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n=12,r0.01=0.708);施磷量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7557**(n=12);氮磷配施与小麦产量之间有正相关趋势,r=0.581(n=10,r0.01=0.632)。表1中10个氮磷配比有9个表现比单施磷肥处理增产。说明在盐渍土区增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可获得显著增产效果。表1氮磷不同用量及配比对小麦产量的影响(1991~1993年,本所)注:肥料价格均按当年统销价,下同。“土加肥”指土壤中养分与肥料中养分之和,供试品种为鲁麦14号。(二)最佳氮磷配比1992~1993年小区试验结果(表2)表明,不同施肥量级,最佳氮磷配比略有不同:在氮加磷10~16公斤/亩时,最佳氮磷比均表现为1.5∶1;7公斤/亩时为2∶1;19公斤/亩时为1∶1。也就是说,随施肥量的加大,最佳氮磷比例逐渐变低。这个结论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盐渍土小麦对氮肥反应的敏感性和氮磷配施的特殊性,即不同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及偏酸性的内陆土壤的施肥特点。亲2氮磷不同用且及配比对小麦产且的影响(1992~1993,本所)(三)施肥量、施肥氮磷比例与最佳土壤氮磷比值通过小区试验对空肥区小麦所吸收的养分测算,在试验地土壤肥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临汾东西两山旱地麦区,土壤瘠薄,小麦对自然降水利用率很低。1992~1994年增施肥料、培肥地力试验结果表明,亩施50kg有机肥,小麦水分利用率可提高0.0038kg/亩·mm;亩施纯氮、纯磷各1kg,小麦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0.0078和0.011kg/亩·mm。  相似文献   

3.
对太原市南郊区小麦平均亩产变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施肥、气候以及太阳黑子活动对小麦产量变动影响较大。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是多年培肥土壤形成的,不属当年施肥。化肥施用氮磷比例由1:0.19调整为1:0.41。增施磷肥还有较大增产潜力。上年8月降雨量,10月平均气温,当年3月和5月降雨量4个气象因子对小麦亩产影响较大。太阳黑子活动与气象有相关性。小麦产量出现的周期规律与太阳黑子活动规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旱地小麦深松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91~1993年,对旱地小麦少耕覆盖栽培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原旱作区,以深松后麦秸覆盖为最佳,能较好地调控土壤水热状况,0~100cm土体蓄水量提高18.8~26.3mm,高温季节土壤温度降低1.4~4.2℃,耕层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能培肥土壤,每亩地增产小麦12.0~26.0kg,增产幅度12.29%~19.38%。  相似文献   

5.
尿囊素有对土壤微生物激活作用和促进小麦增产的双重效应。尿囊素对土壤激活作用表现为:刺激细菌增殖,其中固氮菌增加4.58~14.27倍,放线菌增殖达显著水平,同时能显著抑制霉菌生长;改善土壤供肥性能,碱解氢增长11.1%,Cu、Zn等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增加。尿囊素能促进小麦对磷、镁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效能,促进小麦早发壮苗,干物质积累明显提高,有利于争多穗、大穗,每公顷增加成穗24.0万,小麦增产8.0~13.8%。  相似文献   

6.
李金才  魏凤珍  尹钧  王成雨  屈会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31-3331,3333
综述了安徽省高产麦区产量为9 000 kg/hm2的丰产节本高效栽培技术。即在考虑高产麦区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现有的生产条件与技术条件,力争实现高产灌区小麦“4良(良田、良制、良种、良法)配套”和保证高产小麦可持续增产的培肥技术研究基础上,以推广选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广适性品种为前提;以培肥和培育壮苗技术为关键;以小麦节水省肥综防高效生产技术为中心;以加强田间管理为重点的全面实现高产小麦抗灾稳产的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一、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技术要点:据调查,我国西北麦区麦田严重缺磷,普遍缺氮,钾相对充足;黄淮海麦区高产田缺钾,部分麦田缺磷。各地农业技术部门可根据小麦的需肥量和吸肥特性、土壤养分的供给水翟、实现目标产量的需肥量、肥料的有效含量及肥料利用率.结合土壤养分测定结果,确定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或翩作成专用肥.指导农民使用。适宜区域:适宜全国各麦区。  相似文献   

8.
氮钾肥对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6-1997年在豫西褐土区进行了氮钾肥不同用量试验,探讨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吸肥规律和施肥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吸收养分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施肥量呈显著的呈相关;吸收养分的高峰期拔节期至抽穗期,一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分别为215.4,694.和218.0^-2,三者之比为3.10:1;3.14,氮钾肥的产量模型为Y=3598.6950+16.6057X1+13.5449X2-0.0  相似文献   

9.
晚稻抛秧栽培不同施肥方法比较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施好面层肥的基础上,本田采用“攻前促壮地”5次追肥法比其他5种施肥法增产0.5%-6.2%,是首选的一种高产施肥技术。该施肥法的前、中、后期施肥比例大体是6:5:3:0.5,面层肥、回青肥、分蘖肥、分化肥、齐穗肥的施用比例是3:1.2:2.3:1.2:1.8:0.5。  相似文献   

10.
旱地麦后复种玉类糜子荞麦后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a旱地麦后复种不同作物后效观察试验结果表明,麦后复种豆类与不复种处理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0.83~1.22g/kg,全氮增加0.12~0.16g/kg,速效磷增加1.1~4.5mg/kg,容重降低0.05~0.08Mg/m^3,而且多收一季豆类作物,其中豆类籽粒产量1578kg/hm^2,绿肥鲜草产量18750kg/hm^2,后茬作物小麦增产率6.7%~10.6%。  相似文献   

11.
含氯化肥的肥料效应及安全施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氯化肥系列和尿素化肥系列6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含氯化肥肥效高于尿素化肥系列,年平均增产稻谷3.1~21.1kg/亩,小麦10.5~14.5kg/亩,油菜籽8.5~11.5kg/亩;氮素利用率稻麦油分别提高10.6~9、4.4~5.3、6.1~0个百分点;种子粗蛋白含量稻麦油分别提高0.7~1.0、1.1~1.3、-0.4~0.0mgN/kg。种子氨基酸含量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  相似文献   

12.
氮钾肥对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1997年在豫西褐土区进行了氮钾肥不同用量试验,探讨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吸肥规律和施肥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吸收养分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施肥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吸收养分的高峰期是拔节期至抽穗期,一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分别为215.4,69.4和218.0kg·hm-2,三者之比为3.10∶1∶3.14.氮钾肥的产量模型为:Y=3598.6950+16.6057X1+13.5449X2-0.0371X21-0.0548X22+0.0069X1X2,经济最佳施肥量为N214.8kg·hm-2,K2O126.5kg·hm-2,氮钾比为1.69∶1,平均增产11.8%.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4和1995年安徽省淮北片半冬性组小麦区试资料,分析了皖麦29等小麦品种(系)的丰产性稳产性,并对参试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皖麦292a区试和1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741.4kg/hm2,3a平均较时照博爱7422增产7.81%,是2a区试中唯一较对照增产的品种。皖麦292ab值分别为0.9786和1.0543,均接近于1;2aS2di分别为0.1694和0.0035,表现出了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2a综合评估的ri值分别为0.7203和0.7432,在所有参试品种(系)中,排序均为第1位。结合近年生产实际,对皖麦29丰产稳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土壤养分含量及施肥与小麦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小麦增产技术,推动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我们从1992年开始对土壤供肥能力及施肥水平与小麦产量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土壤养分含量与小麦产量的关系1992年秋,在平邑县保太镇武阳湖安排10处试验,土壤均为轻壤...  相似文献   

15.
试验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复钛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其中扬花后期喷施(1次,亩用100ml原液)最好,增产10.4%;喷施浓度以每亩100ml复方钛肥溶液兑水50kg最好,增产11.1%;喷施次数以1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1996~1998年不同带距对旱地麦玉薯三熟产量效应联合分析表明,4米是旱三熟高产稳产的种植带距,与1.67米比较,夏玉米区小麦增产3.6%。玉米减产4.4%,甘薯增产38.3%,间作大麦增34.5%。周年粮食增长4.3%;春玉米区小麦减产4.0%,玉米增产5.9%,甘薯增产17.5%,秋季增种黄豆增产23.1%,周年粮食增长7.3A%,建立了带距与各作物产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生产需要,促进稻茬小麦稳产、高产,于2013年在凤台县开展了晚茬小麦稳产、高产品种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烟农19、济麦22、连麦2号、泛麦5号等品种综合性状好、产量较高,可在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18.
旱地小麦少耕沟播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0~1993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表明,旱地小麦少耕沟播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和培肥土壤效果,少耕沟播覆盖比常规耕作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27~0.251百分点;土壤容重变小,比常规耕作增产小麦36.6%。  相似文献   

19.
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种不同覆膜方式和六个不同品种的对比试验表明:旱地小麦采用膜侧双行条播增产增收效益显著,其地膜用量较全覆膜的节省50%,品种以选用云麦42号和攀93-1为宜,全覆膜穴播的,在小麦拔节前,保湿效果最优,但不利于吸纳冬春雨雪;开花至成熟期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偏低。其增温效果明显好于其它覆膜方式,对土壤中钾和磷的吸收利用率最高。6.67公顷膜侧条播旱地小麦,平均每公顷增产1186.65kg,增产率达52.3  相似文献   

20.
1997~1998年,在四川三个主要生态麦区就综合性农艺措施对小麦品种“川麦28”产量的影响进行多因素综合试验,结果表明:(1)栽培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因不同生态环境而异。盆西平原麦区播期〉N肥〉密度〉P肥〉K肥;盆中浅丘麦区N肥〉播期〉P肥〉K肥〉密度;盆东南麦区P肥〉N肥〉播期〉密度〉K肥。(2)某一栽培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生态区域和其他栽培因素所处水平不同,其作用规律与作用大小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