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医生》2015,(2):42
<正>2015年1月28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该方案将成为中国农业部门农药减施的首个具体执行文件。农业部在行动方案中强调,要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指导思想知难而进,为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逐步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在农药方面,要逐步淘汰剧毒高毒农药,全面降低使用风险,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1月28日下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会议强调,要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指导思想,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用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逐步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在化肥方面,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施肥、有机肥施用等,大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3.
<正>国务院办公厅8月7日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意见明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意见提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新建灌区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扩大农  相似文献   

4.
<正>3月17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该行动是农业部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工作主线开展的重要行动,目的是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衢州市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分析了目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持续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文山州农药长期使用量大,风险高。本文介绍了农药在云南省文山州的使用概况,结合到2020年农药零增长目标,总结农药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提出农药零增长的技术手段和措施,为文山州农药零增长行动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显著成绩。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超40%。"零增长"不等于"零使用"。"零增长"的意义在于,通过提高病虫害防控产品质量、研制新型高效绿色防控产品、改进施用方式来提高利用效率,达到农药减施、环境友好的效果,从而保证农业可持续生产。我国农药使用量连年减少的同时,利用率明显提升。经科学测算,2020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40.6%,比2015年提高4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秸秆还田是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的关键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围绕这一方案落实,农业部制定了政策推动、科技驱动、宣传引导、社会发动等多项措施。但是,笔者认为,从当前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看,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是一项重要关键措施。本文以湖北实际进行分析。1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浪费严重  相似文献   

9.
<正>为推进农企合作共建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扎实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6月25日,农业部在四川成都召开农企合作共同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对接会,交流农企共建示范基地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植保机构和农药企业开展合作对接,凝聚共识、集聚力量,共同推进绿色防控与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州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实践和推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今后开展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提供参考和借鉴,持续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回顾总结了2011—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作物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特点、防控措施和农药使用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西双版纳州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药减量控害是一项重要的措施。2015年,农业部组织实施"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明确了农药减量控害的目标、路径及措施。农业部强调,为扎实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各地要创新工作思  相似文献   

12.
《植物医生》2015,(3):40
<正>农业部日前部署,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分别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有关报道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近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就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曾衍德指出,化肥减量有利于粮食生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是农药防治,准确及时地科学使用农药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减轻病虫为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过度或过量使用农药都会给农业生产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农药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农产品安全等负面影响也受到世界各国关注~([1])。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有必要降低农药使用量或使用次数,甚至保证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本文就2018年本地的实际情况与有关项目的组织实施相结合,开展岑溪市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工作,提出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工作措施,对于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2016年3月28日至4月1日、4月11—16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农药、化肥减量使用考察调研活动。专家调研组先后赴湖南、广东、云南、河北、山东、陕西6省,深入了解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组织实施情况,以及农企对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与当地植保站和土肥站进行了座谈,重点就推进科学施肥、新型肥料技术、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近年来湖南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做法,总结了以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控减化学农药、用高效低毒环保农药全方位替代传统化学农药、科学会商、精准测报为主要内容的“五新同步”——新方式、新技术、新器械、新药剂、新测报技术路径。分析了今后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要解决的问题和着力点,旨在为农药减量农业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六合区依托《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稻田农药减量控害工作,成效显著。本文总结该区稻田农药减量控害的主要路径,分析在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病虫测报体系、探索农药统一配送、加强用药知识培训等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易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重视有机肥施用,是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的重要措施。作者对设置增施有机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效果试验,评价等养分商品有机肥代替化肥后作物增产增效情况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正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进一步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确保到2020年我省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2016年,省政府及省农业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出台《关于禁止、限制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我省农药管理再上新台阶。1禁止、限制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农药为消除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对于农业  相似文献   

19.
<正>7月21日,农业部在内蒙古通辽市召开全国秋粮作物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分析秋粮作物重大病虫发生形势,交流各地防控做法和经验,部署秋粮作物病虫防控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发展新形势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以"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为抓手,切实强化"两个服务"。一是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搞好本地区主栽作物病虫害防治,确保稳粮增收。二是服务于农业发  相似文献   

20.
<正>我省近几年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和"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牢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深入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水稻病虫绿色技术集成创新,实现农药减量增效、遏制病虫危害,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从2007年开始从事绿色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重点开展了性诱、光诱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