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信阳红条形红茶加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红外形条索紧细,色泽棕润匀调,毫尖金黄;内质香气甜香持久,滋味醇后鲜爽,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匀鲜亮,备受茶叶专家好评。近年来,光山县立足丰富的茶叶资源优势,在保护"信阳毛尖"绿茶金字招牌的同时,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大力开发红茶加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苦丁红茶加工工艺试验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苦丁茶嫩梢进行手工及配套机械加工工艺研究。对设计的5种苦丁红茶的工艺流程得出的苦丁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内含成分检测评定,结果表明: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萎凋-漂杀-冷却脱水-揉捻-渥堆-烘干的茶叶品质较好,其理化检测TR/TF值分别为30.3和25.8,与红茶品质接近;感官审评总体评价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3.
以传统揉捻发酵作对照,通过对不同的冷冻发酵和烘焙提香工艺制得的样品进行感官评审与生化指标测定,提出一种新的可以提升扁形红茶品质的加工技术。结果表明,冰柜冷冻发酵方式下,以炭火烘焙提香处理所制红茶品质最优。生化测定结果表明,冰柜冷冻和液氮冷冻发酵方式所制干茶的各主要生化指标均可达到或优于传统揉捻发酵方式所制样品,即采用冷冻发酵工艺可以替代传统揉捻发酵方式。  相似文献   

4.
5.
张文龙 《现代农业科技》2024,(9):159-161+172
黄茶是我国的六大茶类之一,随着黄茶需求量的增大,黄茶加工技术的提升已成为黄茶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按加工使用的鲜叶等级介绍了黄茶的分类,并针对其主要加工工序综述了相关研究现状:在杀青技术方面,总结了杀青温度、杀青方式对成茶品质的影响;在揉捻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揉捻时间和轻重程度的组合对黄茶外形、品质的影响;在闷黄技术方面,分析了闷黄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在干燥(提香)技术方面,阐述了处理时间和温度对黄茶品质的影响;对其他加工技术进行了概括,如摇青、低温处理等。通过对黄茶主要加工工序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黄茶加工技术的提升及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辣木鲜叶结合红茶加工技术研制辣木红茶,通过不同的萎凋失水和发酵时间,探讨出最佳的加工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室温为24℃,相对湿度74%的条件下萎凋失水均匀;发酵温度27~32℃,相对湿度发酵时间84%~92%的环境下,时间5h为最适度。  相似文献   

7.
8.
卷曲形红茶外形酷似碧螺春,是在传统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名优绿茶的做形技术,利用双锅曲毫炒干机使其条索卷紧呈螺状。其工艺流程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做形→干燥。一、鲜叶原料卷曲形红茶要求外形紧卷成螺状,颗粒重实,对鲜叶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鲜叶的嫩度越高,可塑性就越强,更有利于做形。可采摘无性系大叶良种或地方群体大叶良种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要求芽叶无病虫害且叶片老嫩程度一致。二、萎凋1.目的适当蒸发水分,降低细胞张力,使叶质柔软,韧性增强,便于揉捻成条;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9,(9):28-29
为实现红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以名山131茶树的茶青为对象,经萎凋、揉捻处理后,均匀等量分成2份,分别进行通氧与自然发酵处理,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结果表明:通氧发酵工艺2.5小时全部发酵完成,且期间不需要翻叶;自然发酵7.5小时全部发酵完成,期间需要翻叶1~2次,前者较后者节约时间5小时和劳动力30%以上;通氧发酵工艺茶样总分为88.25分,比自然发酵高3.75分。通氧发酵茶样品质较自然发酵的好,且节约时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10.
浙江松阳香茶开发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浙江绿茶的典型代表,行销全国。它条索细紧、色泽翠润、香高持久、滋味浓爽、汤色清亮、叶底绿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色绿、条紧、香高、味浓"是其著名的"四绝"。目前,松阳香茶产量占松阳县茶叶产量的80%以上,产值占50%,达到1.5亿元以上。松阳香茶制作的4道常规工序是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操作上多为分离的机械,没有开发电子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效率比较粗放。无论工艺品质还是自动化水准,都有极大的空间有待拓展。如要形成大产业,仍需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1.
英德红条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英德红茶传统加工工艺设计研制出英德条形红茶连续化加工机械,并通过多次试产结合茶产品感官审评开展了英德红条茶连续化机械加工工艺研究,获得了英德红条茶连续化加工的基本工艺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陕南春季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萎凋、揉捻和发酵3个工序的工艺参数进行了L33正交试验,所制得的9个茶样,分别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分析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以品质得分为评价指标,优化的工艺为:萎凋程度为含水量62%,揉捻时间为120 min,发酵时间为3 h;以茶黄素的含量为评价指标,优化的工艺为:萎凋程度为含水量62%,揉捻时间为90 min,发酵时间为3 h;在所制茶样香气组分中醇类物质最高,其次是醛类,再次是酯类。由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香叶醇、橙花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含量累加的红茶香气主体特征成分含量,其大小排序与感官审评中香气得分名次相一致。为验证优化的工艺,以第二年相同时期的鲜叶为原料,分别按2个优化工艺加工成茶样,综合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分析和香气成分分析的结果,确定陕南春季工夫红茶的最优工艺为萎凋至62%的含水量,揉捻120 min,发酵3 h。  相似文献   

13.
潮州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饮茶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历史悠久、形式完整、独具特色而闻名。潮州人不可一日无茶,以茶待客更是其礼仪传统,而潮州工夫茶更是融精神、礼节、沏泡手法、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本文从潮州工夫茶的历史演变、茶道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潮州工夫茶在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茶黄素含量红茶的创新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黄素(Theaflavins,TFs)因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和其保健功效特点,成为了红茶加工和茶叶深度开发利用领域中的热点。中国传统工艺加工的红茶茶黄素含量普遍偏低,与国际市场追求的红茶浓、强、鲜的品质特点相差较远,导致中国红茶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新工艺开发加工出高茶黄素含量的优质红茶。综述了茶黄素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及其形成机理、萎凋(冷冻萎凋和加压萎凋)和发酵(外源酶、化学添加剂和变温发酵)过程中的高茶黄素含量红茶加工创新工艺,并展望了后续可开展的高茶黄素红茶加工工艺,旨在为开发高茶黄素含量的红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执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空调及除湿机对白茶加工过程中萎凋室温湿度进行人工控制,探讨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白茶萎凋失水及生化成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对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湿度相同的情况下,萎凋温度越高萎凋叶含水量下降幅度越大,同时萎凋温度也与毛茶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及白茶品质的形成具有相关性.综合感官审评结果,萎凋室温度22℃、湿度(70±5)%的环境能使萎凋过程中失水和理化变化相协调,利于高品质毛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夏秋红茶的品质,对利用夏秋鲜叶加工红茶的萎凋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得出夏秋鲜叶制红茶的最佳萎凋时间为4~16 h,最佳萎凋方式是日光萎凋,并辅以中度做青,有利于夏秋红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张秒高  张平湖  陈忠正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79-10680,10805
具有低温、低氧、自动化控制特性的先进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对于热敏性的茶叶而言,具有非常强的适用性.主要介绍了该技术在茶叶深加工和初加工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在茶叶深加工方面,主要介绍了真空冷冻干燥对速溶茶品质的影响及其在速溶茶生产上的良好配套技术;在初加工方面,主要介绍了真空冷冻干燥对乌龙茶和绿茶的品质影响以及其在生产工艺方面的初步研究,但对于机理方面和工艺建模方面的研究涉入尚少,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8.
机制信阳毛尖秋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机制信阳毛尖秋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以一芽二叶信阳群体种秋茶鲜叶为原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不同揉捻时间(15、25、35 min)、初烘温度(120、140、160℃)、理条温度(100、120、140℃)的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揉捻25 min、初烘温度140℃、理条温度140℃,机制信阳毛尖秋茶品质最佳,感官审评得分最高(94.70分)。  相似文献   

19.
将从墨脱县收集的新鲜茶叶按适制性不同分别加工成红茶与绿茶,探究西藏茶叶的加工工艺,得出红茶加工流程:自然条件下萎凋15 h,揉捻分为轻揉、中揉、重揉,大致时间分别为45、15、5 min,发酵时间3.5~5.0 h,温度30~33℃,湿度为90%以上,烘干2次,每次25 min,中间隔10 min,温度为110℃,提香时温度为100~120℃,时间为20~30 min;通过绿茶加工试验,表明在高原这种独特地形和环境下也能产出好绿茶,其富含茶氨酸、茶多酚等多种营养物质,拥有自然甘醇与雪域茶韵,香气自然,口感纯净,健康无农药残留,成活率高,分蘖多,抗病性好,茶叶成色佳。  相似文献   

20.
岭南特色水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以荔枝、龙眼为代表,其中我国种植面积、产量居世界首位,岭南地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50%~60%,但因保鲜加工技术瓶颈,水果产业实际经济价值远低于水果自身价值。目前国内外对岭南特色水果保鲜技术研究包括化学保鲜、气调包装保鲜、辐照保鲜、新型智能化气调包装、可食性涂抹保鲜、微胶囊化天然抗菌剂、低温等离子体保鲜,其中前三者为传统技术,后四者属于新型技术;加工方面的研究包括果干干燥(热风干燥、热泵节能干燥、冷冻干燥)、水果发酵(果酒、果醋、乳酸菌发酵)、果汁加工(传统热杀与化学杀菌、新型非热杀菌(超高压和脉冲电场)、新型浓缩加工(冷冻浓缩、气体水合物浓缩)、副产物综合利用。保鲜与加工方面的研究方向为传统技术的改善、新型技术的探索,前者主要为联合使用;后者主要采用物理场辅助、生物发酵等方式,皆不能满足产业需求;新技术的成熟化、产业化,以及与传统技术的有效结合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从岭南特色水果保鲜与加工现状、存在问题与难点、保鲜与加工新技术等方面系统分析岭南特色水果保鲜与加工研究进展,旨在为促进岭南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