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后,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全面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各种子经营企业(委托代销、分支机构)及个体纷纷参与到种子生产经营中来,使基层种子经营空前活跃。种子经销网点的急剧增多,一方面方便了广大农户购种,另一方面种子市场出现散、乱、差现象。县级种子管理站作为基层种子管理部门直接面向农民,面向生产,要认真解决种子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除了加强种子管理外,要从源头上抓好种子流通环节,加强种子备案制度管理,确保基层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2.
我国种子管理制度改革以后,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停止全部生产经营的行为,且各种子经营销售企业及个体人员加入种子生产经营过程中,促使县级种子经营销售网点迅速增多。这一情况虽然可以改善县级种子的经营情况,便于广大农民购买种子,但是由于上市的品种较多、更新速度较快,而部分种子没有经过管理部门的审核就直接推广销售,致使种子市场日益散、乱、差。并且,由于部分种子的质量不合格,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县级种子管理部门作为基层管理组织机构,直接面向县级内的农民及生产,想要充分解决当前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加强种子备案制度,保证农业的生产安全性。基于此,主要研究了种子备案制度在县级种子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种子经营体制改革以来,种子经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种子市场日趋活跃、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笔者结合我县工作实践,仅就县级种子经营备案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制度开启了种子市场监管的新模式,该制度不仅是农作物种子质量追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种子管理部门对种子市场监管的有利抓手.本文就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制度出台的背景及意义、主要内容、简易程序、备案与许可的区别进行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5.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发展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重要载体。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后,如何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工作,保证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是县级种子管理部门面临新的工作挑战。  相似文献   

6.
主要阐述了县级种子网上备案的法律依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种子市场空前繁荣。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多,品种多,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销售点遍布城乡。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给种子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作为种子管理核心内容之一的种子质量管理也不断向正规化、法制化迈进。切实加强种子质量管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确保粮食增产增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如何加强县级种子质量管理工作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宋介宏 《种子科技》2005,23(5):260-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施行以来,种子经营由过去的垄断经营变为多元化多渠道经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种子经营企业为了占领市场,纷纷实施种子委托代销,建立种子委托代销点.种子委托代销运行情况究竟如何?笔者结合本公司几年来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9.
种子作为特殊的商品,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因此做好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种子生产经营备案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新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各级种子管理机构,特别是县级种子管理机构做好种子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介绍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的简要程序,列举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现存问题和做好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的措施,浅谈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工作。  相似文献   

10.
种子备案工作,作为将种子管理中心由事前许可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种子追溯机制、规范种子市场、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寿光市农业农村局严格按照《种子法》相关要求,对辖区内生产、经营的种子备案,严格审查,从源头上严把种子质量关。结合5年的网上备案工作实际情况,发现网上备案的信息还不能完全真实、全面、全程记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活动,追溯效果与理论期望仍有较大差距,种子备案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11.
<正>1目前县级种子市场经营现状1.1种子经营主体多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实施以来,特别是2007年种子体制改革后,种子经营主体迅速增多,分布广,遍布全县各乡镇、村庄。随着种子产业化、品牌化、商业化日趋成熟。销售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种子的安全使用,是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事,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这一目的实现,作为种子执法部门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严格执法是必需的,可是在我国农业执法起步晚,在群众中威信与社会认可程度不如其他执法部门,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要求我们执法人员要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种子违法行为有的时候不像其他违法行为在开始时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惩罚当事人不易让人理解和支持,发现有明显社会危害周期长、造成同一结果因素多、在宏观上损失大而微观上有的时候不突出、受损失的大都是弱势群体等特点,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里,各种种子违法行为都有,不能干篇一律的来处理,否则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执法的难度,也让有关的群众不体谅我们执法的苦衷,有的时候使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执法有度,既要打击不法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又要照顾到我们的执法相对人的具体情况,人性化地去管理市场。这就要求我们有一整套的工作方法来适应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和《辽宁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确立了种子管理部门执法地位和行政职能。《条例》明确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种子工作,其所属的种子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种子管理工作。随着种子市场进一步开放,新品种的不断  相似文献   

14.
王键 《种子世界》2007,(5):14-14
种子包装规格直接关系到种子经销商经营量与种子执法检查操作的问题;而种子标签是反映包装内商品种子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我县2007年度水稻、玉米杂交种子市场调查和农民反映的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小装量规格种子包装太少,二是种子标签的标注内容不规范。我们对整个市场种子标签做了一次抽查,并将企业标注的内容与国家或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的公告做了核对。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县级种子公司对推动我国种子产业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整个产业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的实施,种子市场的竞争加剧,包括县级种子公司在内的国内中小种子企业因无资金、无科研、无品种、无品牌而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小而全的粗放式经营公司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县级种子公司在种子产业链中的份额似乎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6.
县级国有种子公司存在很多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弊端,必须从管理体制等方面实行改革,增强市场竞争等四种意识,实现种子科技含量等四个加大,是县级国有种子公司在新形势下生存和继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县级种子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种子行政执法的主体。《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的24个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种子法》关于“种子管理与生产、经营必须彻底分开”的要求,对种子管理和生产、经营机构进行了调整,已初步建立起符合《种子法》要求的种子执法机构。在机构上,18个县(市)采取委托种子管理站进行种子行政管理或依托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来管理的方式,种子执法机构已全部完成分设,其中属单一种子执法机构的8个,占总数的44%,属综合执法性质的10个,占总数的56%。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种子市场的逐步放开和不断发展,种子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种子的生产经营也由原来独家生产经营逐步转变为多部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格局,种子管理已不再是种子部门内部的质量管理,而是逐步走向社会,所面对的将是一个全面放开的种子大市场和多渠道的种子经营格局,因此,种子管理工作就显得很不适应,工作处于被动局面,一些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在地处西北落后地区的部分县级种子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严重地影响着种子管理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影响着种子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9.
蔡建斌 《种子科技》2004,22(6):318-320
<种子法>实施后,县级种子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广泛组织宣传和贯彻法律法规,普及种业知识,组织开展品种试验、示范,提出全县品种布局指导性意见,依法管理、规范种子市场,加强种子质量监测,开展品种保护,抓好种子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组织建立种子行业协会.  相似文献   

20.
<正>1建立健全种子管理体系,提高种子市场管理水平种子管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是农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种质资源管理、品种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经营许可管理等内容,贯穿于种子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加强种子管理工作,既是维护品种选育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