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53—2022年阜新市逐日雷暴资料,对阜新市雷暴活动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70 a阜新市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递减率为-0.10 d/a,此趋势将在25 a后发生反转,并由减少趋势变为增多趋势;阜新市的雷暴天气主要集中在夏季(69.9%)和7月(26.1%),雷暴初日在4月最多(65%),雷暴终日在10月最多(56%),雷暴日变化呈单峰双谷形,峰值主要集中13:00~22:00(95.1%);雷暴日数存在准24年、准44年、准70年等3个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006年阜新市雷暴天气规律发生了转折性变化,2005—2019年雷暴天气造成的重灾多出现在夏季(占比87.5%),伴随大风、暴雨、冰雹出现的灾害频率分别为87.5%、75.0%、75.0%;阜新市雷暴天气主要受西北气流、高空冷槽、高空冷涡、副高西北部5个环流形势影响,此外还受到13个环境场物理量因子影响,按拟合率大小排序为:TT指数、CIN、sweat、CAPE、△T850-500与SSI指数、Tg与A指数、Tdd850与Td850、LI指数、S...  相似文献   

2.
使用南京站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南京地区2000—2012年的雷暴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南京全年和夏季雷暴日数分别呈现准5年和2~3年周期变化,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0.6 d,其中夏季雷暴日数最多,平均为22.4 d,占全年总雷暴日数的73.1%,春季雷暴次之,平均为5.2 d,秋季和冬季最少,仅为2.2 d和0.8 d;南京雷暴天气的周期变化与环流异常密切相关,500 hPa高度上,北方低槽加深,夏季副热带高压系统西伸北抬,700 hPa和850 hPa环流调整导致中低层湿度增加;天气尺度垂直上升运动的强度是造成雷暴强度偏强、短时强降水和瞬时大风等灾害天气更加剧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4~2012年修文县逐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线性倾向等方法,对修文县雷暴天气的年际变化和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修文县各月均有雷暴天气出现,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3~9月,其中8月最多,12月最少。一年四季也均有雷暴天气发生,且雷暴天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雷暴发生的概率非常低。雷暴天气发生最为频繁的是20世纪80年代,其次是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60年代和70年代相对较少。从总的气候趋势来看,雷暴天气总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3.17d/10年。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数值模式等多源资料对2022年3月14日景德镇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此次过程是高空偏西北气流影响下多单体风暴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强对流灾害会有雷暴大风、冰雹等;(2)冷锋与水平对流卷在景德镇相遇,有利于雷暴加强和维持,雷暴高度组织化整齐排列,强回波(55 dBz)在景德镇稳定少动,回波走向与景德镇垂直,故造成了短时强降水的发生;(3)0~6 km垂直风切变只是一般参考值,0~8 km垂直风切变往往会更加具有风暴结构的指示意义;(4)此次过程在灾害出现10 min前已经出现了强对流天气指示因子,预报员需时刻保持警惕,提前做出预警。  相似文献   

5.
张丹梅  张旭  赵振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87-17589
选取1977~2009年阜新市2个站气象资料和阜新市年鉴等资料,对阜新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日数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其中,丘陵、风沙地最多,缓丘、低山地次之,平原、洼地最少。冰雹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出现在4~11月,5~9月为冰雹多发期,6月最多。降雹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大都发生在正午到傍晚这段时间。产生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有6种,分别为高空冷涡型、高空冷槽型、冷涡后部横槽型、涡前低槽型、高空西北气流型和副高后部切变型。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绩溪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晓英  王东 《农技服务》2010,27(2):275-275,279
绩溪是皖南山区县,地处皖赣通衢,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雷暴天气造成的灾害将给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笔者采用绩溪1957~2007年的气象资料,统计了雷暴天气的出现频率、强度,并分析其演变趋势。结果显示,近51年来,绩溪县雷暴活动主要集中在4~9月,其中以7~8月为最多;雷暴天气年际频率变化呈减小趋势但不明显,线性倾向为-0.12%/10a;四季出现的雷暴次数中,秋冬季减少明显,春季减少最小。  相似文献   

7.
基于鲁中山区2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97—2016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雨3类典型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济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鲁中山区强对流特征,结果表明:(1)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中心在济南一带;冰雹在泰安市附近出现的频次较多。(2)雷暴大风的年际变化趋势与冰雹较为一致;短时强降水与以上2种有差别。(3)4—6月为冰雹盛行月,以6月最多;雷暴大风的月变化特征与冰雹相对较为一致。(4)强降水发生的时间多在06:00前后和14:00至前半夜,雷暴大风08:00和18:00前后有2个峰值。(5)组合反射率超过35 dBz总次数大值区主要位于黄河以南、鲁中山区西北部一线,中心位于泰山山脉西北部。  相似文献   

8.
贾荣贵 《甘肃农业》2011,(10):13-14
利用玛曲县气象站1967年~2010年的雷暴资料,对玛曲县雷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玛曲县年雷暴天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减少趋势达8.2天/10年,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后这种下降趋势更明显。玛曲县雷暴天气发生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出现最多的月份是7月,其次是6月、8月和5月,5月~8月的雷暴次数约占全年雷暴次数的82.2...  相似文献   

9.
韦丹  肖稳安  陈红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62-16364
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趋势倾向率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46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雷暴的空间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减低,东南地区的雷暴频率较高;雷暴强度等值地区总体呈水平分布。雷暴活动20世纪60年代相对较高,直至80年代后期呈逐渐减少趋势,而近年来雷暴天气呈逐渐上涨趋势,雷暴活动开始频繁;每年的3~8月,雷电在各区域发生概率迅速递增,9月以后又呈递减趋势;一天中16:00~20:00为雷暴发生的高峰时段。河南省雷暴分布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雷暴频率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雷暴的年际变化呈一个不太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刘金平 《农业与技术》2013,(11):187-189
利用1972~2007年石家庄1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法等方法,对石家庄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各地年雷暴日数差异明显,雷暴天气西部,西南部山区居多,东部平原偏少;从年际变化看,石家庄平均年雷暴日数整体呈缓慢减少趋势;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r季节性变化,全年除1月、2月外均有雷暴出现,但各地雷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8月,其中7月最多,8月次之,6~8月雷暴日数约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4.1%;17个观测站平均雷暴日数在1972~2007年中没有出现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风云卫星云图、雷达及地面观测资料对荆门2022年3月16日首场春季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强辐散、500 hPa高空槽东移、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加强东移北抬、地面冷空气入侵暖低压倒槽等天气系统配置,是这次春季暴雨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2)这次暴雨发生前的环境场特点为适中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水汽含量及上干冷、下暖湿极,说明强对流天气为短时强降水及雷暴大风。(3)华北冷空气沿地面倒槽后部侵入,沙洋西部的西北风与东部的偏东风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天气,造成沙洋的短时强降水。(4)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移动相对应,宜昌地区有中尺度对流单体生成,其东移中加强并在荆门南部形成弓形回波,雷达回波图上强的反射率回波对应卫星云图上有TBB低值区,说明对流云发展高度高,垂直运动剧烈,造成荆门南部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12.
王广生  邵志明  孙长鹏  王庆江  赵慧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29-14530,14534
利用呼伦贝尔16个气象站1971~2008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呼伦贝尔地区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和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地区雷暴天气38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牧区偏少,林区偏多;呼伦贝尔地区雷暴集中发生在5~9月,其中7月雷暴日最多。  相似文献   

13.
文中通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8个气象观测站2013~2016年夏季(5-9月)强对流天气个例的天气实况和甘南雷达回波资料的统计,分别以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针对甘南高原夏季不同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类,4a中全州共计 有379站次雷暴、54站次冰雹、157站次短时强降水,通过不同天气形势背景相似分析法与归纳法得出:甘南高原夏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移动路径和形势特征,分别对不同天气类型建立了相应的预报模型;进一步总结出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在甘南夏季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镇海一般气象站2009—2013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的监测资料分析了镇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雷暴日的天气图对镇海地区的天气形势作了划分。针对镇海地区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强雷暴天气形势特征进行着重分析研究,归纳出有利于镇海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天气形势,总结出了不同强对流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和预报指标,供预报员在分析和预报强雷暴天气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济阳区2008—2018年9处区域和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观测资料,研究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短时强降水年、月、旬、日变化特征、极值变化等。结果表明:(1)近11年来,短时降水出现次数呈增多趋势,2016年和2017年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日数和站次数最多。(2)1 h降水量≥20 mm短时强降水一般出现在6—8月,7月最多,但是11年来7月短时强降水变化呈减少趋势;1 h降水量≥40 mm的短时特强降水都发生在7—8月。(3)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段以午后至傍晚居多,夜间次之,上午最少。(4)从空间分布看,11年来出现短时强降水最多的是济阳国家站,其次是位于济阳区西南方位的孙耿街道。(5)出现短时强降水时前24 h水汽压波动6月最大,最大和最小水汽压差值平均12.3hPa,7月次之,8月最小,平均差值仅为4.5 hPa。8月水汽压普遍较高但变化波动小,这也是8月容易出现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福海县1958—2007年50年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据统计等方法对福海县雷暴天气的时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了福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海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辐度大,最多年为35d.而最少年仅为7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5倍,并有减少的趋势;6-8月是当地的雷暴高发期,并且雷暴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前后。大多数的雷暴持续时间在30min以内;初雷暴一般出现在5月上旬,终雷暴一般出现在9月中旬,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d。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探空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6—9月大连地区9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即短时强降雨(4次)、雷暴大风(3次)和冰雹(2次)3种强对流类型进行了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探空资料中K指数适用于短时强降雨识别;CAPE值与探空距离强对流时间密切相关;较大的高低层的温差有利于识别雷暴大风和冰雹;较低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判别;较大的0~6km深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雷暴大风识别.最大回波强度和所在高度,短时强降雨小于雷暴大风和冰雹;弓状型雷暴大风相对于低仰角径向速度大值区类型的雷暴大风有更长的预警时间提前量;雷暴大风和冰雹的VIL值都相对较大,不利于区分两者.研究结果为大连地区强对流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5年7月与2014年6月阜新市2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7月4日强对流低层暖空气上有高空冷空气叠加,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2014年6月26日强对流天气主要是西南气流在逐渐向东北地区输送暖湿能量,阜新市恰好位于水汽辐合区内,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出现;6月26日低层处和中高层的水汽条件都要明显好于2015年7月4日;通过对比2次强对流天气的不稳定条件,得出两者之间的不稳定能量、K指数以及抬升指数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析了雷暴、强降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对高空气象探测所产生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相应的处理策略,为大家今后更好地开展高空气象探测业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梅州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广东省梅州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65~2007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梅州市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梅州地区的雷暴在空间上呈南多北少分布,雷暴日数总体较多且年际变化较大,但年雷暴日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8月份雷暴最多);梅州地区初雷普遍出现在2月下旬3月上旬,终雷普遍出现在10月中旬,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较大,且初雷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梅州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准4a的短周期和12、22a左右的长周期,除北部地区外,整个时域中还存在7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