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中村改造中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中村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分析,阐述了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意义,指出了城中村改造中一些不利于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的问题,如改造中注重对地的改造,忽视对人的改造,使得改造的社会效益彰显不足;改造缺乏整体规划,改造后土地利用效率低,可持续性集约利用实现程度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城中村改造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产权模糊不清,土地冲突频发,产生了严重的效率损失问题,政府通过"稳定所有权,明晰承包权"的确权路径来化解,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本文把近5年来土地确权对土地流转、土地投资和人口流动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探究农地确权政策是否能起到活跃土地流转,促进土地投资和推进人口流动的积极作用,所以要不断发挥土地确权的积极效用,为相关部门部署下一轮的土地政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改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我国城中村改造中,各地已经探索出不同的改造模式.从改造主体、筹资方式、优惠政策、改造形式、补偿方式、改造效果与困境6方面分析了广东省珠海、深圳、广州3个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的不同之处,分析3个城中村改造模式在改造目标、政府作用和城中村改制3方面的相似做法,并从政府作用、村民角色、改造规划、外来低收入者、城中村改造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其他城市在选择城中村改造模式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孙晓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620-10622
以二元土地制度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城中村"现状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了"城中村"改造中由于土地权属变更引发的法律问题以及现行法律对农民土地权利的规定及立法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和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城市化主要伴随着改革开放20余年的巨大变化而来。快速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城中村很多变成城市不稳定因素,成为一定的安全隐患,加快城中村的改制和改造是城中村本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土地利用是城中村改造的有效切入点。对城中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土地制度是当前农村管理的最为基本制度,土地关系也是当前农村进行生产的最基础关系,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定可以对农村土地关系进行更好的分析。土地确权是农村进行深化改革的一项基础工作,确权主旨是为了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也对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地的使用权等问题进行规定。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土地确权的意义,分析在确权中所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希望可以让确权工作实现顺利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国情而言,城中村的存在是一个历史过程,在某一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从地理位置上看,城中村处于城市中,从城市形式上看,城中村也是城市的一部分,但从社会深层次挖掘,它却又带有浓厚的农村社会结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中村必须进行改造才能够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步伐.从规划管理制度创新入手,把握城中村改造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理清城中村中的土地产权关系;处理好政府、开发商和村民三方关系;妥善经营城中村原有集体资产;促进城中村的物质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全面城市化等.为了保障城中村治理改造的顺利进行,要对其在政策上予以一定支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规划先行,分类控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村集体经济;在管理层面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市化中的城中村形成机制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中村作为现有体制不健全条件下的独特产物,在城市化迅猛推进的今天涌现出众多问题。本文从现有城乡二元隔离的土地制度、户籍体制、行政区划管理体制、规划体制、利益机制5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出发,分析了城中村形成的机制,由此得出结论:城中村改造是一个综合性质的改造,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改造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从观念上转变了对“城中村”改造的认识,才能促进“城中村”改造策略的转变。论述了“城中村”城中村改造在政府职能上应从政府主导向政策引导转变,在土地制度上应从“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在优惠政策上应从宽建设向宽用地转变,在管理理念上应从强制管理向协调管治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处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模糊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对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行土地确权登记制度。但该制度实施过程中农民的参与热情不高,对土地确权价值的感知情况差异性较大,这直接影响到确权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因此,本文将简要对土地确权与感知价值进行分析,并构建农户土地确权感知价值测度指标,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土地确权全面价值,进一步推进土地确权制度施行。  相似文献   

11.
农村改革主线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就是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做好确权工作,也是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关键。本文浅析水北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本做法,提出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归纳整理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讨论了在江苏省农村进行土地确权的积极意义。在总结目前江苏确权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对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市太仓东林村和盐城市射阳村组3个不同情况的确权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今后的土地确权工作要加大宣传引导和业务指导,严格执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坚持确权确地为主,确权确股为辅的政策要求,民主协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同时注重土地确权中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崔艺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484-9487
分析了地方政府利用城中村改造之机非法侵夺城中村村民因集体土地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巨大财产利益,并引发了村民与政府的对立与冲突这一情况.对城中村改造中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受损的观念因素、立法因素、执行因素及监督等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转变观念、完善立法、矫正制度、强化监督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猎德模式”通过组织形式创新、协商主体创新、实施形式创新,取得了较大成功.但“猎德模式”存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侵犯村民个体土地使用权、改造方案表决程序及诉讼模式存有争议等问题.应通过保护村民自主权、通过村民会议讨论表决改造事项、立法完善村民自治救济程序等手段对“猎德模式”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确权工作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该项工作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目前,我国的土地确权工作处于结束和收尾阶段,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确权工作情况的调查整理,阐述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土地产权状况复杂,导致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困难重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农村土地确权改革,主要在农村土地国家宏观管理制度、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扩大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农村土地确权成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复合的土地所有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积累了宝贵的农村土地确权管理方面政策、原则和法律规范等成功经验。因此,比较和借鉴发达国家农村土地确权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得出对中国农村土地确权改革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农村的重要生产资源,对土地权属关系进行明确,是对土地的大小、土地的经营与收益等行为进行规范的重要途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需要,是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管理的必要途径。目前存在着农民们对于土地确权认识不到位、工作制度不完善、土地纠纷多与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要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宣传,促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规范化推进,加强领导,完善工作制度,完善政策法规,推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正在集中开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要从全方位细节入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土地确权所产生的纠纷事件。土地确权指的是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的确认与确定。土地确权经过土地登记申请、登记注册、审核等程序后,才能真正被确认。文章主要分析在目前状态下,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正在集中开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要从全方位细节入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土地确权所产生的纠纷事件。土地确权指的是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的确认与确定。土地确权经过土地登记申请、登记注册、审核等程序后,才能真正被确认。文章主要分析在目前状态下,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城镇化进程中,绍兴市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和“主动融入城镇”两种不同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该研究对这两种整治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城中村”改造通过土地征收和宅基地置换方式实施,农民被动地接受城镇化;“主动融入城镇”通过村集体组织自发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和节余建设用地对外流转的方式实现,农民主动地接受城镇化.结果表明,“主动融入城镇”模式从根本上反映了农民的意愿,农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比“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社会效果更好,且符合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但同时,政府应对农村居民点整治进行必要的指导、规范并加强对城镇建设发展的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