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6)
破损后修补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结合维修加固工程,通过近似等体积自然断裂面交叉修补方法,对3种不同配比的混凝土试块分别进行低强度、等强度、高强度修补,并在此基础上对修补前后的混凝土试块进行标准氯离子渗透试验,研究不同差异修补和氯离子渗透系数的关系,探讨不同修补状态对修补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下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科技》2016,(8)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的渗透特征,选取喀斯特地区蚂蝗田小流域退耕还林后的5种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样地,以天然林地、天然裸地、玉米地作为对照,研究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土壤的渗透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中,随着植被的演替,土壤的渗透性在各层土壤深度中总体呈现乔木人工林乔灌过渡林灌木林乔木疏林地草地的变化趋势,实施乔木人工林和乔灌搭配式的生态恢复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渗透能力。土壤渗透速率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冬、春季更替时沥青路面材料长时间处于含水、低温冰冻状态及温度交替变化过程中,因水分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冻融循环而导致路面开裂现象较为普遍.本文对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试件进行多次冻融循环后进行劈裂试验,利用空隙率和冻融劈裂抗拉强度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的变化规律来评价SBS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及水稳定性受多次反复冻融影响衰减显著. 相似文献
4.
冻融循环过程是高纬度寒区一种典型特殊现象,冻融循环作用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以东北典型地区耕地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冻融试验,设置20%、24%、28%(W1、W2、W3)3个土壤初始质量含水率,0、30、60和90 mm(L0、L1、L2、L3)4个积雪深度,共计12组试验。整体采用-16~4℃,-12~8℃,-8~12℃,-4~16℃梯度冻融循环温度,每个冻融温度循环2次,共8次冻融过程。分别测定不同处理下冻融循环对土壤结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孔径分布在冻融作用下发生改变,而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使冻融后土壤大孔径含量增加与极微孔径含量减少受抑制,同时冻融后土壤极微孔径随积雪深度增加而增加,大孔径随积雪深度增加而减少,其余孔径波动小。(2)冻融作用减小土壤粒径,土壤初始含水率增加抑制冻融作用下微团聚体向黏粉粒转变,而初始含水率继续增加则使土壤粒径整体向微团聚体转变。(3)冻融作用改变土壤稳定性,其中平均质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 相似文献
5.
冻融作用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不同含气量混凝土的冻融循环试验,对冻融后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进行分析,采用质量损失与动弹性模量变化为抗冻指标对混凝土冻融循环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引气剂的掺入可改善混凝土冻融循环条件下的抗冻性能。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混凝土的质量与动弹性模量均有所下降,掺有引气剂的混凝土下降幅度较小,质量与动弹性模量下降幅度随含气量增大而减小。通过研究引气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发现含气量越高,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幅度越明显。从质量损失、动弹性模量变化与抗压强度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使混凝土具有较好抗冻性能与较好力学性能的最佳含气量。 相似文献
6.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9,(3)
针对寒冷地区水工混凝土结构受冻融循环和动荷载作用后会影响其混凝土力学性能,采用混凝土自动快速冻融机进行大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试验,再利用大型电液伺服静动三轴试验设备对其进行单轴动态抗拉试验。基于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大骨料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和质量损失率及单轴抗拉强度、峰值应力点的应变随冻融次数和应变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动态极限强度较静态极限强度提高的百分比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呈降低趋势,冻融循环作用后单轴抗拉强度在应变速率为1×10~(-3)/s或1×10~(-2)/s时损失最多;在对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冻融循环和动态加载速率作用的大骨料混凝土单轴动态抗拉破坏准则。 相似文献
7.
以沈阳市北二环加筋土工程为背景,对加筋粘土选用不同的填料压实度、初始含水率和加筋间距,安排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得出多次冻融循环条件下不同加筋粘土试件内摩擦角的变化值.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和数学计算,得出试件内摩擦角的变化值及试件填料压实度、初始含水率和加筋间距的回归方程,并对方程和各影响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利用所得方程计算其他试验条件下的内摩擦角变化值.结果表明:计算值和试验值较为吻合,所得方程可用于格栅加筋土结构多次冻融循环后土体内摩擦角变化值的初步计算.根据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对加筋粘土试件内摩擦角变化值的影响规律,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全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
本文测试了不同再生粗骨料掺量和再生粗骨料处理的混凝土质量损失率、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等基本抗冻性能指标,分析了再生粗骨料掺量和骨料处理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再生混凝土的质量和弹性模量损失随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大而增大;2)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基本呈现出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大而降低的现象;3)包浆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整形处理次之,饱水处理再次之。 相似文献
9.
10.
11.
不同条件下残膜回收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农膜规格、1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回收时间对残膜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膜厚度0.008、0.010、0.012 mm的残膜回收率分别为78.3%、81.2%、82.5%,残膜回收率与农膜厚度成正相关关系;10 cm耕层含水量过大,机组容易打滑,作业效率降低,含水量过小,残膜回收机弹齿不易入土,含水量应适中;残膜回收时间以秋季为佳。 相似文献
12.
黄土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该文以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农地、草地、道路边坡为研究对象,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的方法,以地表径流含沙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并就坡度、地被物、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以及流量和土壤抗冲性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为油松林地>刺槐林地>草地>道路边坡>农地.林草措施的抗冲效果与坡度密切相关,且随坡度的增大林草措施的防冲效果变小;地被物对土壤抗冲性有显著影响,没有地被物的土壤抗冲性明显小于有地被物的土壤;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与冲刷水流的流量密切相关,冲刷水流的流量较小时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改善效果更为突出.黄土区水土保持的关键是分散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13.
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黄土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黄土高原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规律,选择裸地、植树区和乔草混合区3种样地进行实地测量,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为期1 a的浅层土壤温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春季5 cm处土壤温度显著低于15,30 cm处,夏季浅层土壤温度在22℃左右,秋冬季土壤深度越深温度越高,秋季土壤每15 cm层间增量在1~2℃,冬季则超过2℃;年度日平均土壤温度从高到低排序为植树区>裸土区>乔草混合区,夏季3个样地土壤温度排序为裸土区>植树区>乔草混合区,冬季则相反;地表覆有植被且植被类型越多则该地区植物生长期越长;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变化规律曲线符合T=alnx+b(4月初至10月底a<1,其他月份a>1)。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的土壤维护、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15.
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变条件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在干湿循环试验方法下,针对不同的试验条件,以质量损失、抗压系数及超声值为指标,揭示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侵蚀溶液温度的升高,硫酸盐溶液的侵蚀性变强,但是试验值变化不大;侵蚀溶液质量分数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变化对混凝土的侵蚀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试验过程中,各测评指标均经历变高再降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集宁-二连浩特铁路赛汉路段护路林、围封地和放牧地3种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植被调查,应用SPSS软件对植被种类组成、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盖度、生物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等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防护林和围封草地内植被种类数量均高于放牧草地,围封使植被的种类组成更趋于向典型草原地带性植被的演变;林带、围封地内地带性植物种重要值明显增加,而非地带性和退化指示植物重要值明显下降;3种不同类型样地的Shannon-Weiner指数与Pielou指数排序均为,防护林内>围封草地>放牧地;建设防护林和采取围封措施均可有效地提高植被的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对于铁路这一特殊防护对象在灌溉条件下,建设防护林的效果要优于采取围封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滴灌条件下砖红壤水分入渗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种滴速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了砖红壤水分入渗试验研究,采用烘干法和张力计法测定了不同时刻和不同深度处土壤的含水量,得到了砖红壤中水分迁移规律和适宜的滴灌速度。结果表明:在滴灌时,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受重力作用和毛细作用,使水分产生水平和垂直运动;滴灌停止后,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受热运动(蒸发)和土颗粒的结合力使用,使土壤中的水分逐渐均匀化;虽然砖红壤的细颗粒含量较高,但水分入渗速度快,因而应采用较大滴速进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