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新农科建设“三部曲”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落地实施,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推动着畜牧业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生产力的变革,这对涉农院校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阐述了当前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智慧+”背景下畜牧兽医新农科人才跨学科培养的紧迫性,并提出了构建“智慧+”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畜牧兽医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型农林人才和多学科背景、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是涉农高校新时代“育卓越农林新才”的历史责任。工业科技知识及工程文化背景,是现代农业学科分工细化与交叉融合并存纵深发展趋势下,农科专业学生跨学科通专融合知识结构重塑的必要构成及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2005年面向农科专业开展工业认识教育实践以来,探索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载体两个平台三个目标”的农科专业工业认识教育模式,建立了完整的农科专业工业认识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和组织体系,为新农科“育卓越农林新才”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很多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沿用传统模式,没有体现院校特色,制约了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研究提出了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金课”构建的具体原则和思路,以期为国家“新农科”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4.
建设“新农科”是高等农林院校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江西农业大学针对“新农科”对学科建设的内在需求,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立足于地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新农科”内涵建设;二是实施学科分类建设,提升“新农科”学科水平;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新农科”人才质量;四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农科建设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对高校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从微观的层面看,实现新农科建设目标的路径是创新农科专业课教学模式,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造农科专业“金课”,形成“金专”,培养面向“新农科”的创新人才。“饲料生物技术”课程采用了模块化、翻转式课堂教学,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各个环节的创新为新农科专业课“金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新的镜鉴。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提出探索建立新农科建设的新范式、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动物科学类实验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新农科”背景下有效提升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延边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为例,探究了基于“新农科”的动物科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农科”人才等方面的效果,以期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动物科学类实验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等农林院校人工智能专业是新农科和新工科相互融合的学科专业,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本科院校是高等农林院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的先行者、引领者和示范者。通过对3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农林本科院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从农林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发展布局、教学组织模式、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核心课程与实验实训环节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对当前农林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面临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推进人才分类塑型,推动教学组织创新,深化通专教育融合等农业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改革实践背景下,课堂教育创新改革已经成为农林院校教师必须接受的挑战,个性化教学理念在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培养出能够服务地方建设,促进农林业发展的地方“特色”人才。优化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培养课程设置,以健全教学制度与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个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2所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承担院校的专业建设为例,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实施背景下,探讨地方高校如何通过学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以及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成要素的运筹,不断强化基于强基固本,提高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为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新农科建设新范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农林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总结沈阳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个性化培养的新农科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现状与目标,围绕拔尖创新型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人才核心素养、创新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基于个性化培养的新农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为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农科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高等农林院校大有作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产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自《安吉共识》发布后,中国高等农林教育迎来深刻变革和质量革命的挑战,广大涉农高校积极开展新农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在教育理念、培养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深层次问题,必须深入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探索中国特色高等农林教育发展道路,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校(院)长联席会第二十次会议暨中外农业教育论坛,围绕“新农科建设与农林教育转型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以农林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为主要目标,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基本需求,分析了农林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困境,并指明了存在的问题。立足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及新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通过管理模式、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及学生因素等方面的探索,明确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农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高质量人才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以云南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通过对“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该专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及人才素质的新需求进行分析,从当前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人才培养构建思路、具体措施等方面全方位探讨了“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本科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村新技术》2022,(11):42-43
<正>为加快新农科建设,教育部日前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五大领域共设置了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明确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位授予门类、修业年限等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引导涉农高校深化农林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的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农科建设对农林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指导下,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队伍、持续改进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并提出构建基于OBE理念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新农科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立足农林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围绕"厚基础、精专业、高素质、强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全过程育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综合构建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学队伍建设评价示范体系,建立了以点带面教学建设评价与示范新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实施了制度保障建设,为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农科特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价值逻辑上应实现从“单向”到“双向”的“农业域”与“教育域”有机融合,以及从“成才”到“成人”的农林人才培养内涵变革。然而,当前农林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阻滞了农林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农林人才培养的离散冲突桎梏了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束缚了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这些困境成为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阻碍。为此,涉农高校亟待以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革新农林人才育人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速农林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推进农林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为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农村建设对农林类人才的需求巨大,农科大学生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目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林院校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双向互赢、互动发展的局面并没有真正形成,还存在一系列制约农科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因素。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广大农林院校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新农科建设提出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训练,培养一批农科“双创人才”,适应“四新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实用性农林人才。在此背景下,探索了校级植物病害检测与绿色防控一流平台在培养植保专业植物病理学方向“双创人才”的模式与实践效果。该模式旨在为植保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分析地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在新高考改革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努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知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三农”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核心竞争 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新农村新农业的治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