,寄主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74%、5.10%、15.88%和16.68%。经过分析,认为在呼和浩特地区,可于9月份根据虫口密度以1︰10的虫蜂比防治光肩星天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星天牛人工饲料、饲养方法及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防治技术研究提供大量、生理标准统一的试虫。【方法】通过连续3年在4种不同配比的人工饲料上连续传代饲养星天牛,研究不同人工饲料配方的饲养效果;比较室内自然温度和恒温模式下星天牛在人工饲料上的化蛹和羽化情况;同时定期测定星天牛幼虫在不同饲料、不同温度模式下的体质量变化。【结果】星天牛幼虫在4种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上均可完成生活史并传代饲养,但其化蛹率、羽化率在不同饲料上差异显著,其中以同时含有木麻黄锯屑和麦麸的Diet A和Diet D上饲养效果较好。在Diet A上,3代(持续3年)星天牛幼虫化蛹率依次为100%,90%和95%,羽化率依次为100%,83%和90%;在Diet D上,3代星天牛化蛹率依次为87%,78%和87%,羽化率依次为87%,67%和80%。在室内自然温度模式下,星天牛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较恒温模式(25℃和28℃)下高,且化蛹和羽化时间整齐一致(均在4—5月,与林间观察一致);而在恒温模式下化蛹和羽化时间明显延迟,且无规律性。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星天牛幼虫体质量先增加,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直至化蛹或死亡。星天牛幼虫在Diet D上的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其在Diet A上快,体质量最大值及到达时间因饲料种类、温度模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室内自然温度模式下,星天牛幼虫在饲养16周(11月下旬)后达到最大值,且在Diet D上的幼虫平均体质量(2.077 g)显著高于在Diet A上的体质量(1.685 g)。而在恒温模式(28℃)下,星天牛幼虫平均体质量在Diet D上饲养16周后达到最大值(2.106 g),而在Diet A上饲养20周后达到最大值(1.785 g)。【结论】星天牛幼虫可在筛选出的人工饲料Diet A和Diet D上连续传代饲养并完成生活史,饲养效果稳定,化蛹率和羽化率高;温度条件是决定星天牛化蛹时间的重要因素,星天牛幼虫在发育过程中不一定需要低温滞育,但是其存在可以提高星天牛幼虫的化蛹率和促进化蛹、羽化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为星天牛提供了人工饲料及方法,可为科学研究提供大量试虫,同时通过人工饲养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也可为其他天牛类蛀干害虫幼虫的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星天牛是城市行道树悬铃木属植物的主要蛀干害虫之一。为了探讨星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对上海市松江区城区6个路段的二球悬铃木进行了抽样调查,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模型法对星天牛幼虫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星天牛幼虫在悬铃木上具有聚集分布的特点,以个体群为基本的组成成分,环境因素是导致其聚集的原因。建立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可为星天牛幼虫抽样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应用昆虫病原菌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的试验中,筛选出一种增效剂,可使病原菌的产孢量增加,光肩星天牛的致死速率加快。在生产病原菌的培养基内加入0.02%的增效剂培养5天,产孢量比对照增加一倍多。在含孢量10^8/ml的球孢白僵菌的菌悬液中加入0.02%的增效剂,以每头光肩星天牛幼虫接种1ml菌悬液,使光肩星天牛幼虫第6天开始发病,第16天死亡  相似文献   

8.
不同球孢白僵菌菌株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可用于星天牛生物防治的高致病力菌株,测定了8株球孢白僵菌菌株(Bb Ma A-01、Bb MQ-04、Bb MQ-07、Bb QZ-01、Bb QZ-02、Bb YXTR-03、Bb TK-02、Bb XJ-11)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及其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对星天牛幼虫致病力差异十分显著。采用浸渍法接种15 d后,不同球孢白僵菌菌株对星天牛幼虫累计致死率(幼虫死亡率)在70%~100%之间,其中Bb XJ-11、Bb QZ-02菌株对幼虫的累计死亡率最高,均达100%;且接种后星天牛幼虫的僵虫率(感染率)也分别高达90%、80%;致死中时(LT50)较短,分别为5.38 d、5.83d。研究结果表明Bb XJ-11、Bb QZ-02菌株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较强,同时2个菌株的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故可作为防治星天牛的优良菌株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市区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光肩星天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dae)的HB-NJ品系线虫和斯氏属(Steinernematidae)的S.glaseri、S.feltiae和Sc-All 4个品系线虫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HB-NJ品系线虫和Sc-All品系线虫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均有较高致病力,侵染5d后对幼虫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3.3%。并对哈尔滨市绿化树种糖槭树上光肩星天牛幼虫进行了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HB-NJ品系线虫和Sc-ALL品系线虫在林间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14d后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在寄主植物上的空间分布规律,更好地开展星天牛种群调查和精准防控,在武汉地区选取受害严重的6条城市道路,对星天牛幼虫在寄主植物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上的不同高度、不同方位的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星天牛幼虫在悬铃木不同高度层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星天牛集中分布在树干1~2 m和5 m以上,占比分别为21.63%、19.01%,其次是2~3 m、3~4 m区段,在根基部分布较少,占比1.80%。方位对星天牛的空间分布没有显著影响。1~2 m区段虫孔数量与整株虫孔数量呈极显著相关,根据1~2 m区段虫孔数量可预测整株星天牛的幼虫虫口数量。因此,在星天牛虫情监测与精准防控时,应结合种群空间分布差异合理施用不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病原线虫防治几种天牛幼虫的室内寄生性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应用泰山I号线虫,芜菁夜蛾线虫对台湾柄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黄带黑绒天牛等4种天牛幼虫的敏感性与寄生性。测试表明,每年害虫使用剂量1000条线虫和线虫直接接触侵入寄生效果最好,特别对天牛的低龄幼虫及体壁较薄的虫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黄斑星天牛化学防治区和对照区建立临时标准地,调查树下黄斑星天牛死亡成虫数、刻槽数、3龄以下活幼虫数、3龄以上活幼虫数、羽化孔数等,进行黄斑星天牛化学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树干注药+树冠喷药"有机结合的防治措施可使树下黄斑星天牛死亡成虫率达到52.1%,刻槽减退率达到89.1%,3龄以下幼虫减退率达到94.3%,且防治效果不受限于天牛重度、中度、轻度发生区。  相似文献   

13.
光肩星天牛是阔叶树种的主要蛀干害虫之一,以幼虫蛀食韧皮部和边材,并在木质部内蛀成不规则坑道进行危害,严重地阻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1990年在巴盟发现光肩星天牛,1991年就开始除治。介于光肩星天牛卵孵化率高,幼虫、蛹的生活环境隐蔽,危  相似文献   

14.
为防治危害北京地区柳树上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薄翅锯天牛(Megopis sinica),采用对环境安全的天敌昆虫进行了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直接在光肩星天牛幼虫上接天敌的平均寄生率为63.33%,模拟自然木段释放花绒寄甲卵的为73.33%,直接危害木段的为76.67%。另外,可以寄生薄翅锯天牛1~3龄低龄幼虫,平均寄生率为63.33%,而不能在室内寄生4~5龄的幼虫。在林间条件下,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光肩星天牛的虫口减退率可达90.98%;释放花绒寄甲卵,光肩星天牛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0.82%。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应用泰山Ⅰ号线虫Heterorhabatissp、芜菁夜蛾线虫SteinernemafeltiaeAgriotos对台湾柄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黄带黑绒天牛等4种天牛幼虫的敏感性与寄生性。测试表明,每头害虫使用剂量1000条线虫和线虫直接接触侵入寄生效果最好,特别对天牛的低龄幼虫及体壁较薄的虫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危害杨树的天牛主要有云斑天牛、桑天牛、光户星天牛3种。按照3种天牛的成虫盛期、产卵盛期、产卵部位。幼虫取食方法等特性,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可收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释放花绒寄甲卵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木块法饲养花绒寄甲成虫,然后将其所产的卵块保存在5℃恒温条件下,以确定低温保存后花绒寄甲卵的生活力、初孵幼虫的行为学和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并比较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与树干打孔注药(氧化乐果)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低温保存49天与花绒寄甲新产卵的孵化率没有差异,花绒寄甲1龄幼虫在室内可存活1~8天、平均2.26天,爬行速度为6.5~100 cm·h-1,平均25.23 cm·h-1,室内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后其初孵幼虫均能找到光肩星天牛幼虫并进行寄生;如果温度和湿度适宜,按照每头光肩星天牛幼虫释放15~25粒花绒寄甲卵时其寄生率可达90%;树干打孔注药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后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均在85%以上,两者的控制效果基本无差别.  相似文献   

18.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nobllsGan-glbauer)是陕、甘、宁三省(区)杨树毁灭性的害虫。70年代以来,黄斑星天牛曾多次造成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中的主体树种一杨树的毁灭,严重影响着“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的进行。仅1990年调查,甘谷县有杨树4400hm2,黄斑星天牛成灾面积2167hm2,平均有虫株率58.3%。关于黄斑星天牛的防治,曾采取过多种措施,但防效一直不够理想。主要是黄斑星天牛卵、幼虫在树体内营隐蔽生活,防治难度大,防治效果差;其次是杨树栽植分散,难于采取集中防治措施;再次是防治技术实用性差,难干奏效。黄斑星天牛成虫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利用肿腿蜂和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幼虫。室内试验,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3龄幼虫寄生率100%;对4龄幼虫25%,对5龄幼虫无寄生效果;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和肿腿蜂带拟青霉对4~5龄幼虫寄生死亡率分别为87.50%和90.63%用肿腿蜂进行林间放蜂防治试验,以2次/年,每次100头/株,可防3龄以内皮下幼虫,防治效果为86.02  相似文献   

20.
正生物习性: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是膜翅目肿腿蜂科的一种天敌昆虫,在自然界以成虫找寻并产卵于寄主体表,26℃条件下一般30天左右完成卵、幼虫、茧、成虫的世代发育。管氏肿腿蜂可寄生于多种林木蛀干害虫,如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松褐天牛、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栗山天牛、云斑天牛、桃红颈天牛等的幼虫和蛹,寄生率35-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