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赖氨酸(lysine, Lys)添加水平对高精料日粮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组,分别添加0、0.05%、0.10%、0.20%和0.40%的Lys,每个组5个重复,其中0添加作为对照组,体外发酵48 h后收集发酵液用以检测瘤胃发酵参数,并采用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对添加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发现:(1)添加Lys对12、24、36、48 h产气量以及有机物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0.05%、0.10%、0.20%添加组的甲烷产量显著高于0.40%添加组(P<0.05);(2)添加Lys显著提高了发酵液的pH(P<0.05),0.05%、0.10%、0.20%添加组的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0.40%添加组(P<0.05),0.10%、0.20%添加组的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0、0.40%添加组(P<0.05);(3)MFAEI分析发现,添加0.20%的Lys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改善效果最好。本试验结果表明,高精料日粮中添加0.20%的Lys可以改善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2.
高精料日粮条件下酵母培养物对瘤胃细菌体外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活性和不同浓度的酵母培养物在高精料日粮的发酵体系中对混合瘤胃细菌发酵的影响.采用二因子设计,进行体外厌氧发酵,发酵结束采集样品,测定乳酸、挥发性脂肪酸及酶活浓度.结果表明,发酵24 h后各处理pH均随着酵母培养物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活性组各处理乳酸浓度均显著低于灭活组(P<0.05),灭活组与活性组中各处理之间淀粉酶酶活均差异显著(P<0.05),且各处理均随着酵母培养物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活性组中各处理乙丙比均显著低于灭活组,而TVFA浓度均显著高于灭活组(P<0.05),发酵系统中NH3-N浓度均随着酵母培养物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果提示,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添加酵母培养物可改善瘤胃环境,改变瘤胃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体外产气法比较2种不同来源活性干酵母品种对体外产气量、产气参数、甲烷产量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分别设置基础日粮对照组(CON)、福邦活性干酵母组(T1)及拉曼活性干酵母组(T2)。CON组添加220 mg基础日粮作为发酵底物;T1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约2.4×10^(6)CFU的活性福邦酵母;T2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4×10^(6)CFU的活性拉曼酵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1及T2组的乳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表明,2种活性干酵母对高精料体外瘤胃发酵均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均可显著降低瘤胃乳酸含量,且对高精料体外瘤胃发酵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旨在探究饲喂高精料日粮对山羊瘤胃和盲肠发酵、生物胺生成与吸收的影响研究。试验选用6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雄性波杂山羊,随机分成低精料组与高精料组,实验期24 d。结果显示,与低精料组相比,饲喂高精料日粮的山羊瘤胃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总支链脂肪酸、酪胺、腐胺、组胺、甲胺和色胺浓度显著性增加(P<0.05),而瘤胃pH和乙丙比显著降低(P<0.05);饲喂高精料日粮的山羊盲肠内容物中的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上述5种生物胺浓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瘤胃和盲肠静脉血中的上述5种生物胺的浓度显著提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瘤胃液中酪胺、腐胺、甲胺和色胺浓度与瘤胃静脉血所对应的生物胺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盲肠内容物中酪胺、腐胺、甲胺和色胺与盲肠静脉血中对应的生物胺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说明,饲喂高精料日粮促进了山羊瘤胃和盲肠发酵,提高了瘤胃与盲肠内容物中生物胺浓度,暗示高精料日粮可能提高消化道上皮的通透性,促进消化道上皮对生物胺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6.
本试验利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评价苎麻和苜蓿组合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为畜牧业生产中合理使用苎麻提供数据参考。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苎麻和苜蓿按照不同干物质比例(10∶9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和90∶10)组成9种发酵底物,选取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湘东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模拟瘤胃发酵48 h。结果表明:每克底物的产气量和甲烷产量、降解每克底物的产气量和甲烷产量、产气速率、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和干物质降解率随苎麻比例的增加均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当苎麻比例≥30%时,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降低(P<0.05);当苎麻比例≥40%时,体外发酵产气量、产气速率和甲烷产量显著降低(P<0.05)。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丙酸和丁酸比例随苎麻比例的增加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而乙酸比例和乙丙比随苎麻比例的增加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苎麻比例≥50%时,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当苎麻比例≤20%时,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和底物降解影响较小,并且对甲烷生成具有抑制...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3×4两因素设计,在饲粮中分别设置低、中、高三个蛋白质水平和0、3%、6%和9%的过瘤胃脂肪含量,共形成12组饲粮。蛋白质水平/过瘤胃脂肪分别为:低/0(1组)、低/3%(2组)、低/6%(3组)、低/9%(4组)、中/0(5组)、中/3%(6组)、中/6%(7组)、中/9%(8组)、高/0(9组)、高/3%(10组)、高/6%(11组)、高/9%(12组)。通过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人工瘤胃,对12组饲粮进行消化降解,测定过瘤胃脂肪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不同蛋白质和过瘤胃脂肪水平对瘤胃pH无影响;第12组的瘤胃氨态氮浓度极显著高于1、2、3、4和9组(P<0.01),显著高于5、6、7和10组(P<0.05),8和11组显著高于1、2、3、4和9组(P<0.05);11组的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1、6、7、8和9组(P<0.01),显著高于2和5组(P<0.05),3、4、10和12组显著高于1、6、7、8和9组(P<0.05);12组的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6组(P<0.01),显著高于5和7组(P<0.05);2、3、10、11和12组总酸浓度极显著高于6和7组(P<0.01),显著高于5和9组(P<0.05),1、4、8组总酸浓度显著高于6和7组(P<0.05);11组乙酸/丙酸值极显著高于1、2、8和12组(P<0.01),显著高于4、6、7和9组(P<0.05),3、5和10组乙酸/丙酸值显著高于1、2、8和12组(P<0.05)。由上述结果得出,过瘤胃脂肪最佳添加量为中蛋白质水平下的6%。  相似文献   

8.
葡萄籽精油对体外瘤胃发酵和甲烷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发酵底物精粗比7∶3条件下,添加100,150和250μL/L葡萄籽精油对瘤胃发酵和甲烷产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测定挥发性脂肪酸、pH、氨态氮浓度和原虫数。结果发现,添加葡萄籽精油100μL/L和150μL/L与对照组相比提高累计产气量、发酵液pH值(P<0.05)、乙酸摩尔比例,降低甲烷浓度(P<0.01)、丙酸、丁酸、戊酸和支链挥发性脂肪酸摩尔比例。葡萄籽精油添加量为150μL/L降低氨态氮浓度及瘤胃原虫数,添加100μL/L葡萄籽精油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试验表明,适宜添加量的葡萄籽精油可以改变瘤胃发酵模式,增加丙酸乙酸比例,抑制甲烷生成。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异丙酯(HMBi)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分为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其中,2个试验组的培养管中分别加入干物质量1%和2%的HMBi.分别在培养至3、6、9、12、24 h时测定产气量,培养12、24 h后测定发酵液pH以及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浓度.结果表明:12 h时2个试验组的乙酸、丁酸、异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2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4 h时各挥发性脂肪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试验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各组的pH在12、24 h时均处于正常范围,12 h时pH试验1组高于对照组(P>0.05)和试验2组(P<0.05);而24 h时pH试验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4 h时2个试验组的乳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但2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6、12 h时2个试验组的产气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但2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在发酵底物中添加HMBi可改善瘤胃体外发酵.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分析凤仙花整株制备的固体粉剂和乙醇浸提液对瘤胃体外代谢参数和降甲烷效果的影响。采集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牛瘤胃液,以稻草粉、玉米粉和黄豆粉为人工饲料,通过体外瘤胃模拟培养法,研究了固体粉剂和乙醇浸提液不同添加量(0.5%,1.0%和2.5%)对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以及瘤胃发酵代谢参数挥发性脂肪酸(VFA)和微生物蛋白(MCP)等影响。结果表明,凤仙花固体粉剂处理在瘤胃发酵中总产气量最高,其次为乙醇浸提液,莫能菌素处理最低(P<0.05)。凤仙花和莫能菌素处理均能降低甲烷生成,其中固体粉剂处理效果最明显,仅有微量甲烷。莫能菌素处理中二氧化碳含量最低,凤仙花所有处理显著提高二氧化碳含量。莫能菌素和凤仙花降低氨态氮(NH3-N)含量,随着凤仙花添加量增加,NH3-N降低更明显。莫能菌素处理中MCP含量最低,凤仙花所有处理都高于莫能菌素和对照,固体粉剂处理的MCP提高效果最明显。莫能菌素处理降低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提高丙酸含量。凤仙花处理不同程度提高瘤胃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总挥发性脂肪酸平均比对照高12.9%和20.2%。莫能菌素和凤仙花处理都降低乙酸/丙酸。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凤仙花明显降低甲烷生成,促进NH3-N向MCP转化,改变了瘤胃代谢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优化配制羊草、秸秆日粮的利用率和促进秸秆类粗饲料的推广应用,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对精补颗粒料、羊草、玉米秸秆等体外发酵的产气规律及影响瘤胃发酵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点(2,4,8,12,18,24,36,48小时)的产气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48 h内,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增加,产气量的平均值逐渐增加;48 h以后平均产气量的增加逐渐平缓(P>0.05),并与体内消化试验结果相似。说明应针对低质粗饲料营养特性适当补饲易发酵、高蛋白牧草,以提高粗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利用体外培养法研究常用粗料来源(稻草、玉米秸、羊草、苜蓿)对瘤胃发酵和微生物蛋白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组24 h产气量和有机物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处理对瘤胃pH影响不显著(P>0.05);玉米秸秆组瘤胃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羊草苜蓿组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显著高于稻草组(P<0.05),玉米秸组总挥发性脂肪酸中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苜蓿组48 h微生物蛋白产量显著高于稻草组和玉米秸组(P<0.05),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苜蓿可促进瘤胃发酵和养分的消化,并促进微生物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3.
选择4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羯羊作为试验动物,体外培养的底物为粉碎的滤纸纤维素15.7 g、果胶9.2 g、木聚糖4.3 g、小麦淀粉61.6 g和可溶性淀粉9.2 g,精粗比为80∶20,研究添加不同剂量的硫胺素对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精料日粮条件下添加硫胺素可以降低乙酸和TVFA的摩尔浓度,提高丙酸和丁酸的摩尔浓度,乙酸/丙酸呈降低趋势,降低乳酸的浓度,且以160和240 mg/kg的添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高精料日粮对奶山羊瘤胃、真胃及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前饲喂高精料日粮或粗饲料质量差可使奶山羊真胃异常发酵,产生过多的挥发性脂肪酸,由此诱发真胃弛缓,是真胃变位的主要诱因之一。试验测定高精料日粮对奶山羊瘤胃、真胃、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高精料在奶牛真胃弛缓和真胃变位中的作用机制。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动物选择3只体重(30.09±3.57)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奶山羊,于试验前1个月手术安装真胃T型硅胶插管。1.2试验设计试验在2个分期进行,每期预试期10 d,正试期3 d。第1期为正常精料日粮饲养试验,精料200 g/只·d,花生秧600 g/只·d;第2期为高精料日粮饲养试验,精料400 g/…  相似文献   

15.
魏欢  杨东林  陈勇  杨光 《草业科学》2023,(6):1629-1638
本试验旨在在绵羊高精料饲粮(精粗比为65:35)中添加鞣花酸以观察其对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鞣花酸的应用提供参考。选取5只健康、平均体重为40 kg左右、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空怀小尾寒羊母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试验分为两期,对照期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每天每只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鞣花酸10 g。每期适应12 d后连续采集瘤胃内容物3 d,用于分析瘤胃发酵参数;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瘤胃细菌、产甲烷古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结果表明,添加鞣花酸对绵羊采食量以及瘤胃液pH、预测甲烷、NH3-N、微生物蛋白和原虫数均无显著影响(P> 0.05)。添加鞣花酸后总挥发性脂肪酸显著下降(P <0.05),对乙酸、异丁酸的摩尔比无显著影响(P> 0.05),丙酸、异戊酸摩尔比显著下降,丁酸、戊酸的摩尔比和乙酸/丙酸显著升高(P <0.05)。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鞣花酸对瘤胃细菌、真菌和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P> 0.05),但细菌中小杆菌属、瘤胃球菌2属、互营球菌属和Solobacterium属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山羊瘤胃液的体外批次培养研究了酵母培养物对混合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发酵底物精粗比为7:3,酵母培养物添加量为0、0.75g/L、1.5g/L、2.25g/L。结果表明,发酵各时间点,各处理组的pH值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发酵24h、36h、48h时,各处理组氨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2.25g/L处理组的TVFA浓度显著升高(P〈0.05)。各时间点,三个处理组的乙酸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而发酵24h、48h时,三个处理组的丙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24h、48h时,1.50g/L处理组的乙丙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整个发酵期内,1.50g/L、2.25g/L处理组的累积产气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干物质消失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酵母培养物能够显著提高瘤胃VFA浓度,降低乙酸/丙酸比例,改变瘤胃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山羊瘤胃液的体外批次培养研究了酵母培养物对混合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发酵底物精粗比为7:3,酵母培养物添加量为0、0.75 g/L1、.5 g/L2、.25 g/L。结果表明,发酵各时间点,各处理组的pH值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发酵24 h、36 h4、8 h时,各处理组氨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2.25 g/L处理组的TVFA浓度显著升高(P<0.05)。各时间点,三个处理组的乙酸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而发酵24 h4、8 h时,三个处理组的丙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24 h、48 h时,1.50 g/L处理组的乙丙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整个发酵期内,1.50 g/L、2.25 g/L处理组的累积产气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干物质消失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酵母培养物能够显著提高瘤胃VFA浓度,降低乙酸/丙酸比例,改变瘤胃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长期或短期饲喂高精料日粮对泌乳期奶山羊瘤胃上皮组织氧化应激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实验选用17只健康的经产泌乳中期关中奶山羊,随机分为3组:饲喂低精料组(对照组,LC,n=5);长期饲喂高精料组(HL, n=7),19周饲喂期;短期饲喂高精料组(HS,n=5),4周饲喂期。实验结束后采集瘤胃组织,用PBS反复清洗,于液氮中速冻后置于-80 ℃冰箱保存。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L和HS组山羊瘤胃上皮组织中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K2和CDK4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HS组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但GPR41和GPR43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HL和HS组山羊瘤胃上皮组织促细胞凋亡基因Casepase9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HS组抗凋亡Bcl-2/Bax mRNA表达比例呈下降趋势(0.050.05);HS组瘤胃上皮组织中胆固醇含量下降达显著水平(P<0.05),且HL组呈下降趋势(0.05+ ATPase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NHE2蛋白表达升高但未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与HL组相比,HS组山羊瘤胃上皮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且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以上结果说明,短期饲喂高精料日粮可加快泌乳期奶山羊瘤胃上皮组织的更新,提高组织总抗氧化能力;而长期饲喂高精料日粮未引起细胞增殖相关蛋白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显著变化;饲喂高精料日粮可以加快瘤胃上皮组织对VFA的转运。此外,饲喂高精料日粮引起瘤胃上皮组织内胆固醇含量降低,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显著上调,提示其对瘤胃上皮组织更新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饲料工业》2019,(24):18-2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比例日粮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6只体重为(54.58±2.8)kg、体况相近且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哈萨克绵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有重复的3×3拉丁方试验设计,分别饲喂SC/NSC为2.32、1.60和1.14的3种日粮,试验共3期,每期17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3 d,正试期内于饲喂前记为0 h,饲喂后0.5、1、2、4、8、12 h共计7个时间点采集瘤胃液样品。结果表明,饲喂不同SC/NSC日粮条件下:①瘤胃液pH值试验Ⅲ组除饲喂前0 h以外,其它时间点均极显著低于试验Ⅰ、Ⅱ组(P<0.01),试验Ⅱ组与试验Ⅰ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②3个试验组绵羊瘤胃液氨态氮浓度随采食后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采食后2 h瘤胃液氨态氮浓度达到最高;试验Ⅲ组的瘤胃液氨态氮(NH_3-N)浓度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P<0.01),在饲喂后0.5、1、2、4、8 h,试验Ⅱ组的瘤胃液氨态氮(NH_3-N)浓度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③在饲喂后4 h,乙酸浓度试验Ⅰ组与试验Ⅲ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饲喂后8、12 h,试验Ⅰ组与试验Ⅲ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饲喂后0.5、1、2 h,丙酸浓度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在饲喂后2 h,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瘤胃液中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的平均浓度随日粮SC/NSC比例的降低呈升高的趋势。由此可见,随着日粮SC/NSC比例的降低,绵羊瘤胃液pH值、乙酸浓度呈降低的趋势,NH_3-N、丙酸浓度呈升高趋势,瘤胃发酵类型由乙酸型发酵为主向丙酸型发酵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20.
选择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以可溶性淀粉、小麦淀粉、粉碎的滤纸纤维、木聚糖和果胶作为底物,精粗比为70∶30,维生素B1在瘤胃培养液底物中的浓度设为0(mg/kg)、30(mg/kg)、60(mg/kg)、90(mg/kg)4个水平,利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法,通过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pH值、氨氮、乙酸、丙酸、丁酸以及TVFA、乳酸等指标的测定,探讨维生素B1对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精料日粮条件下,随着维生素B1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的pH平均值呈降低趋势,NH3-N的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影响瘤胃发酵类型,但有降低乙酸浓度平均值、提高丙酸浓度平均值和TVFA浓度平均值、降低乙酸/丙酸比值的趋势。培养液中添加维生素B1可以降低乳酸的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