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营措施对杨树木材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不仅单位面积上的产量高,而且要求生产出的木材质量要满足木材工业对各类木材原料的要求。简要阐述了造林密度、灌溉、施肥、立地条件和间伐等经营措施对杨树人工林木材性质的影响,旨在为杨树人工林定向培育组装优化栽培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程立中 《中国林业》2013,(22):56-56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是全国最大的人工林林场,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中小径级用材林基地,每年都向周边地区提供大量的中小径级木材。作为一个人工林林场,林木的持续经营既是林场生存的基础,更是林场发展的需要,销售因经营而产生的木材,便成了林场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森林—人工林—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木材成为研究的热点木材是当今世界四大材料(钢铁、水泥、塑料、木材)中惟一可再生的。人工林木材与来自天然林的木材相比优势在于:在实施 SFM(森林可持续经营)后,天然林木材在培育和采伐方面成本都高于人工林,而人工林受SFM 的影响较少,尤其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特别是人工林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点,使林地靠近用户,减少运输成本。人工林木材在 SFM 和资源供应方面的优势表明了  相似文献   

4.
新西兰林业分类经营的借鉴文/李智勇新西兰林业的分类经营实践始于80年代中期,他们的人工林事业在分类经营前就已取得巨大成功,在多效经营政策下,用13%的林地培育人工林,满足了国内95%的木材需求。新西兰林业多效经营成功的背后是沉重的人工林债务,这在当时...  相似文献   

5.
国有林场在森林经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目标功能,研究不同经营目标对林场的森林碳汇价值的影响因素,能够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有助于完善森林的精准经营理论,体现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以湖南省芦头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林地期望价值法、杉木生长模型及木材价格数据,分别以理想核算模式与年核算模式两种碳汇效益核算模式,估算单一木材经营目标、碳汇与木材复合经营目标下的杉木人工林的最佳轮伐期、碳汇成本以及林地期望价值,并分析不同碳价格和贴现率变动的敏感性变化。结果显示:针对芦头林场的杉木人工林的营林条件,在碳汇与木材复合经营目标下,杉木人工林的最佳轮伐期为21 a。仅估算木材收益,年林地期望价值为139 690.04元·hm-2;复合收益的理想核算模式期望值为143 034.33元·hm-2,年核算模式的期望值为155 937.80元·hm-2。与单一木材经营相比,考虑碳汇收益后林地期望价值显著提升,两种核算模式下的最优轮伐期随着碳汇价格的增加而呈延长趋势,与贴现率呈负相关;两种碳...  相似文献   

6.
基于发展类型理念的多功能人工林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现代森林经营已经从木材导向的单一经营向探索森林多功能可持续经营和实现预期林相技术的转变,但人多地少的林情和不同的功能需求亟待改变长期以来追求木材产量的经营理念,导向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多功能人工林模式。文中基于发展类型多功能人工林经营理念,探讨了多功能人工林经营模式下的概念框架、目标内容,重点阐述了多功能人工林经营的林分作业法设计,以杉木和木麻黄人工林经营模式为典型应用案例解释了森林发展类型的发展目标、树种比例、混交类型、近期营林措施等设计理念,以期为多功能人工林经营设计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思路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人工林培育、经营与木材加工中,采用创新技术与设备提升了人工林木材的加工效率,扩大了人工林木材的利用范围,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笔者赴澳大利亚进行实地考察后,对其锯材加工的原材料及设备、工艺等经验进行了归纳,供国内木材加工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8.
如何解决本材供需矛盾,缓解森林资源压力,确保“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成为困扰林业行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大力发展商品人工林以保护天然林资源和满足林产品需求,是世界人工林发展的总体趋势。文章结合国内外商品人工林发展状况,阐述了商品人工林对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的重要性,提出商品人工林营林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环境可持续经营,以及提高商品人工林经营水平的建议,对当前速生丰产林建设及退耕还林的实施也有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桉树人工林沃土保育与可持续经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桉树是南方国家储备林的重要树种,广西是全国的木材生产大省,占全国木材生产总量的1/3,其中桉树面积约200万hm2,占全区人工林面积的25%左右,提供全区约80%的木材,有力支撑了全国的木材供给。然而由于人为的不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引起的桉树林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林地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制约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广西桉树生产实际和桉树科研成果,本文提出了实施桉树人工林沃土保育工程,实现桉树林地可持续经营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工林集材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林已成为福建省的主要林分,在人工林木材生产中,集材段的生产技术是影响木材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论述了福建省人工林木材生产技术现状,以及在新形势下的人工林集材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世界及部分国家、地区薪炭材的产量和消耗情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超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是随着木材加工工业的发展而崛起的一种速生丰产林。目前,许多国家对超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的造林方式及其生物量的利用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超短轮伐期人工林经营对木材短缺国家的作用尤为重大,除了能在短期内生产纸浆材、减少木材进口外,还  相似文献   

12.
应用林分解析法编制货币收获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北33年生杉木人工林标准地分径阶选取的解析木为对象,拟合了杉木人工林的生长模型,测算了林分出材量。依据目前杉木人工林木材生产经营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编制了杉木人工林货币收获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货币收获表在确定杉木经济成熟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修木 《国际木业》2009,39(2):32-32
马来西亚:由于马来西亚政府加强了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管理以保证未来的木材资源供应,马来西亚的原木生产量预计还要进一步减少。马来西亚种植业和原料产品部部长陈华贵说,2007年原木生产已经减少到2217万m^3,而10年前为3000万m^3。为了解决工业原料供应的问题,政府已经在积极推动开发其他的替代材料。马来西亚政府已经开展了人工林发展项目,计划在15年内营造37.5万hm^3的人工林。15年后,这些人工林有望每年产出500万m^3的木材,但仅靠人工林还不能满足年加工能力3200万m^3的木材工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人工林培育中应用非均匀密度的目的是维护林地的木材生产力及可持续经营.通过介绍非均匀密度人工林培育的概念,阐述了非均匀密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即耗散结构理论和边行效应。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南方发展珍优阔叶树大径材人工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珍优阔叶树大径材人工林适应了我国木材需要,是南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列举了南方珍优阔叶树种28科75种,分析了保障珍优阔叶树大径材人工林发展的科技和政策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6.
桉树作为速生树种,是国内木材的主要来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前期无节制的大面积种植,且种植技术不规范,导致桉树人工林土壤结构受到破坏、林下植物多样性下降,破坏生态稳定性,不利于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许多研究者对桉树人工林进行改造,以改善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该文通过查阅近20年国内桉树人工林改造技术研究文献,分析桉树人工林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生态后果,评述桉树人工林改造技术,提出今后桉树人工林改造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森林和木材产品研究和发展公司以及该地区针叶材的主要生产者正联合开发一种人工林的施肥体系,旨在为澳大利亚东南部和维多利亚西南部生长的辐射松Pinus radiata人工林确定最佳施肥计划。根据CSIRO林业和林产品发言人Barrie May先生介绍,改善林分营养的经营措施可显著提高澳大利亚辐射松人工林生产力,提高国内收益率和经营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罗马8月1日消息:FAO认为,到2020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60%以上的木材将来源于可持续经营的人工林,而天然林将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修枝作业是森林经营中培育优质木材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改善木材缺陷状况、干形和性质,提高木材利用率、增加经济价值。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为应对进口低价木材的冲击,结合战后大面积人工林的抚育,走上了木材生产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型升级之路,其主要举措之一就是全面推行人工林的修枝作业。此举有效提升了木材无节率,增加了木材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郭明辉 《林业科学》2001,37(2):117-121
本文根据人工林红松木材生长轮密度变异特点,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了人工林红松木材生长轮密度的动态模型,对木材生长轮度进行近期预测,预测结果良好,此研究结果实现了木材生长轮内的材质预测,为人工林红松的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