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植物群落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种子植物花卉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有花卉植物52科,133属,219种;菊科和蔷薇科等是这一区域优势科,杜鹃属和忍冬属等是这一区域优势属;急尖长苞冷杉和杯萼忍冬分别是木本乔木类花卉和木本灌木类花卉中资源最优势且分布范围最广的花卉种,草本攀援类花卉呈现出资源相对优势的种分布较狭窄而分布广的种资源量较小的趋势;从垂直高度上看,海拔3 500 m附近的花卉平均物种数最多,海拔4 200 - 4 800 m带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花卉物种中有20种中国物  相似文献   

2.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的淋溶输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地表水和土壤渗漏水中离子和元素的输出量占降水养分输入量的比重很小,均不超过1%。地表枯落物和土壤中的SO2-4、HCO-3、N被淋溶;K、Zn、P被吸附;土壤总的淋溶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SO2-4>Cl->HCO-3>C>Mg>N>Ca>Fe>Na>Zn>P>K;土壤总的淋溶系数显示的次序为HCO-3>Ca>SO2-4>Na>Cl->N>Mg>C>Fe>P>K>Zn。  相似文献   

3.
《林业资源管理》2015,(4):98-103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渗透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渗透性能指标(稳渗速率、初渗速率、渗透总量、平均渗透速率)在同一海拔梯度不同土壤层次上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从不同海拔梯度看,4个入渗指标在3 700m处呈现最大值,而在4 200m处呈现最小值。经主成分分析,得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壤层次的入渗性能排序,从综合平均得分来看,不同海拔梯度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渗透性能优劣顺序为3 900m>3 800m>4 200m>4 100m>4 000m>3 700m。土壤渗透指标与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无直接相关性,由此分析,建立土壤渗透性主导因子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内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经调查,西藏色季拉山东坡野果有较为丰富的资源量,具有种类多、种间差异大和采收期长等特点。由于该地区经济、交通相对落后,所有野果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通过系统的调查,初步摸清了该地区的野果资源,为该地区的林下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种子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分析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共有植物288种,分属58科163属;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依次为针叶林(3000~3200m)、暗针叶林(3300~4200m)、疏林及灌丛(4300~4400m)、高山草甸(4500~4800m);科数、属数、种数、灌木物种丰富度和草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但乔木物种丰富度呈单峰曲线;Shannon-Wiener指数及Simpson指数均在海拔3300m处最大,β多样性指数在海拔3500m处最大,3个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3700m处最低;种数/属数及属数/科数随海拔升高呈双峰曲线,种数/科数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立木株数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胸高断面积及最大胸径在海拔3900m处最高,最大树高则出现在海拔3600m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及坡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并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较好地描述,而与坡度、坡位及郁闭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6.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调查,研究了林隙大小与更新以及林隙形成年龄与更新的关系,对林隙和非林隙林分内幼苗和幼树的高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林隙大小在100m^2左右,最适合于苗高20cm以下的更新幼苗生存,超过100m^2,更新幼苗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减少;林隙大小在300m^2左右,最适合冷杉幼树和小径木的生存。林隙形成年龄在30a左右,更新幼苗和幼树的数量最多,而小径木数量有限,随着林隙形成年龄的增大,小径木数量逐渐增多,而幼苗和幼树逐渐减少;林隙内幼苗、幼树和小径木的密度均大于非林隙林分;林隙对3年生以下幼苗的高生长影响不大,对4年生以上幼树的高生长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9年生至16年生幼树高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实地踏查色季拉山西被杜鹃群落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从山脚到山顶按海拔梯度设置4个10m×10m样地,对林木进行每木检尺,测定树高、冠幅、基径等指标,记录样地海拔、小地形、坡向、坡位、坡度等因子,选择标准木进行取样,采用维量分析法分别就灌木生物量、草本生物量进行调查,进而分析西藏色季拉山杜鹃群落生物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样方调查,分析了杜鹃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灌木层有14种木本植物,植物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地被层共有40种草本植物,总体上阳坡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阴坡。各样地中,杜鹃群落分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或灌木层〉草本层两种情况。各样地间灌木层的多样性各项指标差异较小,草本层的多样性差异较大。总体上,灌木层与草本层之间的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N1指数无差异,Simpson多样性指数、N2指数差异显著,Pielou均匀度指数、Heip均匀度指数差异极显著。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条件对高寒杜鹃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杜鹃群落的保护与管理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藏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色季拉山有种子植物1391种,隶属于491属,103科。其中裸子植物3科,9属,16种;被子植物100科,482属,1375种。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达324属,占总属数的73.4%,在植物区系的组成中居重要位置。种的区系成分以中国特有种占比例最大(573种,占总种数的41.49%),它们多是构成色季拉山优势植被类型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的主要成分。类平均聚类分析表明,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区系与纬度偏北的太白山、中条山、太行山和太岳山植物区系比较接近,与纬度相近的庐山、木林子、神农架等植物区系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西藏色季拉山区蕴藏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西藏花卉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西藏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共10种,1变种,占西藏该属植物种数的30%。并在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观赏特性做出评价,得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有10种,占该山该属种数的91%,并对其园林应用前景做出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11.
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下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的抗蚀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区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林下不同层次土壤均具有较强的抗蚀性,上层土壤抗蚀能力略高于下层。林内枯落物储量多,水文功能明显。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2.65~40.06 g/kg。土壤结构良好,大粒径团聚体含量较高,非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10 mm、>2~5 mm和≤0.25 mm 3个粒级为主。水稳性团聚体>7 mm粒径的基本上消失,相比于非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其余各级团聚体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抗蚀性指数K值方面,不同层次土壤抗蚀性指数K值与时间呈明显对数函数关系:y=-a ln(x)+b。  相似文献   

12.
西藏色秀拉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观赏特性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季拉山植物资源丰富,种子植物1090余种,分别隶属103科475属,其中绝大部分极具观赏价值。充分认识和合理利用这些各具特色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在西藏生态旅游开发和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对人工林的抚育及合理经营有着重要意义,旨在为人工林近自然改造以及利用山地造林、恢复森林生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代表性样地法和随机取样法相结合的方法,在800、1 000和1 200 m 3个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的物种组成、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1)林下草本层共发现植物33种,属于19科32属;林下灌木层共发现植物49种,隶属于39属26科。2)草本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中度膨胀"理论,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以及灌木层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则符合负相关关系理论。3)林下植被0~40 cm深度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机碳、有机质含量均降低。4)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有机质、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应控制人为干扰的强度,保持合理的林分密度,改善柳杉人工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使人工林处于一种天然更新状态。  相似文献   

14.
以大鹤国有防护林场3种不同林龄(15、23、34 a)的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湿地松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着林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先增加后降低;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渐降低。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仅在表层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而随着土层的加深表现为先增长后降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均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酚氧化酶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滨海地区湿地松在林龄较低阶段土壤养分较为充足,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肥力逐渐下降,不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滇西山地桉树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滇西不同利用类型下(桉树林、旱冬瓜林、示范林、云南松林)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显著或极显著的,不同的利用类型和土层并对之影响显著;桉树林下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下降,说明桉树林下土壤退化严重;示范林下土壤各项物理指标有所好转,具有一定的土壤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典型森林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与差异。【方法】在山西省历山选取了7种典型植物群落,即亚高山草甸(C1),华山松纯林(C2),红桦、榆树、五角枫、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3),榆树、核桃楸、青皮椴、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4),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C5),白皮松、油松针叶混交林(C6)、油松纯林(C7)作为实验样地。采用BIOLOG技术,研究其碳代谢指纹的特征与差异。【结果】结果表明:反映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的大小顺序为C5> C1> C4> C3> C6> C7> C2,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P <0.05),即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华山松纯林最低;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同样反映这一规律。【结论】1)各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各碳源的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代谢碳源程度各异。2)综合31种碳源的利用,碳水化合利用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氨基酸、羧酸类、多聚类、酚酸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3)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与海拔梯度并无规律性关系,而与地上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油茶幼林钾肥最适施用量,从而为油茶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赣无’系列的5年生油茶林分为试验对象,设置了5个钾素水平处理(K0、K1、K2、K3、K4),1个施用复合肥的对照处理(CKFHF)和1个不施肥的处理对照(CK0),就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树体生长、叶片养分积累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均能显著提高油茶树体各生长指标的增幅和叶片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油茶树体各生长指标的增幅和叶片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均随之增加,K3处理的达到最大值,复合肥处理的肥效小于K2处理;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油茶林地土壤中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均显著性增加,而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则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均先减小后增加,K4处理的降到最小值;对油茶叶片中的钾含量、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与施钾量进行拟合,得出其响应曲线,并确定了对油茶幼树施用钾肥的最适用量范围为317.72~322.25 g/株。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广东莲花山土壤有机碳(C)、氮(N)、磷(P)、钾(K)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明土壤C、N、P、K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在广东莲花山500~1 000 m区域以100 m海拔间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变化范围分别是38.72~68.17、0.90~1.32、0.011~0.022、5.19~7.08 g·kg-1,土壤全氮、全磷含量随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差异不显著。(2)土壤的C/N和N/P分别介于40.12~50.76、43.06~90.86间。不同海拔梯段下土壤C/N无显著差异;整体来看,土壤N/P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3)500~1 000 m海拔土壤速效氮含量介于0.81~2.01 mg·kg-1,均值为1.19 mg·kg-1,其中,500 m海拔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1 000 m海拔下,土壤速效氮含量值达到最小。土壤速效氮含量与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关系呈负相关。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在500~800 m海拔间变化幅度较小,至900 m海拔下最大。莲花山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全氮、全磷、速效氮含量、N/P的空间变化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