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2016和2017年分别在3 400 m2池塘内投放60万尾大口黑鲈卵黄苗,进行苗种培育试验。2016年培育出鱼种10.98万尾,成活率18.3%; 2017年培育出鱼种15.71万尾,成活率26.2%。培育过程中进行3次模拟流水冲击和拉网密集驯化,结合食性转化训练,大口黑鲈鱼种投放到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环境适应性增强,生理应激反应小,2016和2017年成活率分别达到98.69%和99.07%。  相似文献   

4.
5.
为探索池塘循环流水跑道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适宜养殖密度,在浙江省南浔区菱湖盛江家庭农场开展3种不同密度(每条跑道2. 3万尾、2. 5万尾和2. 7万尾)的大口黑鲈跑道养殖试验,养殖周期4个月。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养殖的大口黑鲈存活率均在90%以上,总增重、平均规格随放养密度增加而减小,饲料系数、养殖成本随放养密度增加而增加;跑道养殖效益以每条跑道2. 3万尾的最高,达0. 90万元/667m~2,2. 7万尾的最低,为0. 65万元/667m~2;跑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总磷水质指标随大口黑鲈放养密度增加略有上升,但整体差异不明显。大口黑鲈适宜在池塘循环流水跑道模式中养殖,每条跑道适宜放养密度为2. 3万尾;养殖水可实现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大口黑鲈池塘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口黑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池塘养殖中大口黑鲈病害不断发生,常见病害主要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对以上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原及其特征、流行特性进行分析,提出针对当前大口黑鲈常见病害的有效防治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宁夏渔业大力推进“养殖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目前,在国内,大口黑鲈作为潜在淡水和盐碱水养殖新对象,无论是养殖区域和养殖数量都在逐年扩大增加。大口黑鲈的耐盐碱性能,非常适合宁夏规模化养殖。针对大口黑鲈在宁夏养殖期短,室外池塘养殖不能像南方地区当年春天放苗秋天达到出塘规格的问题,介绍2种宁夏地区鲈鱼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养殖模式,以期为解决春季大规格鱼种的培育供给实现高效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生理指标、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0.2、0.4、0.6 kg/m3 3个养殖密度组(记为SD1、SD2、SD3组),养殖试验共进行120 d,分别在养殖试验的第30、60、90、120天时,采集样本并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30 d时,SD2组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SD1、SD3组(P<0.05),而在60~120 d时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鱼体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120 d时,SD3组血清皮质醇、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120 d时,SD1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SD3组(P<0.05);30 d时,SD2组鲈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90 d时,SD3组鱼脑部GH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而SD1组鱼肝脏IGF-I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SD3组(P<0.05),120 d时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表达水平在各密度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养殖前30 d,养殖密度为0.4 kg/m3 3个养殖密度组(记为SD1、SD2、SD3组),养殖试验共进行120 d,分别在养殖试验的第30、60、90、120天时,采集样本并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30 d时,SD2组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SD1、SD3组(P<0.05),而在60~120 d时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鱼体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120 d时,SD3组血清皮质醇、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120 d时,SD1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SD3组(P<0.05);30 d时,SD2组鲈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90 d时,SD3组鱼脑部GH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而SD1组鱼肝脏IGF-I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SD3组(P<0.05),120 d时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表达水平在各密度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养殖前30 d,养殖密度为0.4 kg/m3组大口黑鲈生长较好,但在养殖后期,养殖密度增加会引起大口黑鲈的生长下降、免疫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9.
美国大口胭脂鱼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多品种养殖,形成优势互补,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在前巧报渔场进行了《美国大口胭脂鱼池塘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池塘内循环水养殖(IPRA)模式下的大口黑鲈与池塘养殖相比,其鱼肉品质有一定提升,但缺乏机制研究。采用iTRAQ技术对2种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鱼肉中蛋白质表达进行定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IPRA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共有差异蛋白152个,其中,上调蛋白数98个,下调蛋白数54个;筛选得鱼肉品质密切相关的28个目标差异蛋白,主要分成6类,分别为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8个)、糖酵解(8个)、柠檬酸循环(5个)、氧化磷酸化(3个)、钙信号通路(3个)和热休克(1个),主要影响鱼肉的纤维组成、色泽、嫩度等方面。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IPRA养殖的大口黑鲈肌肉中糖酵解、TCA循环、氧化磷酸化、钙离子结合及抗应激能力均有显著加强,表明IPRA养殖通过加强一定的运动,提高鱼体代谢,从而改善鱼肉营养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野生与养殖大口黑鲈进行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比较。[方法]采用国标生化分析方法对野生与养殖大口黑鲈肌肉一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结果]二者在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组成上基本一致,但含量存在差异。与野生大口黑鲈相比,养殖大口黑鲈肌肉水分、粗灰分、钙、磷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在氨基酸组成成分上,养殖大口黑鲈肌肉鲜样中总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达到17.29%和6.70%,高于野生大口黑鲈。二者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非常接近;野生与养殖大口黑鲈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7.74和75.31,高于许多其他经济鱼类;大口黑鲈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很高,其中EPA与DHA尤为明显。[结论]野生与养殖大口黑鲈的蛋白质含量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养殖大口黑鲈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RAPD技术分析了广东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3个群体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结果表明:用12条随机引物对3个群体共88尾大口黑鲈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了106个位点,平均每条随机引物扩增出8.8个位点;广州群体、顺德大良群体和顺德南水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2.08%、33.02%和40.57%;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151、0.1176和0.1627;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708、0.1742和0.2378.这表明目前广东地区养殖大口黑鲈种质资源还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但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在降低,且具有不同程度的种质退化.  相似文献   

13.
用RAPD技术分析了广东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3个群体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结果表明:用12条随机引物对3个群体共88尾大口黑鲈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了106个位点,平均每条随机引物扩增出8.8个位点;广州群体、顺德大良群体和顺德南水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2.08%、33.02%和40.57%;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151、0.1176和0.1627;Shannon s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708、0.1742和0.2378。这表明目前广东地区养殖大口黑鲈种质资源还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但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在降低,且具有不同程度的种质退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池塘圈养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肌肉品质,测定了大口黑鲈肌肉质构特性、氨基酸含量以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零排放"池塘圈养大口黑鲈肌肉弹性好,氨基酸含量丰富且相对平衡,富含多种呈味氨基酸,具有较低的饱和脂肪酸,较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池塘圈养大口黑鲈肌肉具有良好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用RAPD技术对养殖的大口黑鲈M icropterus salm oide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即用20个随机引物对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79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93条带。在检测到的93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49个,占52.7%,标记的分子量为0.2~3kb。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4533,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其中有27个样品间的遗传距离较小(0.16~0),部分样品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有3个样品的遗传距离较大,表明大口黑鲈间的相似度较高,遗传多样性较少,但也有少数变异个体。30个个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796±0.1265,与胭脂鱼、黄颡鱼、鳑鮍、鲢、草鱼等其它淡水鱼类相比,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仿。  相似文献   

16.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lacepede)本是肉食性鱼类,如果经过人工驯饵,从幼鱼阶段起,可使其转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Snow和Maxwell(1968.1970,1971)报告用俄勒冈软颗粒饲料在池塘或水池里喂养50毫米的幼鱼,培育出大量鱼种,Nelsow等人(1974)也报告在室外流水池用干颗粒饲料喂养38-51毫米的幼鱼,培育出平均全长12.7厘 米的大口黑鲈10多万尾,本文报告大口黑鲈幼鱼对没有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的12种初级颗粒饲料的摄食和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华南地区高产池塘高峰养殖季节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华南地区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两种养殖池塘的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杂交鳢和大口黑鲈两种池塘不同水层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在使用增氧机条件下,每种池塘的上、中、底3水层间水体微生物活性(AW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种池塘间的AWCD为杂交鳢池塘强于大口黑鲈池塘;两种池塘水体微生物对6类碳源利用率规律相似,碳源的代谢利用率由强到弱为碳水化合物类聚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胺类酚类。水体微生物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两种池塘间的样方分布在不同区域,但池塘间样点间离散程度较大,表明两种池塘水体微生物存在一定的代谢差异性。决定两种池塘间代谢差异的碳源有:D-半乳糖酸内脂(D-Galactonic Acid Lactone)D-纤维二糖(D-Cellobiose)肝糖(Glycogen)D-木糖(D-Xylose)L-丝氨酸(L-Serine)。Biolog-ECO技术可用于分析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差异,以及造成代谢差异的决定因素,同时可有效识别容易被养殖水体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养殖大口黑鲈的亚种分类地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微卫星特异分子标记两种方法鉴定了中国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中国养殖大口黑鲈的侧线鳞为58~68片,肋骨数为15对,这与原产地大口黑鲈北方亚种较一致;选择鉴别两亚种的特异性微卫星标记(Md06、Msal21)对中国养殖大口黑鲈进行特异性扩增,并以原产地大口黑鲈佛罗里达亚种和大口黑鲈北方亚种样品作为对照,结果为中国养殖大口黑鲈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大小和原产地北方亚种扩增条带相同。综合形态学和分子标记两方面的结果,表明中国养殖大口黑鲈应属于大口黑鲈北方亚种Micropterus salmoides salmoides。  相似文献   

19.
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微卫星特异分子标记两种方法鉴定了中国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中国养殖大口黑鲈的侧线鳞为5868片,肋骨数为15对,这与原产地大口黑鲈北方亚种较一致;选择鉴别两亚种的特异性微卫星标记(Mdo6、Msal21)对中国养殖大口黑鲈进行特异性扩增,并以原产地大口黑鲈佛罗里达亚种和大口黑鲈北方亚种样品作为对照,结果为中国养殖大口黑鲈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大小和原产地北方亚种扩增条带相同。综合形态学和分子标记两方面的结果,表明中国养殖大口黑鲈应属于大口黑鲈北方亚种Micropterus salmoides salmoides。  相似文献   

20.
大口黑鲈的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二超  陈立侨 《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12-316,318
综述了典型淡水肉食性鱼类大口黑鲈营养需要的研究进展。蛋白质的营养需要量>37%,以40%为宜;脂肪为7%~16%,7%~10%最佳;碳水化合物不宜超过20%。赖氨酸、蛋氨酸的需要量分别为4.9、1.9 g/100 g蛋白质。根据理想蛋白质模型推测,100 g饲料蛋白质含精氨酸6.31 g、组氨酸1.31 g、异亮氨酸2.59 g、亮氨酸5.02 g、蛋氨酸+半胱氨酸2.10 g、苯丙氨酸+酪氨酸4.38 g、苏氨酸2.74 g、色氨酸0.56 g、缬氨酸2.90 g蛋白质时,可满足大口黑鲈各生长阶段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需要量的研究暂未见有报道。根据对淡水鱼类必需脂肪酸需要量的已有报道,建议大口黑鲈饲料中n-3和n-6系列脂肪酸的含量在0.5%~1.0%,但有关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定量需要尚需进一步研究。同时,需加强大口黑鲈对常见饲料蛋白源、脂肪源及糖源利用率的研究,结果可为高效人工饲料的研发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