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7—2015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农业保险赔付水平2个维度实证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针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子样本的稳健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可以显著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但在不同分位下其影响效应存在差别,在较低分位上,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作用较大,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水平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然而农业保险赔付水平对农业生产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应当努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重点扩大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地区的农业保险覆盖面,着力提高农业保险保障和赔付水平,增加农业保险险种。  相似文献   

2.
农机保险的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既体现在我国省域之间,也体现在各省份内部。江苏省作为农机政策性保险开展较早的省份,省内各地市的农机政策性保险水平呈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省农机政策性保险的运行效率和农机风险的管理水平,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选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17年农机政策性保险相关指标数据(如保费收入、农机参保量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农机政策性保险区域水平进行分析,探究各地市农机政策性保险发展水平和潜力。结果表明,地区农业发展规模潜力是农机政策性保险发展的重要基础,江苏省应当因地制宜,实施差异支持政策,以促进农机政策性保险的均衡发展,更好地发挥农机保险分散农机作业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业保险能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但由于存在高赔付和高风险等容易引发市场失灵的特征以及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需要政策支持体系保驾护航。通过分析美国和日本两个农业强国运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挖掘其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即推进农业保险立法、建立三级风险保障机制和公共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对中国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经验借鉴,并提出立法—机制—补贴的路径,驱动中国农业保险健康发展,达到农业保险稳定农村经济,实现农户、市场和国家利益多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深入分析影响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意愿的显著因素,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激发农户潜在购买需求,发挥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作用,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交易成本视角,利用黑龙江省6个地市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尽管66.7%的农户有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但仅有17.7%的农户非常关注农业信息,9.8%的农户认为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54.2%的农户表示对保险公司不够了解,58.0%的农户认为当前农业保险品种不能满足需求,6.1%的农户完全不懂保单条款,同时,农户对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公司服务、财政补贴力度及相关法规完善等方面满意度均不高。在影响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意愿的因素中,种植面积、农户对农业信息的关注度、对公司了解程度、险种能否满足需求、农户对保障水平评价、财政补贴力度、相关法规完善程度等7个指标作用显著,且除农户对保险公司了解程度外,其余6个指标均对农户购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研究阐明了为提升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购买意愿,应从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三个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库,降低信息成本;创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险种,提高保障水平,降低谈判成本;分档设计补贴比例,完善相关法规,降低执行成本等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敏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227-230
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随着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面临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补贴效率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行为失范、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等困境。为促进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补贴效率保障机制,健全经营管理体系,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相似文献   

6.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为克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创新,是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共保体模式”等众多的制度供给成果,积累了政府主推、市场运作、农户自愿的“三大主体协作”,保成本、保大灾、保大户的“三大保障方向”,中央补贴、省级补贴、县级补贴“三级保费补贴”等丰富的实践运行经验。本文系统总结了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框架、险种开办、保障程度、保费补贴、风险控制、机构考评等运行机制、体制创新和取得的成效。针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新时代背景,为进一步完善创新这一制度,提出推动新时代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建立共同富裕的保险政策支撑机制,完善种业、粮食和生猪的政策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的数字化改革等相关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我国种植业政策性保险的中央财政补贴金额,进一步为中央财政配置保费补贴提供科学依据,以作物种植面积、物质与服务成本、保险费率和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为依据,测算分析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9种作物的种植业保险的中央财政补贴需求。结果表明,全国种植业政策性保险总需求为99.77亿元。即使在不考虑物质与服务成本逐年上涨的情况下,中央财政预算60.5亿元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远远不能满足种植业需求。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补贴能力差,物质与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农民支付能力差,因此单位面积的补贴需求大。为了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下全面推广,需要中央财政补贴比例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将分散生产的农户联结起来,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和区域规模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对政策性农业保障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区,由政府买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是政府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粮食安全与农业增收“双赢”的实现路径,基于2008—2020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回归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了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对粮食产量与农业收入一致性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主产区粮食产量与农业收入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波动上升,但仍未突破中度协调等级,各主产区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三梯队分布”;2)主粮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与农业收入的一致性水平,保障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一致性水平上升0.835;3)主粮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推动了主产区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总量维度和效率维度的适度规模经营均在农业保险提高粮食产量与农业收入的一致性水平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50.19%和24.10%。因此,为了实现粮食安全与农业增收二者兼得,应着力提高主粮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以农业保险助推粮食作物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为粮食增产与农业增收提供新引擎。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保险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省份,研究该省的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7~2018年面源数据,选取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等指标,系统研究山东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自2006年山东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至今,农业保险险种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均处于上升趋势,逐年增长率波动较大,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新疆、黑龙江等农业大省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保险险种精准性差、保费低、农户参保意愿较差是影响该省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依据农业生产特点精准制定农业险种,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构建动态费率调整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为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发展,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我省进一步完善2015年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一是完善主要粮食作物保险保障体系。从2015年起,将小麦纳入全省性保费补贴品种范围,全省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品种增至12个,全面覆盖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品种以及主要畜牧业品种,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差异视角出发,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的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进行农业保险效率测算、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国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农业保险效率状况,为中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首先按照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对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进行聚类分析,以此剔除环境影响因素后,运用DEA-Tobit方法在不同分组内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做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整体呈现基本有效率状态,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快速发展阶段,且主要依靠技术效率的增长;不同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地区的农业保险效率值及其增长速度呈现明显差异,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保险效率普遍较高;不同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地区的农业保险效率值在不同程度上在受不同变量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为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应重视区域差异的影响,科学评判不同地区农业保险效率值,可在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的地区采取不同程度的扶持政策,从而实现到2030年农业保险补贴有效率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江芸 《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0):166-172
【目的】为推动广东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分析广东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方法】利用 2007—2019 年广东省农业保险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的具体情况 , 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农业保险险种、财政补贴机制、发展水平、市场经营环境、农户风险意识和获得感等方面,分析广东省农业保险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险种仍偏少,农业保险补贴机制不完善,保险密度和深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存在明显垄断现象,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较低和获得感不强。【结论】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需从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业巨灾保险机制、优化财政补贴政策、完善承保机构遴选机制、优化提升保险服务入手,推动广东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2007年中央开始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农业保险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诸多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绩效评价研究被提上了日程。该文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基层工作人员视角、补贴资金使用效率视角、契约执行视角、保险机构运行效率视角等多个视角对近几年来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系统性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效率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湖南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迅速,通过分散农业风险,为保障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要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扩大承保范围、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6.
在梳理北疆地区棉花种植和棉花保险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根据对各地区棉农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棉农购买棉花保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棉农的年龄、受教育水平、保单保障水平以及对棉花生产风险的认知、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等因素均对棉农购买棉花保险有显著影响。最后,从建立棉花生产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棉花保险补贴率和风险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棉花保险专业人才体系,棉花保险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相结合,以及从法律法规层面推动棉花保险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北疆棉区棉农棉花保险购买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苏农险 《农家致富》2022,(24):56-57
<正>为适应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江苏省财政厅近日制定出台《江苏省省级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保险方案、预算管理、机构管理、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作出明确规定,为推动江苏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供求非均衡是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的显著特征。本文在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双曲线市场聚合方程,构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供求非均衡模型,利用2008—2018年中国31个省份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的面板数据,对市场的有效供给、有效需求、非均衡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测算,以探究非均衡的演化态势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各省份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的非均衡度存在明显差异,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整体的供求非均衡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当前处于有效供给不足、有效需求过旺的状态。为了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供求偏离的非均衡态势,本文提出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险种补贴、加快保险科技和农业保险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迎来了1个全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生产风险,补偿农业灾难损失,稳定农业生产,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原因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农业大国,且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农业保险在整个农业风险管理工作当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部分,但与其他农业保险相比,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与作用。自2004年起,中央多次在"一号文件"中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出了指导意见,2007年在6个省份正式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即财政补贴部分保费,农户负担部分保费。本文基于2006-2008年四川、江西及安徽三省的面板数据,运用DID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业生产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农业保险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