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利用184个样地的627组数据对16种生长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拟合,结合Ⅰ-69杨的生物学特性和拟合效果,确定利用单分子曲线作为Ⅰ-69杨的立地指数的导向曲线并编制了立地指数表.根据实际情况将立地指数划分为3个地位级.  相似文献   

2.
利用184个样地的627组数据对16种生长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拟合,结合I-69杨的生物学牧场生和拟合效果,确定利用单分子曲线作为I-69杨的立地指数的导向曲线并编制了立地指数表,根据实际情况将立地指数划分为3个地位级。  相似文献   

3.
利用100份I-69杨的解析木材料对6个常用的材积方程进行了拟合,确定I-69杨的单木材积方程V带皮=4.374923×10-5D1.697228H1.200482,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无系统偏差,平均误差为+0.92%,平均相对误差为+1.36%,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5.81%,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I-69杨生长过程分析和生长阶段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 2 90块 I- 6 9杨标准地调查资料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树冠特性与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分别不同立地指数、不同造林密度拟合了胸径、树高、材积的 Richards生长曲线 ,并用有序样本聚类法以树高和胸径连年生长量为分析指标对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 ,分析了不同状态下各生长期的特性。认为 I- 6 9杨是一个速生性十分明显的无性系 ,造林密度太大时会掩盖立地对生长和产量的效应。培育胶合板用材 ,应选择高立地 (2 0、2 2 m)地段和采用小密度 (156、2 0 4株·hm-2 )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红外线CO_2分析法研究了I-69杨和毛白杨光合速率与光强、CO_2浓度、叶龄等的关系;用改良干重法研究了I-69杨光合速率的日进程和年进程;研究了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单片叶面积变化的年进程。结果表明,I-69杨的光饱和点与毛白杨相近,光补偿点高于毛白杨,CO_2补偿点比毛白杨低。I-69杨的净光合速率高,功能叶数量多,功能期长,这些是I-69杨比毛白杨速生的基础。I-69杨在高温、湿润的季节(7、8月)光合日进程仍表现为双峰曲线,说明它对水分亏缺很敏感。I-69杨的光合年进程也表现为双峰曲线,峰期分别出现在6、7月和10月。8月光合速率降低是和单片叶面积增大、叶绿素含量降低和比叶重下降有关的。此外,在速生时期矿质和氮素营养缺乏可能是光合速率降低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Ⅰ—63、Ⅰ—69和Ⅰ—72的主要引种区,设立112块标准地,利用获得的原始数据,采用单分子生长模型拟合树高生长曲线,以基准年龄为6年,间距为2米,编制了3个无性系的立地指数表。  相似文献   

7.
以信阳市淮滨县苗圃对比试验林和金光公司丰产林基地的不同杨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1年生、5年生和10年生林分树高、胸径和抗病虫害能力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I-69、I-72杨苗期和早期(1~5年生)表现平稳,中后期长势和生长量表现越来越好,I-72杨比I-69杨表现更佳;5~10年生时I-72杨的生长量是I-69杨的110%左右,但二者抗逆性较差,易染病虫害。I-69、I-72杨适应信阳地区土壤、气候条件,可在河、湖、渠、港等堤岸边作为防护林大面积栽植;中林46杨、2000系列杨、107杨在信阳地区仅前1~5年生时表现较好,适合3~5 a短期轮伐利用。  相似文献   

8.
对泗洪县五里江农场和青阳镇江圩村L35杨与I-69杨对比试验造林地进行生长量测定结果表明,五里江农场7年生的L35杨胸径生长量比I-69杨平均提高33.14%;江圩村9年生的L35杨胸径生长量比I-69杨平均提高32.42%.表明引进的L35杨胸径生长量明显地高于I-69杨.  相似文献   

9.
以胶合板材为培育目标,研究了I-69杨胶合板用材林平均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和优势高的关系。分别不同林龄(6~11a)建立了平均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及优势高的模型V=a0Na1 H0a2,通过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研究了密度效应及优势高效应,计算出了不同林龄林分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并且根据立地及密度效应模型研究了造林密度、林龄、立地指数对林分蓄积的影响。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营造I-69杨胶合板用材林密度应适当减小,选择造林地时以立地指数大于等于20m林地为佳。  相似文献   

10.
采用 2 90块标准地调查资料 ,分析了 I- 6 9杨胶合板用材林的产量和生物量结构随立地指数和造林密度的变化规律。胶合板材产量随立地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且占总产量的百分比在立地指数为 14、16、18m时 ,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当立地指数为 2 0 m和 2 2 m时 ,保持稳定在 50 %左右。磨木浆材和化学浆材产量随立地指数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立地指数为 14、16、18m时磨木浆材产量占总蓄积量的百分比和化学浆材产量占总蓄积的百分比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在立地指数为 2 0、2 2 m时则受造林密度的影响不大 ,分别保持在 30 %和 2 0 %左右。林分和单株的树干、树枝、树皮生物量组成比例均随立地指数、造林密度的变化无明显的差异。营造 I- 6 9杨胶合板用材林时选择立地指数 2 0、2 2 m的地段以及用造林密度 156 (8m× 8m)、2 0 4 (7m× 7m )株·hm-2 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基准年龄立地质量评价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aking Chinese fir as researched object and Richards function as basic model,the models of single site index and polymorphic site index were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affect of stand standard age on the result of site quality evaluation with the ways of ANOVA, multicompare,curve tourning point and change of dominant tree height between site class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with the site class getting higher,curve tourning point volue getting lower,it was impossible to define the standard age before stand growth reached steady. If stand standard age is too small, it would lead to a higher site calss in polymorphic site index evaluation; The difference was notable among stand dominant height from difference standard age,if standard age is too small, it would lead to a lower site class in single site index evalution. Taking the age steady-grown stand as standard age would not make notable affect on the result of site quality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2.
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研究评述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的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对常用的新面积生长模型Richards型和Schumacher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断面积生长模型研究中应注意的4个问题;(1)选择的自变量应为3个,即立地质量指标、年龄和林分密度指标;(2)间伐林分模型应与未间伐林分模型同时考虑,进而详细介绍了用于间伐林分断面积预估的被压指数法;(3)间伐指标的构造需要伐前和后伐后的林分因子;(4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源马尾松造林效果及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不同地位指数级,对比分析了广西容县种源和贵州龙里种源马尾松人工林的林分结构和生长效果的差异。以现实林分蓄积量为基础,结合材种出材量(率)预测模型和研究区的技术经济指标,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了经济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在贵州引种广西容县种源是可行的,在相同立地条件,容县种源林分生产力高于贵州龙里种源,树高、胸径、蓄积量分别高15.0—21.7%、5.4—19.1%和28—40%。经济效益、净现值高38.96—61.28%和69.78—91.76%。两种源单株材积随林龄加大,差异增大,但增长百分比随之减少。经济效益、净现值、益本比均随地位指数的增大而加大。  相似文献   

14.
林分生长与产量模型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阐述了影响林分生长和产量的 5个因子 ,即立地指数、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生境类型和林分结构。介绍了林分水平、径级水平和单株木水平的林分生长和产量预测模型系统的一些代表性模型系统。还介绍了一些典型的生长和死亡模型。林木和林分是两级不同水平的生态系统。作者提出了建立以生态系统特性 (如系统的整体性、同时性、组成成分间交叉相关性等 )为基础的系统化模型。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系统 ,用 3阶段最小二乘法拟合回归参数 ,可望提高林分生长和产量预测模型的真实性和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于泰格林纸集团公司在岳阳地区营造的不同立地指数的湿地松纸浆林设置样地,对不同立地指数林分的生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立地指数为15、13、11的14年生湿地松纸浆林平均树高分别为10.0、7.9、6.0 m,平均胸径分别为14.5、12.6、10.9 cm,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45.4、92.0、55.7 m~3/hm~2。不同立地指数湿地松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差别极大,立地指数为11的林分蓄积量仅为立地指数为15林分的38.3%,立地指数为13的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也仅为立地指数为15林分的63.3%。因此,在岳阳地区营造湿地松速生丰产纸浆林,应尽可能选择立地指数为15的林地。  相似文献   

16.
应用孟家岗林场2011—2012年17块固定样地中85株解析木资料,根据经验方程选择单木树高曲线的基本模型,应用选定的模型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落叶松人工林进行树高曲线拟合,再用参数化的方法确定参数与各个林分调查因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单木树高曲线模型。结果表明:Richards理论模型可作为落叶松人工林单木树高曲线基本模型,其参数与林分的地位级指数(SCI)呈线性关系,而与年龄和密度的关系不明显;最终建立的树高曲线方程为H=(12.380 25+0.740 79 SCI)(1-e~(-0.05D))0.665 29+1.3,其优点是,当0≤H≤1.3时,D的取值可以为零,符合林木生长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天然林林分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林分密度指数(SDI)作为天然林的林分密度测度,来反映天然林区天然林分中林木之间的竞争水平,利用地位级指数(SCI)代替地位指数来反映天然林区林分立地质量。结合这2个因子以Schumacher生长曲线为基本模型形式建立了天然林全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模型包括断面积生长预估模型、林分蓄积量预估模型、郁闭度预估模型和蓄积枯损率模型。从模型的拟合和检验结果来看,模型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MODELS FOR CROWN STRUCTURE OF LARCH PLANT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Toreflecttree'sgrowthactivityandcompetitioneffectsoftree'sdevelopment,someofcrownvariablescanbeusedtode-velopcompetitionindexes(Mitchelll975,BigingandWensell99O,BigingandDobbertin,l992).Thecrownsizedirectlyinfluencestree'sassimilationanditisoneofthebasicvariableforpredictingincrementoftree.TherefOre,inmanygrowthandyieldmod-els,treecrowndimensionsareoftenusedasanimportantcomponent.Crownvariablesintroducedingrowthmodelsasameanstoimprovethepredictiveabilityandaccuracyoftreeors…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杉木人工林和落叶松天然林标准地数据为材料,应用D=aN~bP~cS~dH~e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从理论上证明,当同一树种的树高一定时,疏密度和株数相同,各地位指数(级)林分平均直径一致。为森林的抚育间伐,林分直径生长的预测、预报,确定林分工艺成熟龄及森林调查设计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0.
天然林区小班森林资源数据的更新模型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为例,根据1997年森林经理调查的848块固定样地数据,与全林整体模型方法相结合,建立了适合于天然林区林业局(场)无人为干预小班森林资源数据更新的林分级生长模型组。该组模型包括林分密度指数,平均高,断面积,形高,郁闭度等林分测算因子的生长或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