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大豆蚜虫1 .1 发生大豆蚜虫 (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目蚜科 ,是黑龙江省大豆产区主要害虫 ,近两年发生期有所提前 ,且危害也有所加重。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植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 ,严重时布满茎叶 ,也可侵害嫩荚。植株受害严重时 ,叶卷缩 ,根  相似文献   

2.
史明 《现代农业》2011,(6):43-43
大豆蚜虫属同翅目蚜科,是富锦市大豆产区主要害虫,近两年发生期有所提前,且危害也有所加重。大豆蚜虫具有趋嫩性,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植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植株受害严重时,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千粒重降低。苗期发生若不及时防治,轻者减少20%~30%,重者减产达50%以上。大豆蚜虫还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  相似文献   

3.
<正>大豆蚜虫是大豆的重要害虫,多在大豆植株的生长点顶部幼嫩叶背和嫩茎上刺吸植物液汁,亦可为害嫩荚。发生严重时造成茎叶卷曲、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数明显减少,大量的落花、落荚及籽粒不成熟,豆粒干粒重降低,苗  相似文献   

4.
蚜虫的消长与春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田间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色皿在江苏扬州、南京、句容等地春大豆田间诱集调查有翅蚜迁飞消长情况,定点定株调查春大豆无翅蚜数量变化动态。研究表明:迁飞的有翅蚜是春大豆花叶病毒病田间传播流行的主要介体,大豆植株上无翅蚜量的多少与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关系;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主要蚜虫种类有桃蚜(Myzus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oora)、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等,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迁飞种的种类、数量及出现时期有差异;在蚜虫迁飞高峰期间,大豆田间植株生育期越早,病毒病发生越重;用常规杀虫药剂防治这类非持久性蚜虫传播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豆蚜虫及其天敌田间消长规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田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大豆蚜虫为害高峰期为大事产分枝开花期,百株蚜量高达18815头,造成大豆植株卷叶矮化率20%。大豆蚜虫的天敌共15种,菜高峰期数量为431头/百株;大豆蚜虫优势天敌主要有龟纹瓢虫,长扁食蚜蝇草间小黑蛛,菜蚜茧蜂,黑襟毛瓢5种。大豆蚜虫天敌消长一与大豆蚜虫消长曲线相似,但滞后5-7d。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发现为害大豆的害虫100多种,发生普遍、对生产影响很大.现将大豆生产上常见的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大豆蚜虫 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聚集在嫩叶、嫩枝上吸取汁液为害,作物受害严重时叶片卷缩,生长停滞,植株矮小,结荚稀少,百粒重降低,是大豆生长期的重要害虫;如不及时防治,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减产20%~30%,甚至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7.
危害症状:大豆蚜虫是大豆田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以成蚜和若蚜集中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用针状刺吸式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受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卷缩、发黄,植株发育不良,分枝及结荚减少,百粒重降低,大发生年份若不及时防治减产严重,并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  相似文献   

8.
大豆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造成植株矮小,结果枝和结荚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苗期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大发年如不及时防治,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我国主要大豆产区都有分布,而以东北三省、河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9.
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防治大豆蚜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出安全有效地防控大豆蚜虫的方法,试验共设6个处理,各处理不喷施任何杀虫剂,研究了不同间作比例对大豆蚜虫数量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与早熟马铃薯以8:8比例间作对大豆蚜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且增产14.2%,其产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0.
1、大豆蚜虫 大豆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可危害大豆的嫩茎、叶和幼荚。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而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茎叶卷缩、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减少,从而影响大豆产地。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体长0.9-1.6毫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1.95毫米)。  相似文献   

11.
大豆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造成植株矮小,结果枝和结荚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苗期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大发年如不及时防治,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我国主要大豆产区都有分布,而以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危害较重。大豆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使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而后黄斑逐惭扩大,并变成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茎叶卷缩、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减少,从而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大豆蚜虫速效笥好, 且高效持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40%乐果乳油的防效,对大豆安全,在大豆蚜虫发生实工期喷施,用药量10-15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大豆病虫害主要有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病毒病、大豆紫斑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菌核病。 一、大豆孢囊线虫病 1、症状:大豆孢囊线虫从大豆根部侵入后,地上部叶片发黄,中外缘和业内部分失绿,植株矮小,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干枯。以致全株枯死。受害植株发育缓慢,中后期分支少,结荚少,瘪夹增多。  相似文献   

14.
大豆新品系抗大豆蚜虫筛选与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豆生产田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依靠大豆蚜虫的自然发生、消长与危害,调查大豆叶部蚜虫群体数量,在370份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中筛选鉴定出高抗大豆蚜虫的材料77份,抗大豆蚜虫的材料64份。高感蚜虫和感蚜材料192份,田间不同品系抗感蚜虫差异明显,蚜虫对不同材料选择性较大,建议生产中可选择种植抗蚜材料,以减轻大豆蚜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大豆三种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艳华 《农业与技术》2003,23(2):29-30,34
近年来,黑龙江北部"豆麦产区"由于连年干旱,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所以重迎茬大豆种植比例逐渐增加,致使大豆虫害发生加重,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危害较重的主要有大豆食心虫、蚜虫、红蜘蛛.  相似文献   

16.
大豆蚜是大豆上的重要害虫,大豆蚜虫具有趋嫩的习性,成蚜或若蚜集中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嫩茎、嫩荚上刺吸汁液。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继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大发生年可减产20%~30%,甚至减产50%以上。除此之外,大豆蚜虫还能传播花叶病毒病。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豆食心虫与大豆蚜虫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给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主要分析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等杀虫剂对大豆蚜虫的毒力和防治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4种杀虫剂对大豆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对大豆蚜虫都有较高的毒力,以啶虫脒对大豆蚜虫的毒力最高,LC50为7.026μg/g,其余3种杀虫剂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吡虫啉、烯啶虫胺、吡蚜酮,LC50分别为9.484、15.247和43.734μg/g,对大豆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大豆蚜虫以刺吸式口器贩食汁液,可危害大豆的嫩茎、叶和幼荚。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而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茎叶卷缩、发黄、植株矮小,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年大豆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年来,我国大豆的组织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从叶片、上胚轴、下胚轴、子叶等器官的离体培养中成功地获得了大豆植株,花药、游离花粉培养也得到了花粉植株,子叶原生质体培养也得到了植株.下面概述我国近年大豆组织培养研究工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