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间作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刨花润楠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望江南—刨花润楠间作与刨花润楠单作2个处理,研究间作望江南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幼苗根际土壤p H值、全C和全N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对刨花润楠幼苗的生长及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除冠幅略降低外,间作处理苗高生长量、鲜干重及根际土壤p H值、总C、总N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间作望江南有利于刨花润楠苗木的生长及土壤特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特征,比较不同种源刨花润楠光合作用的差异,为刨花润楠良种选育与造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建瓯种源(MJO)、福建顺昌种源(MSC)、广东乐昌种源(YLC)、广东仁化种源(YRH)、广西灵川种源(GLC)、广西恭城种源(GGC)6个在广东有推广潜力的刨花润楠种源为材料,观测刨花润楠的光响应曲线特征,并计算出其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及暗呼吸速率等光响应特征参数。【结果】广西恭城种源刨花润楠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达到了12.20μmol·m~(-2)·s~(-1),而且其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之间的差值最大,为604.60μmol·m~(-2)·s~(-1),而福建建瓯种源刨花润楠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低,仅为5.32μmol·m~(-2)·s~(-1),福建顺昌种源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间差值最小。【结论】参试的6个种源刨花润楠中,广西恭城种源的刨花润楠利用弱光、强光能力和对光适应能力最强,光合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生长潜力;刨花润楠的造林可适度密植或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刨花润楠在自然分布状态下的种群结构及其分布特性,为其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造林提供理论参考,在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设置3.2 hm2固定大样地,通过野外监测调查,运用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法,对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刨花润楠的种群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刨花润楠种群的各级分布结构整体上呈“L”型,种群中Ⅰ级幼树和Ⅱ级小树的个体数分别占47.75%和39.45%,92.4%的个体高度在10m以下;种群的Deevey存活曲线接近于Ⅱ型,表明种群在不同生长阶段中表现出相近一致的死亡消失率;种群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型,并具有从早期生长阶段的聚集分布逐渐转变成后期生长阶段均匀分布的动态特征.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刨花润楠种群结构相对完整,属于增长种群,在自然潜在干扰影响中目前仍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刨花润楠作为广西珍贵乡土树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强、树形优美和材质好的优良特性,因此应用广泛。发展刨花润楠的种植,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树种结构及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对刨花润楠的发展前景和良种选择、采种、育苗、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起到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刨花润楠综合利用价值及其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刨花润楠为樟科润楠属常绿乔木,集多种用途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通过对刨花润楠综合利用价值和播种、扦插育苗技术的介绍,以促进创花润楠的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樊吉尤  韦鹏练  卓宇  符韵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278-5280,5296
[目的]摸清刨花润楠的木材材性。[方法]从广西贺州市大桂山林场采集刨花润楠为试材,采用排水法测定生材体积,采用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树皮率,研究刨花润楠的生材密度、树皮率及含水率。[结果]刨花润楠的生材密度随树高增加而减小,平均值为0.789g/cm3;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随树龄增加而增大,纵向变化随树高增加,基本密度在枝下高以下缓慢减小,在枝下高以上缓慢增大,平均值为0.454 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北向减少,南向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随树高增加,在枝下高以下逐渐增大,在枝下高以上变化不大,平均值为73.8%;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增高而增加,平均值分别为12.2%和13.2%。[结论]该研究为保护、发展广西重点珍贵树种刨花润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优良阔叶树种—刨花楠木材构造性质及用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江西省安福县天然刨花楠的生长性状,木材解剖特征,木材性质及化学成分和叶精油化学成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刨花楠的多种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8.
刨花楠人工栽培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刨花楠林木前途广阔。文章简单介绍了刨花楠生物学特性,就刨花楠栽培技术,从采种育苗、移栽定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分析,重点强调育苗和幼苗管理。  相似文献   

9.
对23个种源刨花润楠群体间的表型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的长、宽、厚、长宽比、宽厚比及百粒质量6个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种子长、宽、厚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质量与种子长、宽、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刨花润楠种子长、种子宽及种子长宽比等性状与采种点分布区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对刨花润楠23个种源进行聚类,可将其划分为3大类。  相似文献   

10.
以营造在建德市寿昌林场五年生刨花楠与杉木不同混交模式林及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刨花楠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生长差异以及与杉木混交后不同模式林分的生长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刨花楠幼林生长量差异明显;刨花楠与杉木混交后能促进刨花楠幼林的生长,其中以楠∶杉=2∶1混交模式刨花楠的生长量较高,与刨花楠纯林相比,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10.45%和12.71%,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刨花楠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方法,对7个省份23个种源的刨花润楠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2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57条带,其中115条为多态性条带,占总条带数的73.24%;2)12对引物的多态性指数介于0.406~0.502,平均值为0.476;3)通过分子方差分析发现,刨花润楠种源内差异占总差异的72.19%,种源间差异占总差异的27.81%,种源内差异为刨花润楠差异的主要来源;4)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显示,23个种源的刨花润楠可分为4类:第1类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所有参试种源和江西多数种源,第2类为浙江参试的3个种源,第3类为江西婺源和安徽黄山2个种源,第4类为福建参试的4个种源,分类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趋势。本研究结果为刨花润楠种质资源的保存及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配方施肥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配比施肥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对生长及光合生理指标测定表明,不同处理的刨花润楠的地径生长量比对照(CK)提高9.14%~123.60%;株高生长量比CK提高10.14%~86.12%;生物量比CK提高0.85%~74.87%。对刨花润楠光合指标影响是叶绿素总含量比CK增加12.58%~67.65%;净光合速率(Pn)值比CK提高6.0%~294.33%;蒸腾速率(Tr)值比CK提高27.80%~280.51%;气孔导度(Gs)值比CK提高0~300.00%;施肥对胞间CO2浓度(Ci)值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波动,CK的胞间CO2浓度(Ci)值最高。氮肥是影响株高、生物量生长、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生理指标的重要因子,钾肥是影响地径生长的重要因子。综合评价表明,施肥量为N:240 mg·株-1、P:36 mg·株-1、K:162 mg·株-1 (按纯N、P、K含量计算)对刨花润楠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刨花楠扦插育苗技术的发展空间也随之加大,本文在介绍了刨花楠的基本特性及其利用价值的基础上,从采、育、抚、防四个方面,对刨花楠的育苗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刨花楠扦插育苗等技术措施,以期对确保刨花楠的高效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设置水泥池种植试验,将刨花润楠及梅叶冬青按照3∶2比例间作种植。在不同浓度(0、1.2、2.4、4.8 kg)的生物炭处理下,对刨花润楠及梅叶冬青苗木的植株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浓度的升高,2种苗木的株高生长量及冠幅生长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浓度升高到4.8kg时下降,2.4 kg处理时最大。随生物炭浓度的升高,2种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变化幅度较小,但总体趋势也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施用生物炭对2种苗木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浓度不宜过大,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树种选择合适的施用浓度。  相似文献   

15.
以楠属的闽楠、桢楠、紫楠和润楠属的建润楠、刨花润楠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Qiagen试剂盒法、CTAB法和SDS-CTAB法提取木材总DNA,对比不同DNA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探索适合楠木木材DNA提取的方法,尝试用DNA条形码的手段识别几种木材。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提取出质量较好的新鲜木材的DNA。其中,试剂盒提取的DNA有少量蛋白残留,CTAB法和SDSCTAB法提取的DNA总体质量较好,有少量RNA存在,但二者提取效果差异不显著。将楠木木材分别经过30、70℃和103℃干燥后进行DNA提取,发现干燥后的DNA提取量明显下降,其中103℃干燥后仅提取出微量DNA,但仍可以满足PCR扩增的需求。综合来看,CTAB法是楠木木材DNA提取的最优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对5个树种matK、trnL-trnF、trnL-intron和rpoB的4段DNA条形码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4段DNA条形码均不能完全区分5个树种。其中,测序所得5个树种的trnL-intron序列共有5个多态性位点,根据其差异可将楠属和润楠属区分开来,建润楠和刨花润楠也能区分开,但是楠属的3个树种之间不能区分。5个树种的matK序列共有3个多态性位点,可将楠属和润楠属区分,建润楠和刨花润楠也能区分开,但是楠属的3个树种之间不能区分。rpoB和trnL-trnF两段序列的比对结果都显示有2个多态性位点,可以将2个属区分开来,属内种间难以区分。总之,从trnL-intron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来看,几个树种基本可以正确聚类。  相似文献   

16.
刨花楠人工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刨花楠是一具有广泛用途的优良常绿阔叶树种。为了探索其人工栽培技术及方法,通过刨花楠与其它树种混交方式,采用不同的造林密度、不同的基肥种类进行人工造林,并对其生长进行定期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⑴造林后两年,刨花楠地径年平均生长量达0.77cm,树高年平均生长量达0.55cm;⑵它适宜在土壤较肥沃、湿润、立地条件较好的阴坡或半阴坡的林地上生长;⑶其主要造林技术措施为:a.选用1.5年生的壮苗造林;b.造林时间应选择在1月下旬至2月初的阴天及雨后晴天栽植;c.起苗造林时做到随起随造,以防止苗木根系风吹日晒;d.起苗后应除树叶,适当修根,主根长度保留20cm,并沾泥浆栽植。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兴山县野生楠木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湖北省兴山县的野生楠木资源分布状况、种群结构及其群落特征。【方法】采用样方法分别在兴山县的南阳镇、古夫镇和峡口镇对楠木资源分布集中地段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并记录其生境条件和群落特征。【结果】调查区内发现野生楠木类植物9种,共计274株。包括楠属植物4种,润楠属植物5种,其中多脉润楠(Machilus multinervia)、刨花润楠(M. pauhoi)初步确定为兴山县新分布记录种。其楠木总体分布较零散,仅在龙门河村有集中分布。它们较多分布在阴坡,坡度为36°~40°,海拔在680 m左右的生境条件下。其楠木类植物群落的维管束植物共有68种,隶属于34科58属,以樟科植物为最多。【结论】调查区内楠属植物的种群年龄结构相比润楠属更合理,呈稳定型,而润楠属植物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相似文献   

18.
宣恩县利川润楠种群及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学方法,对湖北省宣恩县的利川润楠(Machilus lichuanensis Cheng ex S.Lee)天然种群和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宣恩县的利川润楠群落物种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01种,隶属于51科90属;利川润楠种群数量虽多,但结构不合理,处于更新层的幼苗和幼树总体上所占比例较小,且在各样地分布不匀;调查范围内的利川润楠种群均缺少足够的演替层;种群对坡度、坡位、坡向、海拔等生态因子具有选择性,海拔700~1 050 m的山地下坡位、阴坡坡向更适合利川润楠的生长。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利川润楠的濒危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刨花楠采种育苗与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丽春  丁银花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17-217,243
刨花楠是浙江省优良的乡土树种,主要介绍了刨花楠生态、经济价值及采种育苗、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20.
年龄对刨花楠胸径生长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了解年龄对树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对于研究森林群落结构、功能及碳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代谢生态学认为植物的胸径生长速率正比于其胸径的1/3次幂。然而,最近的研究对该理论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刨花楠解析木数据,结果表明,胸径生长速率与胸径成异速生长关系,但不同年龄具有不同胸径异速生长指数,不支持代谢生态学的推论。随着年龄增加,刨花楠胸径生长呈现先减小后增加模式,这可能是由于植物对光资源的利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