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结合作物智能化施肥发展的需求,设计一个通过蠕动泵吸取肥料母液,使肥液按设定比例与水混合成设置的浓度,并通过控制肥液的EC值、pH值和肥液进入灌溉管道的灌溉时间来实现水肥一体化自动施肥的系统。本设计的水肥一体化施肥系统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控制器,触摸屏作为监控设备,能根据不同作物需求设置施肥、灌溉策略,且能够实现分区域灌溉,不同区域水肥参数可单独设置,自动完成水肥一体化灌溉。它能够快速、精确地完成施肥,配好1桶150 L的肥液,约需90 s。将该系统运用到温室基质水果黄瓜栽培中,利用回水系统,大约能节水19.4%,水果黄瓜平均产量为40 761 kg/hm~2。  相似文献   

2.
冲施肥技术     
冲施肥技术是将用于追施的肥料定量溶解于水中,随浇水一起冲施于田地中的技术.冲施肥具有施肥安全、均匀、方便的优点:既可避免开沟施肥损伤作物根系,又可避免撒施化肥损伤幼嫩茎叶,还可避免发生土壤集中施肥后,因局部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引起的烧根现象,适用于不宜其它追肥方式的作物栽培模式,如薄膜覆盖、中小拱棚、畦面作物密植栽培的作物.普遍应用于保护地栽培的瓜、果、蔬菜,也可应用于露地栽培的作物.  相似文献   

3.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变量施肥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以很好地预测潜在产量和判断当时作物氮的吸收情况并最终预测最优施氮量。本系统是一个集成光学传感和施肥控制装置的实时自动变量施肥系统,它根据实时监测的作物光谱信息和施肥机具的实际前进速度调节施肥量。系统采用无损测试技术和模糊控制算法,实际操作时通过光传感器实时获取归一化植被指数,并使用施氮优化算法(NFOA)计算潜在产量和施氮量,结合施肥机具行进速度调节实施机构中水用电磁阀的开闭,实现实时变量施肥。  相似文献   

4.
以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科研项目为背景,依据宁夏长期的施肥试验结果,将与施肥有关的因素通过计算机处理、判断、分析,实现了各种作物施肥配方的自动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菊芋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菊芋是一种营养丰富 ,用途广泛的向日葵属草本植物。本文对菊芋的生育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调查 ,并对播种、施肥、浇水等关键环节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可开发的作物品种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等措施来提高作物本身的抗虫、耐虫性;种植抗草地贪夜蛾的作物品种;调整作物播期使作物易受草地贪夜蛾为害的敏感生育期与其主要发生期错开以减轻为害;将作物与趋避害虫、吸引害虫天敌的其他作物间作或轮作。化学防治根据田间种群监测及经济为害水平来决定是否需要防治,避免频繁、过量用药;  相似文献   

7.
不合理施肥通常是由于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不合理造成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施肥浅或表施.肥料易挥发,流失或难以到达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造成肥料利用率低.肥料应施于种子或植株侧下方16~26cm的地方. 2、双氯肥.用氯化铵和氯化钾生产的复合肥称为双氯肥,含氯约30%,易烧苗,要及时浇水.盐碱地和对氯敏感的作物不能施用含氯肥料.对叶(茎)菜过多施用氯化钾等,不但造成蔬菜不鲜嫩,纤维多,而且使蔬菜味道变苦,口感差,效益低.尿基复合肥含氯高,缩二脲含氮也略高,易烧苗,要注意浇水和施肥深度.  相似文献   

8.
植物生长激素在作物生育中起调节作用,把握好喷用时期、喷药浓度、喷药次数和喷施部位,再辅之以浇水、施肥,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九、优质核桃生产基地的田间管理1.浇水①水源灌溉水应是渠水或井水,井水的矿化度应小于1%。②浇水时间新植园栽后应立即浇水,过5~7天浇第2次水,以提高成活率。此后,结合间作作物和施肥进行浇水。从9月上旬起,逐渐加大浇水间隔期,进行控水,促使其木质化,以利于越冬。核桃树幼龄园、中龄园、成龄园的浇水时期如下。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农业》2008,(2):3-4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在大兴农业生产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菜花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时按需供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经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错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产量八连增的原因、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我国粮食总产与单产增加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应用统计数据,对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加规律和原理及其技术的性质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单产呈阶梯式阶段性增加规律,而粮食单产的阶梯式增加是施肥量阶段增加推动下作物品种更新的结果,而阶段施肥量的增加是农民在直接与间接接受施肥知识基础上自己摸索的结果,我国现行推广的施肥技术并不能确定阶段施肥量。作物品种更新实际就是作物品种最高产量施肥量的不断提高,只要作物品种的耐肥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中的施肥量就不会达到极限。然而,虽然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一直在增加,但近年来单位肥料的粮食增加量却在急剧下降,多数作物生产中的产量水平远低于示范产量,主要原因是现行高水肥地选育品种不适应中低产田栽培。因此,依靠新的施肥技术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上进行平衡育种,应成为我国实现持续增产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
经过20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等N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N肥明显减产,NP、NPK配施能增加作物产量,且NPK配施处理的产量水平与N+粪肥处理接近,达到两季产738kg/667m2。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氮在生物圈的循环转换过程以及氮对植物生长与土壤的作用;阐述了氮肥对农业生产、植物营养吸收以及对养活全球人口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氮肥对生态系统、氮平衡及土壤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通过增施有机肥、土壤深施氮肥、缓释肥料的应用、与豆科作物轮作的科学施肥策略,充分发挥氮肥作用,降低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固县农户施肥情况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城固县2009-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户施肥信息调查收集整理,汇总全县主要农作物总体施肥情况,找出农户施肥中存在的问题,评价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和准确度,提出肥料调控和施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干旱条件下施肥与作物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肥与作物抗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土壤肥力和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与作物抗旱性关系的研究证明:旱地施肥后,满足了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促进了作物生长,增强了生理活动,通过渗透、水分、气孔、光合调节等生理生化机制影响作物的代谢活性。水分胁迫条件下施肥使叶片水势增强,束缚水含量增高,根系生长增强,作物吸水增强,气孔导度降低,水分散失减少,对作物水分生理及形态建设影响显著,提高了作物的抗旱性。不同营养元素与抗旱性的关系是不同的:如氮的抗旱作用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而降低,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甚至出现负效应;受到水分胁迫时,增施磷肥对植物的抗旱性一直表现为良好的正效应,而且在严重干旱时效果更加明显;因此,随干旱程度的加剧应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量。营养元素间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6.
广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5-2007年广西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情况,阐述了测土配方施肥带来的多方面效益: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促进了农民群众施肥观念转变,促进了工作管理运行规范科学,促进了技术服务能力提升等,提出了扩大实施范围,提高作物覆盖面,加强技术指导,完善企业参与机制,创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长效机制等六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与锌肥配合施用对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氮磷钾与锌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小麦和玉米产量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a均衡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等肥力指标,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与氮磷钾配合施用相比,氮磷钾与锌肥长期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植株的锌含量;而连续5a不均衡施肥会导致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耗竭或累积,并使小麦和玉米产量显著降低。长期均衡施肥可以基本维持土壤肥力,并保证小麦和玉米稳产。  相似文献   

18.
肥料对农作物增长、稳产、高产非常重要,就科学施肥的意义以及施肥中常见的问题做以分析,提出科学施用化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浅谈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肥作为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农业总产的贡献率,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但是随着化肥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化肥的增产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找出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合理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测土配方施肥对蔬菜生产有重要影响,与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本文简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内容及意义,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蔬菜作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加以详细阐述,并对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简单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