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优质杂交粳稻辽优9906的选育经过、杂种优势、主要特征特性、栽培制种技术,提出了理想株型杂交粳稻选育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
杂交粳稻的选育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综述了中国杂交粳稻选育的历史及目前的主要细胞质源,组合及各生态类型,提出推广和应用杂交粳稻是水稻生产高产,稳产的需要,是产量,品质,抗性兼顾的需要,也是种子产业化和优质米工程的需要。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将以优质为主攻目标,培育不育性稳定的不育系和易于制种的杂交组合是推广杂交粳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回顾粳稻不育系的研究历史,从新胞质源的利用、不育系选育方法创新及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3个方面综述研究现状,并指出粳稻不育系存在制种产量和纯度不高、配制组合外观品质差、生态适应性不高、结实率低等问题。据此建议今后应当以早花时、柱头外露等性状为目标,提升粳稻不育系制种产量;同步选育优质不育系和优质恢复系,提升杂交组合的品质;加强早熟型感光性弱的粳稻不育系研究,增强其配制组合的生态适应性;开展高效株型育种,配套栽培技术,提高杂交组合结实率。  相似文献   

4.
超级杂交粳稻育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产量优势不强、品质差、制种产量低是困扰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的难点问题,本研究对近十年来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回顾。根据高产、优质、高异交性等育种目标,立足于育种实践,提出符合辽宁省杂交粳稻配组理论方法及亲本选育策略,同时对现在杂交粳稻育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现阶段杂交粳稻发展需要解决的攻关课题,为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研究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1982和1983年,先后参加华东地区和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协作攻关,选育出盐优57V、徐优3-2、六优1号、六优3-2等首批杂交粳稻组合,但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种子生产体系,这些组合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1996年以后,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选育,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杂交中粳走出低谷,打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杂交晚粳的品质改良取得重大突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江苏的杂交粳稻仍然存在增产优势不突出、抗性较差;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杂种纯度差;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今后江苏杂交粳稻研究应主攻高异交率不育系和强恢复系选育、加强迟熟中粳型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进一步加强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成本,使江苏省杂交粳稻研究和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申优42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BT型粳稻不育系申21A和强优势粳稻恢复系繁42配组选育的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具有米质优、抗性强等特点;由于双亲的播始历期一致,适宜父母本同时栽插和直播,利于机械化操作,可有效解决劳动力紧张、制种成本高等问题。介绍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制种技术等。  相似文献   

7.
杂交晚粳稻浙优12号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优12号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核所选育的优质杂交晚粳稻新组合,本文介绍了该组合双亲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浦东新区优质杂交粳稻"寒优湘晴"和"浦优801"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已占我区水稻种植面积90%左右,同时杂交制种面积也大幅上升.为进一步提高杂交粳稻制种产量,我们对粳稻杂交制种中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优质高产多抗杂交粳稻新品种津粳优180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杂交粳稻新品种津粳优180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并对其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杂交制种技术是杂交水稻科学含量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关键技术。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粳型杂交稻上研究应用还较薄弱。“寒优湘晴”的成功选育,使本市杂交粳稻研究应用达全国先进水平。在全市优质稻米三年推进计划中,杂交粳稻“寒优湘晴”被列为重点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11.
徐优201是以徐9320A为母本,以徐恢20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杂交中粳稻新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综合抗性强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其选育经过、亲本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几年浦东新区优质米生产的发展,优质杂交粳稻“寒优湘晴”和“浦优801”新组合推广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寒优湘晴”、“浦优801”已占我区水稻种植面积90%左右,带来杂交制种面积大幅上升。为进一步提高杂交粳稻制种产量,我们  相似文献   

13.
抗病优质滇型粳稻恢复系南34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34是应用籼粳杂交经系统选育成的抗病优质滇型粳稻恢复系.用滇型杂交稻和南34配制的杂交组合杂交优势强、恢复度高、抗病、制种产量高.与滇型三系不育系已配制出系列组合,已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组合有滇杂31和滇杂32.  相似文献   

14.
常优粳6号"是由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粳稻组合,其稻米品质特优,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再加上高产稳产、抗性强等优良特性,近年来该组合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太湖晚粳稻区优质杂交粳稻的重点推广组合。为提升该组合制种效率和质量,经过多年的试验和实践,并利用引进的制种专用插秧机,研究了父母本最佳行比、移栽密度、不同肥料运筹方案、花期调节等关键技术,总结形成了一套"常优粳6号"高效机插制种技术,以期为该组合大面积制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促进北方杂交粳稻的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杂交粳稻耐旱及抗逆性强等突出特点,在国家和辽宁省育种攻关项目"高产优质多抗新组合选育"课题支持下,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最新选育出高产、抗病、耐旱、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辽优5273,该组合穗粒结构合理,增产潜力大,米质好株型理想在全国旱稻区域试验黄淮海麦茬稻区,晚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籼粳杂交选育亚种间杂交粳稻,是粳稻种植区域大幅提高水稻单产的主要技术途径。目前,亚种间杂交粳稻在生产上已应用十余年,主要表现出穗数适中、穗大粒多、粒小质优、茎秆粗壮等特点,产量优势非常显著,但也存在制种产量低、落粒性强、不耐贮藏等问题。现对亚种间杂交粳稻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进一步促进亚种间杂交粳稻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秋优金丰"是上海市闵行区农科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2006年2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笔者通过几年对制种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较全面地介绍了其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制种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技术在两系杂交粳稻的推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通过合理密植、预测和调节花期、喷施九二茵提高异交结实率、去杂保纯等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措施,以为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云南农业科技》2011,(6):61-64
旗麟秧苗密度对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宁加朝,李德安,黄庆宇1(20)高产优质粳稻品种“楚恢7号”的选育…………………………陈建,周建英1(53)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6l”…………………………李群仙,熊艳竹1(55)早熟耐寒粳稻“会粳8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董云忠,蒋先林,余加惠,等1(56)玉米新品种“保玉12号”选育、栽培与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0.
由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选育的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滇优34”于2007年11月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滇优34是云南农大稻作所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组配而成的一个长粒型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该品种的选育是在昆明市科技局、市农业局、云南农业大学开发基金的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