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我市在麦套花生生产上,存在着种薄地,不施肥和粗种粗管等问题,致使麦套花生面积不大,产量低而不稳。1983年,我市农技站主持各县协作攻关,在扩大麦套花生面积和花生种植向良田肥地新区转移方面出现了新的突破。全市麦套花生面积,由原来的24方亩,扩大到1985年的65万亩,平均单产138.3公斤,比全市花生平均单产110.5公斤增产27.8公斤,增产25.16%;1986年推广72万亩,平均单产116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2.
河南麦套花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是河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历史上以春播为主,是全国春花生主产区之一。夏花生(含麦垄套种)的种植面积很小,常年只占花生种植总面积的10~30%。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农村耕作制度的调整,复种指数提高,夏花生面积迅速扩大,至1989年全省夏花生种植面积已占花生总面积的80%,其中麦茬花生只占夏花生面积的10%左右。所以麦套花生是河南花生发展的主体,是近年来河南花生面积突破700万亩,产量稳步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市花生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从1981年的百多亩,至1985年发展到11万亩,约占花生种植面积的24%。但是,由于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我市推广年限较短,有的技术内容还没能全面合理运用,障碍着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下面提出来加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克东县宝泉镇是嫩江平原盛产大豆的地区之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种植大豆越来越重视,全镇12.5万亩耕地,1988年大豆面积仅有3万亩,占总面积31%;到1991年大豆面积上升到5万亩,占总面积的42%,1992年大豆面积上升到6.5万亩,占总面积的50%;1993年预计大豆面积可上升到7.6万亩,占总面积60%。 1991年以前大豆种植轮作比较合理,大部分是麦—麦—豆—杂,或者是杂—麦—豆—麦。1992年重迎茬的大豆面积占大豆面积15%,平均亩产下降5市斤。1992年大豆重迎茬面积达3万亩,占大豆面积的50%,根线虫病面积较多。1993年大豆重迎茬面积预计可达4万亩。大豆面积的迅速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种植比例和轮作形式,大豆重迎茬问题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麦棉套种和地膜植棉在我省发展较快,1983年麦套棉自然面积达415万亩,占棉田面积的37%;地膜棉发展到61万亩,一般增产30~50%。为了使这两项栽培技术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膜的增温保  相似文献   

6.
河南花生高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是全国花生主产区,种植面积70万公顷以上。进入80年代,河南麦套花生发展迅速,至1989年其种植面积已占全省花生总面积的76%。因此,在完成春播花生每公顷6000-7500kg高产研究的同时,对麦套花生每公顷4500-5250kg高产群体结构,生育动态,长相指标及其栽培技术开展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延安地区种植花生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发展不大。自1983年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面积和产量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85年地膜花生由1983年试种的2.4亩,发展到5.4万亩,地膜花生占花生总面积的84.6%,总产达到2517.8万斤,产量占花生总产96%,较  相似文献   

8.
我县历史上是重点花生产区,1955年种植面积曾达到17万亩左右。布局上相当一段时期以一年一熟的春花生为主。近年来,由于搞水利,种绿肥、改水稻、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土壤肥力逐渐提高。原有的一年一熟春花生已不适应形势需要。逐步由一年一熟过渡到两种两收,发展油(菜)油(花生)、麦油(花生)两熟制,已势在必行。1981年我县实种花生2.7万亩,夏花生占51.1%。1982年种植花生4.5万亩,夏花生占54.5%,1983年  相似文献   

9.
大麦是盐城市耕作制度中重要的作物。随着我国啤酒工业的兴起,啤麦的需要、价值也与日俱增,大麦消费结构变化由酿造用的比例从零发展到约占30%以上。尤其是80年代的啤酒“热”,带来的大麦“热”,全市大麦面积曾一度达到300万亩(其中二校大麦250万亩左右),曾为我市经济创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9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原因,使我市沿海啤麦消费市场疲软。唯我市沿海各大农场(l个农场土地面积约近10o万亩)在国内外啤麦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把握质量意识,以强劲发展的势头在啤麦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历史进入到世纪之交。啤酒产量达到1682万吨…  相似文献   

10.
实行双油制,即油菜~花生一年两熟轮作制,是发展我县花生生产的重要途径。1986年全县双油制推广面积达14,950亩,占花生总面积的54.4%。 一、发展双油制是发展花生生产的必然趋势 (一)发展双油制,是耕作改制的需要,是农民的自觉要求。 我县历史上花生生产是以一年一熟的春花生为主,近三十年来,由于修水利,种绿肥,水稻面积已扩大至65万亩,而花生面积则由1955年的18万亩压缩到不足3万亩,尤其是春花生面积仅剩4,570亩,只占16.6%。且大部分集中在一片三线(涟淮片、废黄河线、张河线和盐河线)的沙地薄地,花生单产一直在100公斤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11.
自1978年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后,花生是重点试验作物。1979年首先在辽宁省试点,试验面积10.2亩;1980年扩大到北方几省,试种2000多亩;1981年扩大到辽、京、冀、黑、鲁、豫、津、赣、鄂九省、市,面积达37600亩,占全国农作物地膜覆盖示范面积的16%,仅次于蔬菜、棉花,居全国第三位。以后花生覆膜面积均成倍的增长。1982年为30多万亩,1983年为58万多亩,1984年为138万亩,1985年为350万亩。覆膜栽培花生已占全国各作物2200万  相似文献   

12.
麦田套播花生,是我县花生种植的一种主要方式,常年面积在6万亩左右,占花生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小麦花生的播幅配置不当,直接影响着两季作物的产量。为了探索麦套花生双高产的增产途径,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收入,84年我们在城关区的红升大队、龙潭寺农场、七里区花生研究所和高胜大队农科所等四个试点,同时进行了不同小麦播幅套种花生的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花生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唐山市是河北省花生主要产区,从1980年开始试种几亩,到1983年已发展至7万余亩,1984年覆膜面积30万亩,约占花生面积25%。为更好地指导千家万户种植,进一步提高覆膜技术水平。根据个人在基层所作的工作,对花生覆膜栽培增产机理,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县花生施钼面积,由1982年的1000多亩,扩大到1983年的3.5万亩,占全县花生总面积的60%以上。根据多点调查和实收,1983年花生施钼的增产幅度为3—25%,平均每亩增产花生12斤,平均增产率为7%。全县增产花生42万斤,净增益15万余元。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盐城市是我国啤酒大赛(简称啤麦以下同)香点产区之一.八十年代以来全市大麦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00万亩以上.不仅产量高,啤麦商品性温较好.近几年,因啤酒工业的需要,面积稍有扩大达240万亩左右,占全省大麦面积的30%,总产达70万吨以上,商品量可达40万吨,占目前全国需要量的1/5-1/4.93年全市啤麦产量48万吨,向全国各地提供约25万吨.啤麦将位和制麦品质近三年千粒重对一41克.蛋白质11%左右,2.5mm筛孔精选率75-85%以上.麦芽无水浸出串78%左右.糖化力240-300,a-氨基氛达到制作一、二级麦芽的标准.我市运捐便…  相似文献   

16.
花生是南宁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面积和总产占油料作物的首位。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是自治区重点花生产区之一。 建国以来,花生生产发展缓慢,单产低而不稳,长期徘徊在100斤上下。1949年,面积33.7万亩,总产36391担,平均亩产108斤。1979年面积扩大到52.3万亩,单产119斤,30年间,面积增加55.19%,单产仅  相似文献   

17.
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北与山东省接壤,境内有丘陵也有平原,常年种植花生20万亩左右,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收入,夏花生面积由1984年的6万亩,扩大到1985年的12万亩,全县85年25万亩春夏花生,平均亩产536.0斤,总产1.34亿斤,分别比84年增长0.94%和24.4%。  相似文献   

18.
蛴螬是我市危害花生的主要地下害虫。近年来,由于农药紧缺,对蛴螬防治不力,发生面积逐年上升,为害程度不断加重,成为影响花生生产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1985年受害面积仅有5万亩左右,到1987年上升至20余万亩。一般亩减产荚果50余公斤,年均损失花生600万公斤。1988年在山东省农药研究所的直接指导下,  相似文献   

19.
我社地处丘岭,全社耕地面积5万4千亩。1982年,花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6%。近几年来由于小麦面积的扩大,夏播花生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县生产条件的改善,麦棉套种发展很快。1980年全县麦棉套面积只有4.5万亩,1983年已发展到24万亩,扩大五倍多,占全县棉田总面积70%以上。麦棉套种增产效果虽然较为显著,但因多年连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