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改革实践背景下,课堂教育创新改革已经成为农林院校教师必须接受的挑战,个性化教学理念在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培养出能够服务地方建设,促进农林业发展的地方“特色”人才。优化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培养课程设置,以健全教学制度与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个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2.
新农科建设已在全国涉农高校启动,新农科建设的目标在于改革农林教育模式,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从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看,农林高校学生面临着获取高质量就业的机会相对较弱、在升学中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在留学深造中难获优势、自主创业难度大等“出口困境”。农林高校应以新农科的理念,培养好学生“新”的特质、“农”的特质、“科”的特质,体现出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改变农林高校学生的传统面貌,使学生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也对农林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具体到涉农高校,就要抓住契机,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同时根据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优化涉农专业。通过对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运用SWOT分析构建矩阵,对农林高校在新农科建设改革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以及将改革中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比对,从对标“安吉共识”、根据教育部学科评估要求提升内涵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而优化专业布局等方面提出优化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的路径,有助于高校抓住优势和机遇,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农科建设理念为地方高校在新时代构下建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该文基于新农科建设理念,结合传统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农科建设对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实施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和深化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使农科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新农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背景下,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是提高计算机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在调研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情况下,分析农林高校在系统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困境,以东北林业大学教学改革实践为例,着重对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农林行业高校和地方省属高校开展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是国家为了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核心是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地方农林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地方农林领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制定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思考。以福建农林大学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为例,针对目前此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及培养质量评价等主要问题提出当前形势下培养模式改善途径,旨在为地方和区域培养优秀农业工程领域专业人才以及促进福建省农业工程学科长足发展提供思路,同时也为全国地方农林高校农业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新农科建设的指导下,涉农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中,注重学科融合,突出行业特色,重点服务地方和产业。本文重点阐述了新农科的时代内涵及其赋予地方高校的任务,对地方高校开展新农科改革提出了实施路径,同时,重点以大连海洋大学的水产类专业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实践为例,从专业集群化建设、专业思政融合教育、产教及科教融合、学科交叉课程体系、高水平教材建设以及实践教育等6个方面,总结地方高校实现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地方高等院校、主要是农林高校中,植物保护本科专业建设面对生源基础差,专业思想不稳,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共性问题。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本科专业通过综合改革,创建了稳专业思想,强实践能力,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农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该模式主要包括:"三轨"同行的专业思想教育机制;"一改三园两路径"的实践教学和能力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九大报告为我国农林高校改革与建设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为农林高校学科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是传统农林高校面临严重瓶颈制约,难以满足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发展"新农科",实现转型跨越,着力解决国家"三农"问题,成为农林高校当前及以后必须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议题。通过对农林高校存在问题、承担使命以及"新农科"内涵等内容的研究,提出加强"新农科"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服务国家"三农"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农科;准确研判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及时更新"新农科"研究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成果转移转化,激发"新农科"建设的内生动力;积极打造农业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服务全球农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地方农科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构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体系,以现代高新技术充实提升传统农科专业内涵,促进农科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5个方面阐述了地方农林高校培养农科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新农科"建设为地方高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该文针对当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适应能力差、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强、教学内容滞后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善师资队伍等改革措施,以期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知农爱农"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农科研究的提出和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出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农业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就地方农业高校而言,转变实践教学观念,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经济社会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研究以新农科为背景,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师资等方面构建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新农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水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业需要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变,传统的农业类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逐渐显露出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需对农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性探索。文章主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多样化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适应“新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粤东地区形成服务地方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科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要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新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等不同维度深入理解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地方农业高校在新农科建设中要树立核心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与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坚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融合、坚持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互相支撑紧密融合、坚持高校专业改革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紧密融合、坚持高校与区域发展紧密融合。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教育改革实践为案例,进一步探讨地方农业高校新农科建设的具体路径:把立德树人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根本、扎根东北服务东北突出新农科建设与行业企业协同,以学生为本重点关注学生阶段成长发展目标、强化专业自评估实现专业动态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注重四个教育模块融合、突出学教融合实现学生学习回归与教师教育人回归融合。  相似文献   

15.
"新农科"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推动高等农林创新教育的重大举措。"新农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大多是按教育部、教育厅、高校或学院的要求,自上而下、供给式的发展。本文基于研究生需求的视角自下而上对"新农科"建设进行分析,再融入研究生培养的每个阶段,使得"新农科"建设发展更加深入、全面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改革功能等多种功能,对进一步助推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农林高校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数学在提升农业人才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数字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淡化通专界限、打破通专壁垒、推动通专融合是大学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本质诉求。通过梳理农林高校数学课程通专融合实践中的普遍性问题,以“夯实基础、支撑专业、实践创新”为核心理念,提出调整数学课程定位、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以及深化数学课程教学与考核改革三个方面的课程结构优化路径,构建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农林高校大学数学教学新范式。  相似文献   

17.
新农科建设理念为地方农业高校在新时代构建创新性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基于新农科建设理念,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培养目标理解偏差、育人共同体资源匮乏及育人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并以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积极探索构建“双创”实践育人共同体模式。贯通“双创”实践育人课堂,打造“双创”实践育人平台,完善“双创”实践育人机制,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多的农科创新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农科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对高等农科学校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等农科教育在全球兴起的信息化时代下,对教师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理念和方式均带来了许多的挑战和机遇.该文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高等农科教育教学的特点,提出信息化时代高等农科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改变教与学的理念,教师要因时提高备课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时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学生要提高学习能力,进而使高等农科教育教学发展能够与时俱进,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响应国家“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战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机制下农工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型农科人才,坚持需求导向、以需定标,锚定目标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把农业产业信息链、装备链和创新链的工程科学与技术基础按其自身逻辑结构有机嵌入农科专业人才培养链,研究提出农科专业工程教育的系统化的实践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跨学科大工程训练平台;以目标为导向优化农工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以项目为依托建立农工跨学科创新训练体系;以校企合作为战场创新农工跨学科产业实践体系。通过明确“农科专业教育和工程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在全国农林高校率先建设农科学生工程训练中心,形成独特的农科人才工程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农科人才建设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人才的需要,本文结合新农科建设提出高职教育新型畜牧人才核心能力和能力指标要求,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化”课程模式、创建非正式课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5个方面对新型畜牧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