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长时间镁缺乏和镁过量胁迫对芹菜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美国西芹为材料,采用水培方式,以日本山崎全营养液为对照(CK,1.0 mmol·L-1 Mg2+),设镁缺乏(0、0.5 mmol·L-1)和镁过量(2.5 mmol·L-1)处理,处理65 d后测定芹菜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镁缺乏和镁过量胁迫均导致芹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光化学猝灭(qL)、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单位反应中心吸收光能(ABS/RC)、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m)显著降低,J点相对可变荧光(Vj)、单位反应中心耗散能量(DIo/RC)、单位面积热耗散能量(DIo/CSm)均显著升高,OJIP曲线发生明显变形;镁过量胁迫导致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 abs)、从QA到QB的电子传输通量的量子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外源褪黑素(Melatonin, MT)对提高青椒幼苗耐冷性的生理机制和适宜喷施浓度。【方法】以布兰妮青椒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盆栽种植,研究全株喷施不同浓度外源MT(0、25、50、75、100μmol·L-1)对4℃低温胁迫下青椒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与4℃低温胁迫不喷施外源MT相比(CK),喷施外源MT能增强青椒幼苗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和胞间CO2浓度(Ci),增加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最大量子产额(Fv/Fm)、最大光合潜能(Fv/Fo)、电子传输活性(Fm/Fo)及SPAD值含量,在以50μmol·L-1浓度...  相似文献   

3.
将新紫菜孢子体放置在5种不同的光照强度下[10、20、40、80、160μmol/(m2·s)]培养,测量叶绿素a(Chl a)、类胡萝卜素(Car)、藻红蛋白(PE)、最大光合效率(Fv/Fm)和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探讨光照强度对新紫菜孢子体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0μmol/(m2·s)培养下的新紫菜光合色素(Chl a、Car和PE)含量在培养期间都呈现出一个较高的数值,培养30 d后的新紫菜孢子体的Fv/Fm呈现出较高值。80和160μmol/(m2·s)处理下培养至15 d时其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rETRmax)呈现出较高的数值,培养至30 d时其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呈现出一个低值。20μmol/(m2·s)条件培养下的新紫菜孢子体色泽呈现健康的紫红色,...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浓度酸雨(AR5.6、AR3.0)对重金属镉(Cd)污染下农桑12号幼苗生物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严重及酸雨频发地区桑树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农桑12号幼苗作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Cd污染(100 mg·kg-1)条件下农桑12号幼苗生物量积累、气体交换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响应特征,以及加入弱酸性及重度模拟酸雨溶液对受Cd胁迫的农桑12号幼苗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1) Cd胁迫下,农桑12号幼苗的总干物质积累(DMA)、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电子传递速率(ETR)均不同程度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有所上升。2) 2种不同浓度的模拟酸雨溶液处理下,农桑12号幼苗的Pn、E、Ci均显著降低,AR3.0处理的下降幅度更大;AR5.6处理下Fv/Fm、Fv/F0、PSⅡ光合量子产量Y(Ⅱ)、ETR有所上升,但AR3.0处理下Fv/Fm、Fv/F0均显著下降。3)复合处理下,与单独Cd处理相比,AR5.6的加入,增大了农桑12号幼苗茎和叶的比例,Pn、E、Ci、Gs、Fv/Fm、Fv/F0、Y(Ⅱ)、ETR均有所缓解;而AR3.0的加入,进一步降低了以上指标。以上结果表明,Cd胁迫对农桑12号幼苗的DMA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根生物量(RW)的降低;还对气体交换速率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使植株光合机构受损严重。不同浓度模拟酸雨处理对农桑12号植株生物量积累、气体交换速率和光合机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AR3.0处理的负面作用显著高于AR5.6处理。Cd处理前提下,AR5.6的加入有利于植株光合机构的恢复,但AR3.0的加入加剧了植株的受胁迫程度。  相似文献   

5.
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是作物逆境胁迫研究中的重要指标。尽管目前存在不少Fv/Fm监测方法,但是监测成本高且需要时间进行暗适应,亟待进一步改进。基于此,为探究一种可以快速无损低成本的Fv/Fm监测方法,本试验采集薹期甘蓝型油菜的叶片光谱和对应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使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G)、标准正态变换(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SC)组成3种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完成特征波段的筛选,进而基于筛选出的特征波段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PLSR)、支持向量回归(SVR)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3种预测模型对Fv/Fm进行预测,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预测误差(RPD)对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使用SG-SNV-RBFNN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精度最高,其训练集R2为0.928 ...  相似文献   

6.
针对连作黄瓜生长不良,产量、品质降低等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黄瓜幼苗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设施黄瓜连作土壤改良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单施化肥(CK)、化肥减量+生物有机肥(SB)、化肥减量+微生物菌肥(SM)、化肥减量+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SBC)、化肥减量+微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SMC)5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连作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绿素SPAD值、光合速率、叶片和根系抗氧化系统及丙二醛(MDA)含量、产量、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SB、SM、SBC、SMC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叶片初始荧光(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合效率[Y(Ⅱ)];显著提高叶绿素SPAD值、光合速率、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黄瓜产量、品质,显著降低叶片和根系MDA含量。其中,SBC处理叶绿素Fv  相似文献   

7.
以甜查理草莓品种为试材,外源施加不同浓度(0.25、0.50、1.00 mmol/L)的亚精胺(Spd),测定5 g/L NaCl胁迫下草莓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和抗氧化酶活性,为提高草莓耐盐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外源施加Spd显著提高NaCl胁迫下草莓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和抗氧化酶活性,其中0.50 mmol/L浓度的处理效果最佳,处理后9 d草莓叶片的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32.02%、38.34%、25.59%、33.75%;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分别增加143.15%、18.05%、151.08%、111.43%;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油菜幼苗叶绿素荧光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将油菜幼苗进行低温胁迫处理,研究低温胁迫处理下油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光响应曲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胁迫处理后油菜幼苗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较对照显著降低;实际光化学效率(F’q/F’m)在低温胁迫5~10 d后较对照显著降低,光化学淬灭(F’q/F’v)在低温处理1、3和10 d后较对照无显著变化,由此表明,低温胁迫使PSⅡ反应中心受损,导致反应中心捕获激发能的效率降低;此时虽然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中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份额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光能转化效率在低温胁迫5和10 d后较对照显著降低。此外,F’q/F’v光响应曲线较对照变幅较小;但低温胁迫5~10 d后,F’v/F’m与F’q/F’m<...  相似文献   

9.
以8个2年生新疆野苹果优良无性系嫁接苗为材料,采用Li-6400XT光合仪及Porket PEA高速连续激发式荧光仪对8个野苹果的光合、叶绿素荧光日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号、5号无性系在光合、叶绿素荧光等各参数等方面优于其他无性系。8个野苹果无性系Pn日变化为双峰模式,在11:00、15:00时达到高峰;Tr和Gs的日变化也为双峰模式,在9:00和15:00达到高峰。对叶绿素荧光分析可知,Fo、Fm、Fv、ψO、DIO/CSO的日变化呈双峰模式;Tfm、φPO、φEO、PIABS、PICS的日变化为单峰模式,均在11:00达到高峰。Fv、Tfm、ABS/CSm、TRO/CSO、ETO/CSO、RC/CSO与Pn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最高的为RC/CSO,相关系数达到0.946,说明光化学反应中电子传递对光合影响较大。Tfm、ABS/CSO、ABS/CSm、ABS/CSm、RC/CSO、ETO/CSO、TRO/CSO与Tr达到显著正相关,说明Tr的变化与比活性参数联系比较紧密。φPo、φDo、ABS/CSO、ETO/CSO与Gs达到显著相关水平,与Tfm、ABS/CSm、TRO/CSO、RC/CSO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说明Gs的变化与单位面积吸收、捕获的光能及反应中心的密度联系比较紧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设施草莓抗盐的最适外源亚精胺(spermidine, Spd)施用方式。【方法】采用100 mM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叶面喷施和根部添加、预先处理和胁迫后处理的0.1 mM外源Spd处理方式,测定草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相对电导率(EC)、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等指标。【结果】盐胁迫降低了草莓叶片Fv/Fm、Pn、Gs和Tr,升高了叶片的EC及根叶的MDA水平;其中在盐胁迫的第5天,预先叶面喷施处理叶片的Pn、Gs、Tr和Fv/Fm值最高,分别为单独盐胁迫处理的133%、211%、19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大茎野生种57NG208血缘群体F1种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特性,为含大茎野生种血缘甘蔗高光效品种或亲本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大茎野生种57NG208血缘F1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持便携式SPAD-502叶绿素仪、PAM-2500便携式荧光仪,对其叶片的叶绿素SPAD值、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光化学淬灭系数qP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20份种质材料甘蔗叶片的8个光合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呈极显著正相关,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快速生长期茎秆不同节间叶绿素荧光特征,以毛竹笋竹茎秆为材料,用YZQ-500型非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和JIP-test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茎秆不同节间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节间的升高,毛竹笋竹茎秆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 < 0.05);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o/CSo),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CSo),PSⅡ反应中心吸收光能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光合性能指数(PIABS)和反应中心数量(RC/CSo)显著下降(P < 0.05);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Do),单位面积热耗散(DIo/CSo)和单位反应中心耗散掉的能量(DIo/RC)显著上升(P < 0.05),表明茎秆上下部节间的生长发育存在明显差异,中下部节间PSⅡ反应中心活性较强,光能转换效率较高,能量耗散较少,生长较快;上部节间光合功能相对较弱,生长比较缓慢。研究成果对明确毛竹快速生长机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甜菜品系产量形成特性。以4个甜菜品系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甜菜品系间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块根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产量和产糖量以T02最高、T03次之、X18最低,T02产量和产糖量分别较X18高24.8%和64.7%。叶片光合能力表现为T02和T03大于X18。块根膨大期T02和T03倒四叶净光合速率分别比X18高74.0%和100.0%;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较X18高28.9%和23.6%。T01与T03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别比X18高64.8%和65.8%;T01与T03块根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质积累量的72.2%和75.4%,分别比X18高22.2%和27.6%。荧光参数在不同品系间存在较大差异,X18呈现明显的正L带和正K带,性能指数(PIabs)、最大量子效率(Fv/Fm)、单位面积活性反应中心(RC/CS)和电子传递效率(φEO)在中午显著降低。T02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及向块根中分配率、性能指数及电子传递效率,是较X18高产和高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不同生物炭用量(0、0.5%、1%、2%、5%、10%)处理下紫花苜蓿叶片的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并采用JIP-test方法分析和处理数据,旨在探明不同用量生物炭对苜蓿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处理能显著影响苜蓿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0.5%生物炭处理降低了苜蓿叶片J点的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j)、OJIP曲线的初始斜率(Mo)和单位反应中心吸收、捕获、耗散、用于电子传递、传递到电子链末端的能量(ABS/RC、TRo/RC、DIo/RC、ETo/RC和REo/RC),提高了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Q-A下游的其它电子受体的概率(Ψo)、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参数(PIabs)。1%~10%生物炭处理下苜蓿叶片各项指标较对照变化较小。因此施加0.5%生物炭能降低苜蓿叶片有活性的反应中心的关闭程度,改善苜蓿叶片PSⅡ受体侧电子传递链性能,提高最大光化学效率,增强苜蓿叶片的光合性能;但随着用量的增加,生物炭对苜蓿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种荚是大豆Glycine max防御霉菌侵染的第1道防线,部分大豆品种种荚具有极佳的田间霉变抗性,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找与豆荚霉变抗性相关的快速鉴定指标。  方法  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以高抗大豆‘QWT15-2’、中抗大豆‘E1’和易感大豆‘E314’为研究对象,对离体种荚接种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监测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情况。  结果  大豆种荚接种霉菌24 h后,通过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可清晰观察到豆荚表皮病斑,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生显著变化。霉菌侵染后0~5 d,大豆种荚初始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大幅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上升、QNP下降,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及电子传递速率(RET)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  高抗大豆‘QWT15-2’维持了较健康的组织形态,各荧光参数表现稳定;中抗大豆‘E1’和感病大豆‘E314’受霉菌侵染影响,其表皮组织破坏严重、荧光参数变化幅度大;其中Fv/Fm、Fm、Fv、qN和QNP荧光参数对霉菌侵染响应敏感,可作为评价大豆种荚田间霉变抗性的鉴定指标。图4参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栓皮栎、锐齿槲栎一年生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对夏季高温胁迫的响应,以及其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间的关系,为高温条件下的栎类幼苗培育和耐热性树种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2种栎树幼苗为材料,设置3个温度梯度:27 ℃(对照,CK)、35 ℃(HT1)、42 ℃(HT2),在人工气候模拟室进行连续8 d(每天固定6 h)的高温胁迫处理。观测分析高温胁迫对2种栎类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y、NPQ、YⅡ、qP)、气体交换参数(Pn、Gs、Ci、Tr)及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结果  (1)2个高温处理均未影响2种栎树幼苗叶片的光系统Ⅱ活性(Fv/Fm)和天线色素的光能耗散(NPQ)。随高温胁迫程度提高,2种栎树幼苗通过抑制PSⅡ反应中心电子流动(qP)、降低实际量子产率(Fy、YⅡ)、削弱电子传递速率(rETR)等手段来适应高温逆境环境。(2)高温胁迫能显著影响2种栎树Pn、Gs和Ci。35 ℃时,2树种Pn、Gs和Ci均显著降低;42 ℃时,2树种Gs均不升高,而Ci均呈上升趋势。解除高温胁迫后,除栓皮栎HT2组外,各项气体交换参数基本恢复初始数值。此外,高温胁迫对栓皮栎Gs和Ci影响更为显著。(3)在HT1高温处理下,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受抑制的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在HT2高温处理下,对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能力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  结论  (1)2种落叶栎幼苗光合作用的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程度相关。(2)2种落叶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光合能力均降低,但锐齿槲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保持相对较高的光合作用潜力,对高温胁迫的耐性比栓皮栎幼苗强。   相似文献   

17.
研究缺铁小麦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征,用于检测小麦的缺铁症,对小麦不同程度的缺铁处理,然后测定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缺铁小麦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明显低于对照;严重缺铁(0%Fe)处理后,小麦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RC/CSm、Aera/Fv、ETo/ABS、ETo/Tro、Fv/Fo、Fm/Fo都显著下降,而DIo/CSo显著上升。这说明严重缺铁造成小麦单位面积反应中心的数目减少,质体醌库减小,电子传递速率下降,光化学效率降低,而反应中心热耗散比例增加。轻度缺铁(10%Fe)则只有RC/CSm稍有下降,其他参数变化不明显,说明单位面积的反应中心数目对铁元素缺乏最敏感。  相似文献   

18.
以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0.3 mmol/L水杨酸(SA)溶液预处理灌浆期小麦叶片,以水预处理为对照,进行3种不同的光温处理:适宜温度中等光强(25℃,600 μmol m-2 s-1)2h、高温强光(38℃,1600μmol m-2 s-1)2h、高温强光2h后置于适宜温度中等光强下恢复3h.测定不同光温条件下,小麦叶绿体的Deg1蛋白酶、D1蛋白和PSⅡ功能的变化及SA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高温强光胁迫导致Deg1蛋白酶和D1蛋白降解,PSⅡ功能发生可逆损伤.与对照相比,水杨酸预处理不仅能够抑制高温强光下小麦叶绿体Deg1蛋白酶和D1蛋白的降解,维持较高的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 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和净光合速率(Pn),而且加快回到非逆境下PS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高温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品种小麦(弱春性品种淮麦30、半春性品种郑麦9023和半冬性品种烟农19),研究花后7d和花后15d高温对旗叶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7~9d (T1)高温24 ℃/34℃(夜/昼)处理后,烟农19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0、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和光系统Ⅱ(PSⅡ)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高于淮麦30和郑麦9023;郑麦9023的Pn、Ci和Fo显著高于淮麦30,胞间CO2浓度(Ci)显著高于烟农19;淮麦30的Ci、qp和qn显著高于郑麦9023.花后15d高温26 ℃/36℃(夜/昼)处理后,烟农19的Pn、Gs、Ci、Fv/Fm、qP、qn和ETR显著高于淮麦30和郑麦9023;郑麦9023的Pn、Gs、G、Fv/Fm、qP和ETR显著高于淮麦30;淮麦30的R显著高于郑麦9023和烟农19.花后7d和花后15d高温胁迫下,半冬性品种烟农19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和较强的自我保护机制,春性品种郑麦9023最低.  相似文献   

20.
水杨酸对小麦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水杨酸(SA)对小麦幼苗抗寒性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试材,用0.1 mmol/LSA作叶面喷施处理,清水作对照,当小麦幼苗第1片叶展开时,将各组各1/2幼苗分别置于常温(20℃)和低温(4℃)下培养,5 d后对小麦幼苗进行耐寒生理指标测定。[结果]0.1 mmol/LSA显著提高了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细胞内SOD酶的活性。与低温对照处理的小麦幼苗相比,低温胁迫下0.1 mmol/L SA处理的小麦幼苗的SOD酶活力提高了10.95%,脯氨酸含量增加了42.80%;MDA含量减少了5.00%,膜透性降低了6.00%。[结论]SA显著提高小麦幼苗细胞内SOD酶的活性,增加脯氨酸含量,降低MDA含量,减少了低温对细胞的伤害,增强了小麦幼苗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