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几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5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进行了防治效果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AEC948 500 SC 90 mL/hm2以上剂量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好力克430 SC、NATIVO 75 WG、凯润250 EC、特富灵30 WP的正常的推荐剂量的防效,且保叶效果也明显较好.在黄瓜白粉病发病盛期使用AEC948 500 SC,对黄瓜安全.对白粉病有特效,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360g/L戊唑醇·嘧菌酯SC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我们开展了相关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60g/L戊唑醇·嘧菌酯SC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3000倍液、2000倍液、1300倍液处理第1次药后7d防治效果分别为80.1%、85.0%和90.3%,第2次药后10d防治效果分别为82.8%、87.4%和92.1%。建议黄瓜生产上使用360g/L戊唑醇·嘧菌酯SC2000~3000倍液防治白粉病。  相似文献   

3.
吡唑萘菌胺·嘧菌酯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黄瓜白粉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作者选用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250 g/L嘧菌酯SC、125 g/L吡唑萘菌胺EC、50%醚菌酯WG开展黄瓜白粉病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450 mL/hm2、600 mL/hm2、750 mL/hm2处理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较好,随着用药量的增加其防治效果逐渐提高,各试验剂量间防效差异显著;本试验剂量下该药剂对黄瓜安全,黄瓜未发生不良反应。生产上建议在白粉病发病初期或发病前即喷洒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用药量为450~600 mL/hm2,连续用药2~3次,间隔期7~10 d。  相似文献   

4.
7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白粉病是黄瓜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白粉病产生一定抗药性,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一般年份减产10%左右,流行年份减产20%~40%左右。为明确80亿cfu/ml枯草芽孢杆菌AS等7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对作物的安全性,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特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5.
大栅黄瓜白粉病现已成为大庆地区黄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它对黄瓜生产威胁很大。今年全大庆地区1,314大栅黄瓜发生白粉病。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目前,大庆地区普遍使用甲基托布津和代森锌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由于抗药性增强,使用剂量和打药次数不断增加,保护地里土壤和果实受污染严重,影响人民健康。为此,试验高效低毒新型杀菌剂,成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一九八二年春,我们在四个单位进行了试验和大面积示范、防治大棚黄瓜白粉病30.5亩,平均亩增产黄瓜4,007斤,平均防治效果95%。  相似文献   

6.
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种药剂在田间针对黄瓜白粉病的试验,比较了4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建议在防治黄瓜白粉病上可以4种药剂轮换使用,控制病害的危害同时预防病菌抗性的上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银杏酚酸对甜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使用剂量,选取10%银杏酚酸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以40%氟硅唑SC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 WP)作对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10%银杏酚酸SC防治甜瓜白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10%银杏酚酸SC对甜瓜白粉病具有良好防效,最佳使用剂量为16 g/667 m~2,防效优于80%多菌灵WP,且对甜瓜生长安全,是防治甜瓜白粉病较理想的生物药剂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生物农药2%几丁聚糖水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本试验设置了三种有效成分用量分别为10.2、12.6、15.0 g/hm~2的2%几丁聚糖可湿性粉剂的田间防效对比。结果显示,药后10 d三种粉剂的防效分别为73.98%、78.59%和80.10%。可见,2%几丁聚糖水剂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安全,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实际生产中推荐有效成分使用剂量为10.2g~12.6 g/hm~2。  相似文献   

9.
白粉病是黄瓜生产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常与霜霉病并发,严重影响黄瓜产量,阻碍了黄瓜生产的发展.生产上主要使用甲基托布津等传统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为了寻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理想药剂.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危害,我们于2008年进行了5%己唑醇SC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醚菌酯·啶酰菌胺复配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本试验选用有效成分含量分别为135.0、202.5、270.0 g/hm~2的三种300 g/L醚菌酯·啶酰菌胺悬浮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 d三种悬浮剂的防效分别为75.05%、84.82%和90.34%,说明醚菌酯·啶酰菌胺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在黄瓜上未见药害发生。因此,推荐在白粉病发病初期,有效成分剂量为202.5~270 g/hm~2的醚菌酯·啶酰菌胺最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1.
选用6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第3次药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600倍液和25%戊唑醇水乳剂1800倍液处理的防效均达80.00%以上,但25%戊唑醇水乳剂1800倍液处理出现新叶生长不良症状,不推荐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900倍液和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处理的防效也均达70.00%以上,防治效果理想。结果显示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40%氟硅唑乳油适用于黄瓜白粉病防治。  相似文献   

12.
以日光温室黄瓜为试材,分析了黄瓜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研究了弥粉法施药技术模式对黄瓜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以期获得设施黄瓜减药的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在2017年春茬试验中,弥粉法施药技术模式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85.74%、86.70%;2017年秋茬试验中,弥粉法施药技术模式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4.18%、85.57%、80.91%,显著优于常规喷雾处理,且农药使用量减少了85.20%。说明弥粉法施药技术模式适合在日光温室黄瓜主要病害防治中使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时间紫外线照射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紫外线防治黄瓜苗期白粉病,照射时间长孢子萌发率低,相对防治效果好,但对寄主影响大。紫外线照射时间越长,对白粉菌孢子的致死效果越好,随着照射次数的增加,致死率逐渐增加,但始终达不到100%,如每次处理时间30 min,每天处理1次,4~7 d孢子的致死率分别是95.5%、97%9、7%、98%。紫外线每次照射时间越长,照射次数越多,病情指数在照射前后变化越小,说明每次处理时间越长,处理次数越多,防病效果越好。但对黄瓜苗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证黄瓜品质和安全,明确生物多肽在黄瓜上的抗病及促生效果,通过在黄瓜生育期内,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施用生物多肽1 000、1 500倍液,重点调查黄瓜作物生长势、产量及病害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施用生物多肽1 000倍液表现较好,在采收期黄瓜株高和茎粗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3.8%和33.3%,对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达68.3%;单瓜质量较对照组增加7.8%,667 m~2产量提高4.8%,残次瓜数量明显降低;同时,对涝害有一定的抵抗效果。推荐在黄瓜作物上施用生物多肽1 000倍液。  相似文献   

15.
白露佼  蔡芳  王鹏 《长江蔬菜》2015,(20):95-97
为明确青海互助县温室大棚黄瓜白粉病病原菌的分类,随机调查种植黄瓜的日光温室,采集发病的植株组织,对白粉菌进行无性型扫描电镜观察和 DNA 提取。试验结果发现,互助县温室大棚内白粉菌为苍耳单囊白粉菌,生产中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可结合高温闷棚灭菌。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109 cfu/g)和氨基寡糖素对有机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白粉病发病较轻时,连续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和氨基寡糖素700倍液能较好地控制白粉病的发生,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7.2%~90.7%和52.5%~91.5%。建议在有机黄瓜未发生白粉病或白粉病病情指数小于10的情况下应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浓度8%氟硅唑微乳剂进行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研究。结果表明:在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1hm2用8%氟硅唑微乳剂的69~90g兑水750kg,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间隔期为7d,共喷3次。药后7d各处理防效分别77.46%~80.94%,且对黄瓜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8.
姚昕  涂勇 《中国园艺文摘》2012,(10):10-10,37
选用25%嘧菌酯悬浮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4种农药进行青枣白粉病的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嘧菌酯悬浮液稀释1500倍的处理效果最好,该药对青枣白粉病的防效显著且稳定,在药后7d和14d时,相对防效均达80%以上,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9.
柴立平 《蔬菜》2018,(11):54-60
为研究臭氧的防治效果,以常规管理的温室为对照温室,以安装有臭氧发生器的温室为试验温室进行探索;并为了探究臭氧发生器在温室的应用效果,以中农26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来研究发生器对白粉病的抑制效果及臭氧的最佳使用浓度。结果表明:相比对照温室,黄瓜整个生长期结束后,使用臭氧发生器的温室杀菌剂使用量整体减少了77.8%。YLO3-10W型智能臭氧发生器能够显著抑制白粉病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臭氧浓度达到0.20 mg/m~3以上时,能够显著抑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而当臭氧浓度长时间维持在0.24 mg/m3以上时,会灼烧黄瓜叶片组织,影响黄瓜正常生长结实,即臭氧在黄瓜上的使用浓度为0.20~0.22 mg/m~3。综合来看,YLO3-10W型智能臭氧发生器的投入应用能够大幅减少化学药剂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根据黄瓜白粉病抗性主效基因/QTL的插入/缺失突变,将其设计成共显性的In Del分子标记。通过群体连锁分析,发现In Del-MLO1标记与黄瓜白粉病抗性主效基因共分离。应用该标记对24份来自世界各地且白粉病抗性已知的黄瓜材料进行抗性验证,21份材料的抗性表型与标记的带型一致,说明在黄瓜进化和驯化过程中,造成抗病表型的该插入/缺失突变发生普遍。因此,该In Del标记适合于大多数黄瓜材料的白粉病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从而加快黄瓜白粉病抗病育种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