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离茯苓母种,一般是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两种。但在生产茯苓的山区,琼脂、蛋白胨往往难以买到。为此,我们就地取材,用松木屑作茯苓母种培养基。通过两年的实践表明,效果良好,现简介如下。 (一)种苓来源:用作分离材料的茯苓,是于1985年3月从苓场采挖的,重约5斤。此苓系1984年用鲜茯苓作肉引下窖栽培的。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6日,福建省长汀县宣成乡畲心村村民张进收获到一个特大茯苓,总重量竟达127斤! 这个重达127斤的特大茯苓是如何栽培成功的呢?据张进同志介绍,他去年除了按常规栽培茯苓外,还特意于6月21日用40根二尺左右长的松木枝丫材(约二百余斤)种了一个“连排大窖”。所选苓场含砂量较大(红粉砂石较多),注重深挖浅种。种后一个多月,覆土层就裂开,发现结苓如碗大,即用砂土覆盏裂口。以后随着茯苓的不断膨大,覆土层不断开裂,共覆土掩裂六次。至今年5月6日收获茯苓时,除了挖到一个127斤的特大茯苓外,还有几个较小的茯苓,这个“连排大窖”共  相似文献   

3.
采用套膜法栽培茯苓(Poria cocos),以结苓时间和单窖茯苓重量为考核指标,探讨套膜厚度、覆土厚度和段木摆放角度等因素对茯苓结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薄膜厚度、覆土厚度及段木摆放角度分别为0.05mm、10cm和20°;该条件下,结苓时间为(28.72±0.26)d,单窖平均苓重为(2.46±0.35)kg。  相似文献   

4.
我县部分药农用湿松木下种茯苓,经过多年实践,湿松木与干松木接种的茯苓,产量、质量无甚相差。现将其方法和要点介绍如下: 1.松木可于接种前10~15天砍伐,砍伐后留下树枝树梢,以利水分蒸发,然后按一、三、五单方削皮留筋,以排除松脂。 2.接种可在剃枝、截断的同时进行,筒长约80cm。 3.苓场土层要求深挖,筒木排放不可过深,应做到深挖浅种。接种后覆土厚度以7~10cm为好。 4.如采用窖栽法,每窖应选用湿筒木40~45kg,相当于干筒木20~30kg,以确保每窖内有足够的养分。 5.湿筒木接种量也应比干筒木接种量相应地增加些,以500g、罐头瓶装量计(木片种),1瓶菌种可下种两个干筒木窖,而湿筒木是2瓶菌种下三个苓窖。  相似文献   

5.
茯苓嫁接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苓嫁接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选择适期,将一块鲜苓,涂上牛奶液贴到用纯菌丝引接种的,并已发好菌的松段木上。其技术要点如下:1掌握嫁接适期松段木栽培茯苓通过备料、选场、挖穴、菌种制备。当气温稳定在18℃时便可下窖接种,每窖用料10kg,纯菌丝引1瓶(袋)。段木长60cm,后约25天,接种段木  相似文献   

6.
茯苓的栽培方法多种多样,但以松树兜就地栽培获苓的方法最为简单,又能充分利用资源,产量也较高。如尤溪县每年砍伐松木中,有直径20厘米以上的松兜30多万个,农户利用其种植茯苓,1988年全县产茯苓3万多公斤,收入达240万多元(平均每个松树兜可获纯利8元)。同年出口茯苓七千多公斤,创汇16万多元,并为国家节省木材1.2万立方米。因此,是十分值得重视和推广的技术。现将尤溪县种植茯苓经验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地点的选择:选择当年或前  相似文献   

7.
茯苓的栽培方法很多,但以松树蔸就地栽培茯苓的方法最为简单,产量也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如本县每年砍伐松木中,有直径20cm 以上的松蔸30万个左右,农户用其种植茯苓,1988年全县产茯苓3万多公斤,收入达240万元,平均每个松蔸可获纯利8元。同年出口茯苓7000多公斤,创汇15万元,并为国家节省木材1.2万立方米,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一)松树蔸的选择与处理选择当年或前年砍伐、直径12厘米以上的松树蔸,树蔸要不腐烂、无虫蛀和杂菌污染、根皮未脱落。场地要背风向阳、无积  相似文献   

8.
魏新雨 《食用菌》2011,(5):49-50
茯苓,是一种极常用的名贵中药材,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茯苓价格涨幅较大,种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以一蔸直径30cm的松树蔸栽培茯苓为例,一年可产鲜茯苓20kg,以现行市场价格8元/kg计算,可收入160多元,减去成本20元,每蔸可获利140元,效益非常可观。苓农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山上种蔸苓,恰似挖白银"。  相似文献   

9.
正茯苓被誉为中药中的"白银"~[1]。目前全国茯苓年均产量约1.9万t,湖北省平均年种植茯苓约700多hm(2600万窖),年均产量7000 t左右,约为全国产量的40%。但规范化栽培规模小,约为全省栽培面积的18%~[2];GAP认证意识差~[3],生产用的菌种多由专业户提供,专业户作坊式生产,设备简陋,环境较差,尤其是"母种"无稳定来源,表现为多处购买引种,各地菌种交叉使用,致使菌种种源混乱,菌种质量难以保障~[4]。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公司在茯苓原料基地GAP认证  相似文献   

10.
70年代种蘑菇用粪草菌种,我市年用750克化工瓶达200万个以上。每一生产周期,瓶损在15%左右,种场、菇农都背上了制种瓶这个沉重的包袱。80年代采用粮食菌种,虽然单位面积用种量减少2/3,在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地区,每年制种耗粮30—40万公斤,相当于2—3万市民一个月的口粮,也是个不小的数字。根据产棉优势,从1988年—1991年在市科委、市科协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  相似文献   

11.
张连江 《蔬菜》1994,(5):35-35
秋芹菜窖内假植贮藏秋芹菜是唐山市秋季蔬菜栽培的主要品种,每年种植面积达2万亩,贮藏保鲜达5000万公斤左右。秋芹英经过冬贮纯增效益1300万元左右。做到了蔬菜旺季不旺,淡季不淡,调节了市场供应,收到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采取窖内假植贮藏,现将贮...  相似文献   

12.
防空窖,是四川南部七十年代初期农村普遍推广贮藏红苕的一种办法。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防空窖已不贮藏红苕了。近年来部份果农利用防空窖贮藏柑桔。八三年四川省内江市东兴乡新华村一组社员林伯尧利用防空窖贮藏锦橙5444斤,贴藏126天(从八三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八四年三月十六日),腐果  相似文献   

13.
柿饼,为万荣县名特产品之一。全县年产鲜柿1500万公斤,每年加工柿饼400万公斤,产品曾出口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柿饼产值占到农副产品总值的20%左右。但每到成熟季节,秋雨过多,加工柿饼常常霉烂变质。如1975年9、10两个月降雨量202.9毫米,柿饼损失高达90%,价值300多万元,损失相当严重。鉴于上述情况,我局在地区林科所的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多产茯苓,少用段木,我们近年进行了利用松木屑栽培茯苓的试验,每100斤干松木屑可产鲜苓40-60斤。现把试验方法介绍于下: 一、母种母种从北京微生物研究所、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引进。用马铃薯培养基扩大一次。二、原种制备于松屑100斤,麸皮35斤,糖1.2斤,石膏1.2斤,把松木屑与麸皮、石膏混和拌匀,把糖溶于水中,然后与木屑混合料拌湿至手握料有水滴现为准。装瓶灭菌,接种后于27-30℃温度下培养。制栽培种材料及方法同原种。  相似文献   

15.
正1种薯挑选及窖藏从收获甘薯中仔细分拣,剔除病、烂、伤、残薯、小薯分级入窖贮藏,用80%多菌灵消毒处理,每1 m3窖装甘薯500 kg左右,薯块不能堆积过厚,甘薯总量以占薯窖总容积75%为宜。11月下旬保持相对湿度80%~88%,防止高温高湿,窖温稳定在15℃时及时封闭窖口和通风口。越冬期保温防寒,保持窖温10~12℃,出窖前在晴天上午适时通风换气。2培育高质量种苗  相似文献   

16.
①天麻:1988年以来全国种植面积不到2万亩,1989年产量不足60万公斤,出现产销不平衡,因此有经验者可适当种植。②茯苓:年销量已基本稳定在1100万公斤,但近年来产量逐步下降,1989年生产仅400万公斤。目前货源靠挖库存,因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目的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对收集来自国内的14个茯苓当家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然后选择其中亲缘关系较远的8个茯苓菌株进行了结苓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松蔸标准化栽培的茯苓优良菌株。栽培结果表明,与其它菌株相比"川杰1号-A5"茯苓品种结苓早,产量高,平均单蔸产量可达16.47 kg(一蔸直径25cm~30 cm),且结苓范围均在1 m内,极大地降低了松蔸种苓的劳动强度,适宜茯苓的松蔸栽培,是一个茯苓松蔸标准化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8.
孙守月  苗道仁 《山西果树》1992,(2):15-15,14
近几年农户办果园日渐增多,如何解决苹果的产地贮藏,实现季产年销、增值增收,已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现在向广大果农推荐一种适合农户修建的半地下式简易庭院贮果窖。这种果窖构造简单,投资极少,易建易管,使用效果很好。经在临汾地区翼城等县4年来的实际应用,累计贮果150万公斤,平均贮期4—5个月,损耗仅6%左右,共增值60余万元,很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北京冬贮大白菜供求基本平衡。1990~1992年三年平均每年11月份集中销售大白菜2.96亿公斤,其中1990年销售3.22亿公斤,1991年2.96亿公斤,1992年2.70亿公斤,年递减2600万公斤,依次比上一年下降8.1%和8.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冬春菜种类的日益丰富,居民对大白菜的需求逐年减少;另一方面大白菜仍是北方居民  相似文献   

20.
平菇HP—1是从河北省生物所引进的一株中温偏高新型平菇品种。为探索它在江苏省境内的播种适期,我们于1986~1987年作了不同播期的试验,以棉籽壳为培养料,在室外树荫隙地畦栽和室内床栽,采用小区多重复方式,重复3~4次,每小区用料1.5~2公斤,常规管理。现将两年结果报告如下:(一)三月中旬播种:于3月18日播种,当时气温在15℃左右,发菌达20天左右,4月10日出菇,6月20日结束。菇丛较小,约宽4.6~5.2厘米,盖片数较少(每丛1.6~2.1个),产菇量多集中在一、二潮,转潮期约14天,产菇量合每米~27.1公斤,生物效率4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