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南方丘陵地区采用的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模式,可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扩大绿色面积,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两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麦/玉/豆的配套种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本所经过试验示范,总结推广了一套高效立体种植模式:西瓜/豆角/萝卜套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该种植模式已在铜仁市城郊附近的乡村推广,推广面积66.67hm2,一般产值5500元/667m2,净产值4800元/667m2,比过去西瓜收后种植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高产出和高质量的栽培模式,科学间种大豆和玉米,能有效解决大豆和玉米争夺土地资源的问题,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明显,通过扩间增光和塑株保密等措施,发挥大豆的固养地作用,提高土壤水平,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一茬大豆的经济收入,同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文章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为切入点,分析了该种植模式的种植要点,并且提出了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北疆棉区种植两大类型品种:第一类型是新疆自育的不抗黄枯萎病的特早熟棉花品种。第二类型是在病区和病势严重的地块种植中棉所育出的品种和辽棉所育出的品种。两大类型的多品种在同一棉区种植,严重影响了一地一种区域化种植的格局,给原种生产与良种推广带来困难。为使北疆棉区适应市场需要,棉花生产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必须加强种子管理,严格引种程序,抓好原种生产,实施一地一种,区域化种植,是当前以原种生产为龙头,提高棉花品种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筛选适应宝应县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了16个小麦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为下一年优质小麦推广工作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玉米种植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优势,阐述了该技术在内蒙古地区玉米种植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推动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升级和创新,提高当地农民的种植能力和水平,实现玉米高质高产,为相关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春莲 《种子科技》2023,(20):56-58
大豆和玉米作为我国两大重要经济作物,其生产和供应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及农民的经济收益。当前,单一种植模式的局限性已经显现出来,如土地资源浪费、种植风险增加、经济效益下降等。因此,寻求一种新型的种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广西百色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试验研究,探讨其增产增效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荷兰引进多个甜菜品种,在我国各地甜菜种植区域进行布点试验,通过试验选择出了一批产量和含糖量高、抗逆性强、各种经济性状优良,适宜我国不同甜菜种植区域推广种植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德国植物育种者塞尔克塔·克莱姆(SelectaKlemm)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种植方式——将不同种类和不同品种的植物小苗“捆绑”在一起种植,并在移栽时仍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目前,该种植方法征欧洲已成功申请专利。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代化农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使得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得以充分保障。火龙果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且味道鲜甜的水果作物,在我国多个地区都有种植,为了提高火龙果种植经济效益,需要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加强对种植技术的创新,明确种植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文章深入研究与分析了火龙果种植管理技术及发展情况,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一些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张瑞霞 《种子科技》2023,(20):80-82+88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通渭县近年来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是扩大油料面积、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保证。该技术是对传统间种套作技术的改良和提升,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以实现稳粮增收的目的。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部分农民对该种植技术缺乏了解,难以正确掌握该种植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基于此,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成义 《种子科技》2023,(10):67-6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农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技术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农作物种植的价值和潜力也逐渐显现出来。在众多农作物中,玉米作为我国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经过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提升后逐渐发挥出其优质高产的优势,吸引了很多种植户学习新的玉米种植技术。文章阐述了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分析了应用玉米高产优质种植技术的意义和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和施肥技术得到了关键性的进展。在人们对农作物要求日渐提高的背景下,新技术和新方案的应用推动水稻种植走向了新的阶段。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实现水稻高产高质。文章分析了水稻种植的技术要点,阐释了水稻种植和施肥技术的突出优势和优化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郭奎 《种子科技》2023,(4):46-48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玉米和大豆两个不同季节作物,使其生长特征相辅相成,达到单位面积玉米、大豆增产的一种集约化农业技术。传统的间作套种虽然可以增加耕地产量,但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且经济效益较低。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既能促进作物间的和谐共生,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连续耕作造成的土地钙化和病虫害大规模暴发等问题,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概念,阐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研究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点工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物育种信息》2005,(7):21-22
1990年,阿尔伯达省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4,000英亩。2001年,该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增长了一倍以上,达到55,000英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在阿尔伯达省南部新建了两家薯条加工企业及南部灌溉面积的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递增了56%,种薯的种植面积也扩大了。阿尔伯达省来自马铃薯的农场现金收入位居全国第二,生产总量为第三,种植面积位居第四。  相似文献   

16.
石河子总场泉水地设施农业基地2013年第一次黄沙种植的大棚番茄单产可达10t/667m2,而且果实品质优于土壤栽培的番茄,产值可达5万多元人民币。这标志着石河子总场和石河子大学王登北教授合作的中国首例黄沙种植大棚番茄获得成功,创新了中国无土栽培的记录,为沙漠资源丰富的中国偏远地区做出了典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开封试区粗砂潮土区六种种植方式的作物产量、人工辅助能与价值投入情况,分析了其能量转换和价值转换效益,讨论了其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6种种植方式对粗砂土的培肥和当地农牧业生产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西瓜/花生、小麦/花生两种现今主要的种植方式,综合效益较好;黑麦一西瓜/花生这一新型种植方式综合效益最好,必将推动粗砂潮土区种植方式的改革与优化。  相似文献   

18.
麻类是国内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针对市场上麻纤产品需求日益增加,麻类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问题,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大麻作前茬,大麻收获后接茬种植黄麻/红麻的种植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麻-黄麻种植模式,麻纤总产量比单独种植大麻或黄麻分别最低增产90.8%和34.2%。大麻-红麻种植模式,麻纤总产量比单独种植大麻或红麻分别最少增产92.7%和28.8%;同时,大麻和黄麻/红麻接茬种植,其净收益和产投比均较单独播种时增加,而且6月20日左右接茬净收益和产投比最高。从麻纤产量、净收益和产投比等指标综合来看,大麻-黄麻/红麻的种植模式可以实现麻类的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值得大面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吕港村有一位靠种植草莓致富的农村女青年,名叫王小华。多年来,她潜心学习草莓种植技术,成为当地的草莓种植能手,目前,她种植有草莓4.5亩,每年收入均在7万元以上。王小华的创业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艰辛且不平坦。2002年她高中毕业后,便萌生了创业致富的想法。有一次,她听人说种植仙人掌能快速致富,便来到南京与一家公司洽谈种植仙人掌事宜,正当她准备引种时,看到《农家致富》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仙人掌刺痛农民心”,她恍然大悟,连忙止步。  相似文献   

20.
番茄因其口感好、实用范围广深受大众喜欢,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但是,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种植管理还较为粗放,病虫害防治科学性不足,制约了番茄种植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番茄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是重要一环,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了解番茄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就容易大规模发生病虫害,影响番茄种植户经济收入。文章分析了番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要点,以提升农户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