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宁夏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农产品品牌化的支撑效应不强,品牌科技含量较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农产品品牌营销模式创新乏力。并提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四个路径:一是加强生产标准化,提升技术含量,提高特色农产品品质;二是提高精深加工能力,突出产品优势,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三是深化品牌内涵建设,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品牌竞争力;四是挖掘地理标志,培育新型农民,发展乡村振兴多元业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是宁夏承担的国家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连续4年的举办,为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也拉动了宁夏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通过阐述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自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举办以来,宁夏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农业贸易所处的地位、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在论述农产品贸易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宁夏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明确的发展导向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有效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和制度保障。从乡村振兴与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内涵入手,分析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出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的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宁县硒砂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宁夏已创建的绿色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和评价,科学地阐述了宁夏发展绿色食品的目的、意义和优势,为宁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宁夏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认为全社会都要加大力度,形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走具有本地特色的集约化经营之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专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宁夏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保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发展无公害农业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关键和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要求,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都是基于一定的限制条件,通过深入分析宁夏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区域特色、人文及农产品特色等优势条件,为建设具有宁夏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以及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宁夏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不断推进,宁夏农业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正在加大,在中央对改善环境总体部署下,在各级农业环境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宁夏农业环境总体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为自治区发展优质特色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提升,提出了宁夏农业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郭学峰  王华  侯瑾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50-151
通过概括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并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5大趋势,对宁夏特色农产品枸杞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对宁夏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规划入手,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依托,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保证乡村的原始风情,存原出新,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开发的基础上,打造更多本土化,特有的特色农产品,增进游客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旨在探究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利互惠,协同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发展乡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有利于传统农业向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转型,而且有利于减少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乡村农产品电商发展,总结了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乡村农产品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如打响品牌、成立乡村特色农产品展示厅、争取专业人才支持等,以期全面提升海安县乡村农产品电商营销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分析宁夏乡村产业升级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包括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和升级不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升级发展受限;生产成本较高,农业效益较低,农产品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科技支撑力、人才支撑力不足等。提出充分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加速乡村产业升级;按照大资源、大市场、大食物和绿色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问题;坚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升级发展乡村产业;加强乡村产业人才培养等宁夏乡村产业升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湖南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湖南乡村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1)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全省各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细分目标市场,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潜力,培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绿色农业。利用生物环境共生互利原理,重建"青山、碧水、蓝天、沃土"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种养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3)旅游休闲农业。立足乡村产业、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田野调研方法,以怀来县葡萄产业为例,提出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通过产业之间战略层、管理层和市场层的协调运作,形成乡村旅游新业态;通过构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农产品文化乡村旅游品牌、改善参与体验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消费环境等实施路径,促进特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14.
正一、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传统农业面临三大发展难题。一是大宗农产品供大于求,价位低,销售难。二是优质特色农产品消费趋旺,价位高,难买到。三是农业生产不赚钱,农村生活条件差,留不住青壮年农民。特色农业顺应细分市场消费需求,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能产出优质康养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湖南省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基础和条件好。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15.
品牌强农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临沂市河东区农业基础雄厚,是山东省著名的优质商品粮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优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提档升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河东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提升对策,以提升本地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及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提振乡村农产品经济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探讨乡村中的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问题,有助于乡村振兴问题的解决。根据协同发展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以韩国全罗北道的长水郡为例探讨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问题。由研究结果可知,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是乡村振兴中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根本保障;旅游资源稀缺的地区可以通过培育特色农业品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旅游吸引物;而旅游者的到来,能够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进而促进乡村特色农业的发展;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实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针对性的精准政策扶持,地方村委会的强有力的领导,培育懂生产、会经营的农户,建立特色农业品牌等对于实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宁夏第五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引黄灌区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围绕《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扶持了自治区战略主导产业化龙头项目,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发展品牌特色农业是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路径,需要理论研究作为支撑,为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创新思路。新庄大枣作为焦作地理标志产品,是焦作市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地方品种,本研究以焦作市“新庄特色大枣”的品牌发展过程及农产品品牌建设为例,探索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策略,为提高当地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产品品牌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新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兴旺乡村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创新举措。在介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由来与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国中药材类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概况,研究恩施州中药材资源与产业优势,探讨其道地药材类国家级与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的策略,并提出了10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结构优化对宁夏沿黄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提出培优壮大产业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宁夏沿黄区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从特色产业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做精做强绿色食品工业、多种形式培育特色产业链经营组织、优化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建立健全特色食品质量监管和溯源体系、打造特色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新业态方面探究了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