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阐述了在旱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小麦全生育期合理施纯氮量为150kg/ha,此时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在旱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小麦全生育期合理施氮量为150 kg/hm2纯氮,此时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控释氮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控释肥在小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小麦大田试验,以优化施肥和仅施磷钾肥为对照,选用2种包膜材料不同的控释氮肥A和B,研究控释肥料类型和施肥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磷钾水平相同条件下,等氮量控释氮肥A、减施20%控释氮肥A和控释氮肥B,均能够促进小麦生长发育,优化产量构成因素,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小麦子粒产量。[结论]在小麦生产上可以一次性施用控释氮肥,实现节肥、省工、增效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控释氮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控释肥在小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小麦大田试验,以优化施肥和仅施磷钾肥为对照,选用2种包膜材料不同的控释氮肥A和B,研究控释肥料类型和施肥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磷钾水平相同条件下,等氮量控释氮肥A、减施20%控释氮肥A和控释氮肥B,均能够促进小麦生长发育,优化产量构成因素,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小麦子粒产量.[结论]在小麦生产上可以一次性施用控释氮肥,实现节肥、省工、增效目标.  相似文献   

5.
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寻求旱地小麦最佳播种方式,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常规条播(CK))对旱地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花前氮素运转量均有提高,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穗数和产量分别提高0.9%~3.1%,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提高20.5%;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分别提高0.9%~10.2%,2.6%~12.8%,1.6%~9.7%,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全膜覆土穴播可促进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提高穗数和产量,最终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及氮肥生产效率,是适合当地推广的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7.
为了探明小麦不同施钾量和施用方法的增产效果,于1998~1999年度安排了此项试验.  相似文献   

8.
旱地分期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小区结合盆栽试验,对旱对氮肥不同分配方式与小平产量和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分期施用比一次作底肥不仅能增加小麦产量,而且可改善其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9.
缓释肥对旱地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旱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肥料单施和配施对春播和夏播两种不同种植模式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普通化肥、有机肥及有机肥与缓释肥配施4个处理比较,缓释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作用显著,春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单株结果数和饱果率以及夏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双仁果率明显好于单施任何一种肥料;而单施缓释肥处理的多数农艺性状与普通化肥处理没有显著差异。花生产量春播4个点平均有机肥与缓释肥配施的处理最高,单施缓释肥和普通化肥的两个处理产量相近,居次位,单施有机肥效果低于其它施肥处理。夏直播花生产量仍以有机肥与缓释肥配施的处理最高,其余依次为有机肥、缓释肥和普通化肥。有机肥与缓释肥配施是旱地花生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免耕覆盖对旱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5a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旱作条件下,免耕覆盖土壤0~15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常规耕作土壤,15~30cm土层,两种耕作方式相差不大或规律相反;免耕覆盖的土壤0~5cm的矿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高于常规耕作处理的趋势,表层以下正好相反.长期实行免耕覆盖有使土壤养分在表层富集的现象.采用免耕覆盖措施的初期小麦产量明显低于常规耕作,几年后二者产量逐渐趋于相当.免耕覆盖是旱地具有节能高产潜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冷害是由于气温骤降和土壤干旱寒旱交加所致、士旱是基础,低温是诱因。冷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使根系变短,吸收机能减退;基部春生叶片黄枯,叶面积减小,光合作用减弱,有机物质积累少,茎节间伸长受阻,株高降低;小麦生育进程延缓;分蘖消长规律改为前慢后快,分蘖成重申率降低,亩穗数减少,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12.
钟世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949-3949
在旱地小麦上进行了不同播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密植是旱地小麦增产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不同灌水(灌水期,灌水量和水质)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咸淡轮灌与灌淡水比,早期干物质积累慢,LAI低,但同期积累养分能顺利转移到穗部,灌浆速度较快,也能获得高产,冬后关键期灌水,咸淡轮灌比灌淡水处理LAI较低,但茎叶干物质积累较多的转移到籽粒中,灌浆速度快,二者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关键期灌水处理的籽粒产量略低于充足灌水处理,但水分利用率较高,在充足灌水的基础上,施肥处理的LAI,灌浆速度和籽粒产量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4.
氨基酸钾肥是一种新型复合肥料。为了给在生产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氨基酸钾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钾肥对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增加成穗数、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产量均有调节作用,并能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和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旱地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旱地小麦施肥提供依据,以旱地小麦品种青麦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种肥同施(施肥深度约为10cm)、撒施+旋耕(通过旋耕机械混施于20cm土层中)、撒施+翻耕(通过翻耕将肥料翻至25cm左右土层中)和撒施+深耕(用深耕机深耕1次,肥料随土壤翻动落致35cm左右土层中)等4个施肥试验,按纯氮180kg/hm~2、纯磷120kg/hm~2和纯钾105kg/hm~2标准施肥,肥料随播种或不同耕作处理方式一次性施入土壤中,研究其对冬小麦的根系活力、干物质转移、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旱地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较大,其中以撒施+深耕的效果最好,有利于小麦根系下扎,中后期根系活力更强,产量更多来自于花后干物质积累转移,千粒重和穗粒数增加,产量高达7 945.18kg/hm~2,分别比种肥同施、撒施+旋耕和撒施+翻耕处理高8.44%、3.95%和2.53%。  相似文献   

17.
益丰素是一种新型生物生长调剂。为了给在生产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 ,研究益丰素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益丰素对促进小麦株高增加、干物质积累、根系发育、增加分蘖的成穗率、增加叶面积系数、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均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绘  慕向宾  王占林  高鹏  杜吉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057-8058,8062
[目的]为明确使用SODM调节剂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增产效果。[方法]结合运用喷施、浸种等措施,对2种不同小麦品种(弱筋小麦扬麦15和中筋小麦扬麦16)施用Cu/Zn和Mn 2种金属离子类型SODM调节剂,测定分析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及成熟期的穗数、每穗粒数、粒重和产量。[结果]各处理增加了苗期、拔节期、挑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及叶面积指数,浸种处理和浸种+喷施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除Mn-SODM喷施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穗数、每穗粒数、粒重和产量。其中Cu/Zn-SODM浸种处理增产14.1%~16.1%,增幅最大,Mn-SODM喷施处理增产2.6%~4.0%,增幅最小。[结论]用Cu/Zn-SODM浸种对提高扬麦15和扬麦16产量最有效。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覆膜增产与氮肥增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覆膜栽培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和氮肥吸收运移特征,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2-2016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农户模式(FP)、农户施肥+垄膜沟播模式(RFSF1)、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处理(RFSF2)和监控施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WFFHS)4种不同栽培模式,具体分析不同施肥和覆膜措施互作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地上部氮素积累转移、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试验期间,农户模式冬小麦平均产量为3 367 kg·hm-2,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平均产量可提升至4 491 kg·hm-2,监控施肥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14.8%,监控施肥和覆膜协同贡献率达24.7%-42.1%。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主要取决于公顷穗数,其次是千粒重。WFFHS处理因其合理的群体构建和良好水肥条件具有最高公顷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平均分别为581×104穗/hm2、44.3 g和4 785 kg·hm-2。从地上部氮素转运看,冬小麦地上部吸收氮素的花后转运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和0.960**。农户模式小麦籽粒中3/4氮素来源于花前营养器官的转移,1/4氮素来源于花后根系土壤吸收。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显著提高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其转运贡献率在81.4%-88.8%。从土壤氮素残留看,长期过量施氮已导致黄土旱塬麦田土壤硝态氮在1 m 土层的累积,累积量在100 kg·hm-2 以上,20-60 cm土层为累积峰值。经过连续4年种植,农户模式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达277 kg·hm-2,较2012年播前增加了87.7%,其中75%的硝态氮集中在0-120 cm 土层,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处理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2012年播前仅增加15.7%-24.2%。试验期间土壤残留硝态氮有随降水向下淋移的趋势,表现为2016年收获期各处理在120-200 cm土层较2012年播前有10.2%-133.7%的增幅。从4年土壤氮平衡角度总体评价,土壤残留氮素具有一定后效作用,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在28.8%-56.7%,氮肥表观残留率在12.1%-28.9%,氮肥表观损失率在31.2%-49.6%。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减少土壤氮表观损失量和土壤残留量,增加氮表观矿化量。其中WFFHS处理更大程度上利用了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和有机质的矿化氮,具有相对低的氮素表观残留率(12.1%)和氮素表观损失率(31.2%)以及相对高的氮素表观利用率(56.7%)。【结论】全膜覆土穴播监控施肥种植可更好地改善土壤水肥供应条件,更大程度利用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增加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积累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贡献率,构建合理群体,最终获得显著的增产效应和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黄土高原冬小麦区有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曹峰  张祎 《安徽农业科学》2015,(22):169-171
[目的]探讨气候变化下灌溉措施对旱地小麦产量增加的可能性.[方法]应用ECHAM和HadCM3气候模式输出的A1B情景数据驱动机理模型APSIM,通过概率预测的形式,研究了气候变化和增加拔节期灌溉对旱区雨养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未来气候变暖使得雨养小麦产量降低7%~16%,而增加拔节期灌溉可以有效减缓温度增加引起的负面作用,使得2011 ~ 2030年小麦产量显著增加,2031~20.50年小麦产量可以保持当前的生产水平.[结论]该研究为制定气候变化下有效的农业应对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