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3年普查表明,辽宁省调查到的37个县级地区均发生水稻负泥虫,东部山区8个县市发生为害严重。系统观测表明,负泥虫在辽宁省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与新一代成虫发生重叠,周年可见,主要为害虫态幼虫于6月上旬~8月中旬可见,6月中下旬为高峰期。稻田常用杀虫剂敌百虫、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以移栽前苗床施药和移栽后5 d全田施药2种方式防治,考察全田施药后15 d处理的受害情况和幼虫量,结果表明,3种药剂2种施药方式对负泥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株防效为79.3%~91.89%,以氯虫苯甲酰胺苗床施药方式为最高;虫量防效为85.74%~92.19%,以氯虫苯甲酰胺本田全田施药方式为最高。  相似文献   

2.
1983~1988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济南地区菜田一年发生四代,二、三代幼虫主要为害番茄、甜椒.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二、三代幼虫为害盛期.二代卵在田间呈负二项分布,宜采用"Z"字形或平行线取样法.二代卵峰日与4、5月份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5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黑光灯诱测成虫量可作为预报二代棉铃虫发生量的依据.亩产2500~3000公斤的番茄田,二代棉铃虫2~3龄幼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有虫3~4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蛀果斑螟Assaraexiguella(Caradja)的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秋季,卵期(4.5±0.5)d,幼虫期(14.0±2.0)d,蛹期(8.0±1.0)d,产卵前期(2.5±0.5)d,完成1个世代(27.5±3.5)d,成虫寿命(4.0±1.5)d.卵散产,幼虫5龄,蛀果后不转果危害,成虫无趋光性.在粤东栗区1年发生7个世代,以幼虫在落地栗壳、树干等处越冬.第1~2代田间发生量极少,第3~6代幼虫取食果柄、蛀食栗果,造成严重危害.栗树的不同品种及其结果特性、耕作制度及降雨量是影响该虫发生量的主要因素.毒死蜱、杀虫单等多种杀虫剂对该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冬春季做好清园、剪去无经济价值的第2季花果、田间间种豆科作物、适期施药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筒喙象甲(Lixus ochraccus Boheman)是庆阳市冬油菜上主要蛀茎害虫之一.该虫在庆阳1年1代,以成虫在冬油菜地和冬小麦地内的土块下和土缝中越冬.越冬成虫3月下旬出蛰,成虫大多数产卵于油菜距地面3cm左右的主茎上.卵期9-11d,幼虫期45-48d.以幼虫在油菜的茎中钻蛀危害,严重为害期在5月中旬-6月上旬.幼虫老熟后在根茎交界处的茎内化蛹.蛹期15-20d,成虫期长达230-240d.采用栽培措施、土壤处理和早春喷药等综合防治能够有效地控制该虫的虫口数量.  相似文献   

5.
<正>枸杞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该虫肛门向上开口,粪便排出后堆积在虫体背上,故称负泥虫。该虫为暴食性食叶害虫,食性单一,主要为害枸杞的叶子,成虫、幼虫均嚼食叶片,幼虫危害比成虫严重,以3龄以上幼虫为害严重。幼虫食叶使叶片造成不规则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全部吃光,仅剩主脉,并在被害枝叶上到处排泄粪便,早春越冬代成虫大量聚集在嫩芽上危害,致使枸杞不能正常抽枝发叶。1形态特征1.1成虫。体长5~6 mm。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蓝  相似文献   

6.
<正>枸杞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该虫肛门向上开口,粪便排出后堆积在虫体背上,故称负泥虫。该虫为暴食性食叶害虫,食性单一,主要为害枸杞的叶子,成虫、幼虫均嚼食叶片,幼虫危害比成虫严重,以3龄以上幼虫为害严重。幼虫食叶使叶片造成不规则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全部吃光,仅剩主脉,并在被害枝叶上到处排泄粪便,早春越冬代成虫大量聚集在嫩芽上危害,致使枸杞不能正常抽枝发叶。1形态特征1.1成虫。体长5~6 mm。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蓝  相似文献   

7.
(一)发生与特点 该虫~年发生数代,以成虫在树皮枝干裂缝,果园地面落叶或杂草中越冬,早春3月上旬日平均气温达到0℃以上时成虫开始活动,在梨芽膨大和开锭期间,雌虫产卵于果枝芽基部或树皮裂缝下,梨花盛开时,卵已大量孵化,钻入芽内危害.5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产卵,卵单产,多产于新梢及叶柄柄沟内,叶缘锯齿间和叶脉两侧.9月底至10月上旬大量冬性成虫出现并转入越冬.  相似文献   

8.
水稻负泥虫又称背粪虫、巴巴虫、泥苞虫等。属鞘翅目、负泥虫科. 水稻负泥虫在东北三省一般是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在背风向阳的坡地杂草或土缝内越冬.自五月下旬起成虫迁入稻田危害.六月上旬产卵.六月中旬至七月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经过15—20天.老熟幼虫在叶片或叶鞘内作茧化蛹.七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经取食后陆续迁向越冬场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欧洲方喙象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洲方喙象甲(Cleonus piger Scopovi),经研究,该虫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一年发生两代:5月中旬越冬代蛹羽化为成虫,6月上旬成虫产下第一代卵,6月下旬卵孵化为幼虫,7月上旬幼虫化蛹,8月下旬田间可见第一代成虫,9月上旬见卵,北二代幼虫始见于9月中旬,10月上旬开始化蛹,以第二代蛹在菊科植物根部越冬。幼虫为害甜叶菊等菊科植物,严重时可减产25%。  相似文献   

10.
直刺细铁甲Rhadinosa fleutiauxi (Baly)是近年来在玉米上新发现的害虫,为了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外养虫笼接虫饲养的办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毕节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埂子边、沟边及荒地的杂草丛中越冬,越冬寄主有茅草、马耳朵草等.卵、幼虫和蛹的历期在不同温度下存在差异,温度越高历期越短.卵历期为8.90~11.98d,死亡率为30.18% ~44.74%;幼虫历期为18.82 ~23.85d,死亡率为19.61% ~37.04%;蛹历期为12.26 ~12.43d,未发现死亡现象.成虫产卵方式为散产,调查发现92.61%的卵粒产在寄主植物叶片边缘或叶尖,幼虫只在一个虫道里取食,不会转移危害;成虫具有群居性和假死性,耐饥饿能力较强,在不供给食物取食的情况下可存活(9.30±2.29)d.  相似文献   

11.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12.
杨树橙斑白条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橙斑白条天牛(Batocera davidia Deyrolle)是福建省杨树的新害虫,该虫在福建省2a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越冬,一般成虫于秋季羽化,停留于蛹室越冬,次年春夏陆续自蛹室向外作椭圆形的羽化孔而飞出。成虫5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初孵幼虫开始取食危害,次年7月下旬开始化蛹,8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少部分成虫在8月下旬爬出羽化孔,补充营养后交配产卵,大部分成虫在蛹室内越冬。在幼龄林,雌虫主要产卵于树干基部,随着树龄的增加和树皮的增厚,多产卵于2m以下的树干上。每雌产卵38-52粒,平均46.2粒。林间卵的孵化率为53%-76%。  相似文献   

13.
秦岭杏园桃蛀果蛾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性诱芯诱蛾,虫果调查以及自然变温条件下越冬幼虫出土和成虫羽化观察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了桃蛀果蛾CarposinasasakiiMatsumura在陕秦岭山区杏树Prunusarmeniaca上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灰蝶分类研究工作较为深入,已取得一定进展,然而有关灰蝶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为少见。通过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结合的方法,在秦岭山区对扫灰蝶Subsulanoides nagata的生活史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扫灰蝶1年2代,以蛹越冬,翌年5月初越冬蛹开始羽化活动,5月下旬为第1代成虫的羽化高峰期,第2代成虫期于7月中旬出现,可持续至8月中旬。成虫将卵散产于寄主植物啤酒花Humulus lupulus嫩芽,幼虫共4龄,幼虫期23~28d。扫灰蝶的栖息地主要为海拔1 300~1 600m的开阔林间草地。  相似文献   

15.
该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和确定在生产条件下,早期驱虫对受阻幼虫的作用,以及4月中和5月初出牧时驱虫能否更好地消灭母羊在春季的虫卵排出。试验结果发现,不论在产羔时驱虫,还是在春季出牧时治疗都可防止春季和早夏对牧地的污染,并可推迟在同一牧地上放牧羔羊的感染期。  相似文献   

16.
橄榄皮细蛾(Spulerina sp.)在福州1a发生4代,平均各代历期:第1代45d,第2代31d,第3代46.5d,越冬代近8个月.以预蛹期幼虫在橄榄秋梢嫩茎和复叶叶轴的基部至中部上吐丝结茧越冬.越冬代成虫于5月初羽化.第1代幼虫为害春梢;第2代主要为害果实;第3代为害夏梢;第4代(越冬代)为害秋梢.其中以第2代幼虫潜食橄榄幼果所造成的经济危害最大.此虫在果上发育1个世代,其各虫态历期平均为:卵期7d,幼虫期19.5d,蛹期3.5d,雌蛾产卵前期1d.5月中旬至下旬为橄榄座果期和春梢生长期,是防治橄榄皮细蛾保果的关键时期.用特制杀虫粉炮(中国专利号90204382·X)每株大树放炮1粒,3d后重复1次,保果效果达95.22%.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该项目在山西省糯玉米主产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调查研究,旨在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适期有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该研究采取成虫诱集、卵和幼虫定点和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结果]调查结果表明,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年发生两代,世代基本不重叠,两代间有较明显的间隔。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6月上中旬,一代成虫盛发期为8月上旬至下旬;一代卵盛期为6月上旬末至6月下旬初,二代卵盛期为8月上旬中期至8月下旬。亚洲玉米螟对不同生育时期糯玉米的产卵趋性表现为,在糯玉米抽雄之前,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增强;而在糯玉米抽雄之后,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减弱。生育时期基本相同、长势基本一致的糯玉米上的落卵量较普通玉米上为多。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一代发生危害轻二代发生危害重。一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早播田重于中播田,而晚播田基本上不受一代幼虫的危害,由于一代幼虫发生轻,不论早播还是中播糯玉米虽然受害但一般较轻。二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晚播田重于中播田,早播糯玉米在二代幼虫危害初期即采收,一般年份不受二代幼虫的危害或受害较轻,由于二代幼虫发生量大,因而对晚播和中播偏晚播种的糯玉米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糯玉米果穗穗腐病的发病率与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密切相关,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者,穗腐病发病率高。[结论]糯玉米产区应加强中、晚播糯玉米田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黄椋子树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之一。黄椋种子小蜂是晋东南黄椋子产区的毁灭性害虫,幼虫于种实内食害种仁,致成空壳,被害果较正常健果小呈粉红至褐色,健果墨绿色。从1959年以来由于连年受其为害,几乎无好种实可收,造成当地人民食油困难。作者对其形态、生活史及习性作了系统观察研究,绘制了形态图。并开展了大面积防治示范,收到良好的效果。以老熟幼虫于被害种实内滞育越冬,多数一年1代,部分可滞育1-2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化蛹期,蛹期7-12天。成虫出种实后2-3天开始交配产卵;雌雄比3-4:1;卵产于幼果内,每果只产1粒卵,卵期5-7天。幼虫8月中旬至9月上旬老熟越冬。采用农业、人工和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收到良好效果。5月底成虫始发期地面施用触杀剂,毒杀成虫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9.
松瘿小卷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松瘿小卷蛾Laspeyresia zebeana(Ratz)是落叶松人工林一种重要的枝梢害虫。在黑龙江省两年发生一代,跨3个年度。当年和翌年9月未或10月初分别以幼龄幼虫和老龄幼虫越冬,第3年度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5月末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幼虫期有两种寄生蜂,寄生率为25%左右。  相似文献   

20.
梨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石家庄梨园,调查了梨园梨小食心虫成虫和卵的发生规律,并进行了化学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成虫1 a出现5个高峰期,分别为4月中旬、5月底~6月初、6月底~7月上旬、7月底~8月初和8月底~9月初,以最后2个峰值较高;梨果从6月底7月初开始着卵,到梨采收时仍有卵发生。用48%乐斯本2 000~2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剂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2 000~2 500倍液喷施,防治效果均较好,虫果率控制在1.31%~4.13%。并对梨小食心虫的综合防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