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等,对宁明县秋季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形势、物理量场、基本速度图等作出分析,在稳定的环流形势、地面弱冷空气、低空切变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下造成了这次罕见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
2010年7月22~24日三门峡市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22~24日三门峡市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暴雨区一直处于中低空低涡前部、切变线的南侧强风速带中,使得一直存在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在暴雨区西部存在强烈的涡旋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从雷达基本速度产品分析出很多典型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些系统直接导致了大强度降水;速度场上的逆风区(包括速度低值中心)能够很好地判别暴雨和暴雨落区,暴雨就发生在逆风区发生地或影响区周围。  相似文献   

3.
根据Micaps系统提供的天气预报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4种产品的分析,利用天气动力学知识,对2016年7月25日辽宁省喀左县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切变线的形成,为此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触发机制;雷达基本反射率可直观地反映降水强度变化和发展过程;基本径向速度产品正负速度区的变化及零等速线的形状,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6年5月6日彭州市出现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具有降雨量大、持续时间短、落区集中等特点。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着重从天气形势、探空图、雷达资料、物理量诊断等角度针对本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掌握此类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做好其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ECMWF0. 75×0. 75再分析资料、实况监测资料、蒙自探空资料、文山雷达站资料对2018年9月28日凌晨河口县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分析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为冷空气入侵配合副高外围暖湿气流所致;持续的水汽供应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原因;细长的Cape值、"上干下湿"、深厚的暖云层厚度对暴雨的预报有重要指示意义;雷达图上速度辐合区与强降雨区相对应,可以准确预报暴雨落区。  相似文献   

6.
应用常规资料、地面区域自动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进行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期间短时暴雨具有较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其主要影响系统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低空切变线,西南暖湿气流与扩散冷空气互相影响形成有利于降水出现的环流形势,冷空气扩散影响过程中触发对流性天气的发生发展,低空切变线的存在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利用SI指数、K指数、抬升指数LI、对流有效位能CAPE、最大上升速度等物理量相结合来判断大气层结的稳定度与不稳定能量的聚集与释放,对暴雨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新一代天气雷达多普勒径向速度相对于反射率因子资料更好的反映了降水的变化情况,"逆风区"或速度辐合区存在对短时强降水落区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风廓线的资料对冷暖平流的分布及对垂直切变是否存在的分析有较强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模式分析资料、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7月23日莱西市暴雨过程的高空、地面形势及不稳定条件、垂直速度和雷达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主要受高空低槽东移与西太平洋副高北抬影响,副高边缘暖湿气流辐合上升,产生短时强降雨天气,并伴有雷电、大风,降水量级达到暴雨级别。  相似文献   

8.
宋长远  梁曙光  寇思聪  赵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0-1632,1649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营口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1年8月28~29日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了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在基本反射率图上,在混合性降水云系中存在强度为45~55 dBz的强回波中心,对流云团出现"列车效应"时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在多普勒速度图上,低空急流和逆风区是这次暴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杜亚军  欧阳红  杨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96-1190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对2013年6月5~7日岳阳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卫星雷达资料、物理量场等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及地面冷空气是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涡东移过程中,低涡与低槽、中低层切变结合,是此次暴雨过程的有利条件之一;K指数和位势涡度的演变与暴雨的发生发展一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暴雨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达来 《北京农业》2013,(12):142-14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1年7月18日发生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的突发性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高空槽、中低层切变以及高低空急流是形成此次局地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暴雨发生的有利的动力条件;南海丰沛的饱和水汽层向北输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多普勒天气雷达可识别和分析低空切变线以及逆风区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对临夏州2016年8月14—15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以及700 h Pa切变线,与临夏地区典型的暴雨天气形势高空冷槽配合西南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不同,此次天气过程属于暖区降水,中高层没有明显的高空冷槽过境,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汇聚以及近地面层冷空气侵袭二者共同作用触发的暖区对流不稳定造成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2.
鹤岗市夏季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延芬  白玉兰  高珊 《农技服务》2010,27(5):617-618
利用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观测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等,对鹤岗市夏季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水汽条件、不稳定度和动力触发机制,分析了该天气系统的演变情况、物理量场的配合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地面低压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水汽向暴雨区的输送和辐合、对流层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暴雨主要由强对流天气造成。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大尺度环境、物理量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方面,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滨州市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高空冷空气、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造成的,是一次较典型的稳定纬向型暴雨。副高边缘西南低空急流、雷达回波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和中尺度辐合线以及垂直风廓线产品上的低层暖平流等对判断暴雨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8日和10日鲁南地区接连出现的2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低空切变线是接连产生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在地面风场上体现为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对应强降水中心;强盛发展的低空急流预示着强降水的出现,通过判断低空急流和承载层风向风速可大致估计强回波移动的路径和速度,为预测短时暴雨的持续时间和落区提供依据。相对较高降水效率的强回波持续生成合并并缓慢经过某地,产生暴雨天气;雷达风廓线产品有助于了解暴雨天气的环境场,为预测短时暴雨的雨强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19年5月20日漳州市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通过高空探测资料、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冷空气南下和低层切变东移南压共同影响下造成的;前期倒槽伸展,漳州市处锋前暖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不稳定能量积聚,不稳定性增强,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冷空气以及切变辐合抬升对降水有触发和增幅作用,中低层强水汽输送有利于本次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濮阳2005年7月22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的情况,利用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和回波顶、垂直积分液态水、基本速度等雷达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回波持续时间较长,有"人"字形回波特征。径向速度产品图上,逆风区与辐合区出现、发展,预示强风暴的出现。速度场的强弱变化早于回波强度变化,可更早得到风暴的发展情况,追踪多普勒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辐合区的运动路径,可以大致确定强降水的落区,从而提前预报出灾害性天气。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相对稳定,大值区与强回波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得出此次暴雨的一些雷达回波特征,可为今后暴雨识别、预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资料等,对2015年5月10~11日桂林市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高空槽、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锋面共同影响的结果。过程前期为暖区降水,锋面在影响桂林时,锋面前絮状云系回波容易造成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垂直的锋面过境时,在有利地形的作用下,雷达回波很容易看到飑线形成,强对流天气往往发生在飑线中;山脉阻挡雷达回波时会使回波快速加强,从而使强对流天气明显加剧;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锋面后细长狭窄的强度在60 d Bz以上、高度在13 km以上的回波带状中。当风廓线从高层到低层伸展为深厚的干层区域时,天气趋于稳定,强对流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资料等从影响系统、物理量场诊断等方面对2013年6月12日发生在漳州市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次暴雨过程是在500 h Pa高空槽和850h Pa低层切变共同影响下产生的,暴雨区与垂直速度所表现的上升区对应,并伴有高能高湿条件。雷达回波的"列车效应"以及暖平流+辐合,造成漳州部分地区强降水。模式降水预报检验结果表明,48 h T639降水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鲁亚斌  李华宏  闵颖  王志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145-150,16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与卫星、雷达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7年7月20日昆明主城区大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500 hPa两高辐合区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高能高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适宜的垂直风切变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有利条件;在Q矢量散度辐合区内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移动方前沿对流活跃的TBB等值线密集区,雨强变化与TBB等值线梯度变化密切相关;多普勒雷达显示,逆风区是强对流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回波强度在35~45 dBz,最强达49 dBz,回波顶高超过10 km的区域对应着强烈雷暴,逆风区与短时强降水、雷暴天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2011年7月2日吉林地区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冷空气入侵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触发系统;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较好地反映了局地暴雨天气发生发展全过程,可为人们监测天气变化、提前做出预警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