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鸭副粘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疑为流感的病死鸭肝、脾和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能凝集鸽红细胞,并能被康复鸭血清、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抑制,但不能被EDS、禽流感H5、H7、H9血清抑制;电镜观察见到形态不规则、囊膜表面具有密集纤突的病毒粒子,直径100~200nm.部分生物学特性表明:该分离毒具有较强的毒力,其对鸡胚和番鸭胚的最小致死量的平均致死时间(MDT)为43.6和48.6 h;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和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均能引起细胞病变,且该病变能被康复鸭血清、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中和,而不能被GPV、MPV、H5、EDS血清所中和.人工感染1日龄雏番鸭和50日龄鸡均可发病并能回收到病毒.上述结果初步表明该分离毒为鸭副粘病毒.  相似文献   

2.
采集疑似鹅副粘病毒病的鹅病料,通过鸡胚接种传代分离到1株病毒(HZ株).该分离病毒经鸡红细胞凝集(HA)试验、凝集抑制(HI)试验、电镜形态学观察等,结果表明与NDV极为相似,属禽Ⅰ型副粘病毒.经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说明分离到的副粘病毒为临床疫病病原,毒力较强,能使15日龄的鹅、鸡、番鸭等禽类感染发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3.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1毒株,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确定为鸽的I型副粘病毒,生物学试验表明,该病毒属于强毒株,其致病指数分别为:MDT=90h,ICPI=1.27,IVPI=1.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子15日龄非免疫肉乳鸽和4周龄非免疫雏鸡,肉乳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但不引起鸡发病。  相似文献   

4.
鸭副粘病毒强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采用鸡胚接种法从安徽凤阳某患病肉鸭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素株对鸡红细胞具有凝集性,并可被康复鸭鸭血清和NDV阳性抗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禽流感标准阳性血清抑制,结合血清中和鸡胚接种试验,病毒回归试验和免疫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确认为鸭副粘病毒。参照国际上规定的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测定该分离株的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鸡及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分别为48.9h,1.80和2.45。表明该鸭副粘病天线离株具有新城疫病毒(NDV)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属强毒力毒株,并定名为WF00D株。  相似文献   

5.
采用鸡胚接种的方法从病死鸽中分离到了一株病毒,其血凝效价(HA)平均为2^8,该病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的作用可被新城产凤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所分离的病毒株Ⅰ型副粘病毒,该病毒对1日龄雏鸡脑 内致死指数(ICPI)为0.39,肌肉注射1日龄雏鸡不发病,该毒株对雏鸡和鸡胚来说为弱毒力株。用30日龄的幼鸽做人工发病试验时可复制此病,并使其HI平均抗体滴度由第15d的2.9log2上升到第25d的7.25log2。  相似文献   

6.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 1毒株 ,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 ,确定为鸽的Ⅰ型副粘病毒 ,生物学试验表明 ,该病毒属于强毒株 ,其致病指数分别为 :MDT =90h,ICPI=1 2 7,IVPI=1 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于 1 5日龄非免疫肉乳鸽和 4周龄非免疫雏鸡 ,肉乳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 ,但不引起鸡发病  相似文献   

7.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毒株,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确定为鸽的I型副粘病毒。生物学试验表明,该毒属于强毒株,其致病指数分别为:MDT=90h,ICPI=1.27,IVPI=1.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于15日龄肉乳鸽和4周龄雏鸡,肉乳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但鸡不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8.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毒株,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确定为鸽的Ⅰ型副粘病毒。生物学试验表明,该毒属于强毒株,其致病指数分别为:MDT=909h,ICPI=1.27,IVPI=1.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于15日龄肉乳鸽和4周龄雏鸡,肉乳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但鸡不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9.
从吉林省某发病鹅场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鉴定证实,该毒株为新城疫病毒,命名为MHK-1株.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为43 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63,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8.3/0.2 mL,表明该毒株为新城疫病毒强毒株.经致病性试验表明,该病毒对鹅有很强的致病性.分子病毒学分析表明,MHK-1株F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强毒株氨基酸序列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鹅“白点病”频发。本研究从江苏沛县地区肝脏有坏死点的发病鹅中收集肝脏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检测、序列分析进行病毒鉴定,并回归雏鹅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发现:该毒株在鹅胚上生长良好;回归鹅能完全复制出临床中肝脏出现坏死点的病变,并能从实验鹅中重新分离到该病毒;对其主要抗原基因σC进行测序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番鸭呼肠孤病毒基因序列的进化关系较近,同源性为89.6~98.9%。本研究证实了鹅“白点病”的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为该病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江苏某地患病鹅群的脑、脾病料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过试验鉴定,该分离株具有血凝性,且可被ND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和中和,不能被A(IH5亚型与H9亚型)和EDS-76标准阳性血清抑制。人工感染雏鹅,引起100%的发病和死亡,并与自然病例有相似的症状和病变。该病毒的最小致死量病毒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MDT)为50.4h,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分离病毒致病指数(ICPI)为1.85;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2.42;对该病毒株F基因部分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确定为强毒型鹅副粘病毒基因Ⅶ型,并暂命名为HQ-06。采用分离株制备成油乳剂灭活苗,免疫鹅群有良好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鹅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副黏病毒病是自 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黏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 ,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疾病爆发 ,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黏病毒。随后 ,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黏病毒病。 2 0 0 1年 5月 ,我们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某鹅场的发病鹅中分离到 1株对禽类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病毒。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病毒形态结构观察和血清学检…  相似文献   

13.
从重庆部分地区规模化鹅场收集以肝、脾肿大瘀血,肠黏膜出血、坏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病死鹅,无菌取其肝脏、脾脏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分离鉴定出一株鹅副黏病毒;并做了鸡、鸭、鹅的鹅副黏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HI抗体检测,以了解该地区鸡、鸭、鹅群中副黏病毒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鸡的阳性率分别为70.1%、83.9%,鸭分别为1.7%、6.8%,鹅分别为61.2%、55.4%。证实鹅副黏病毒在这些地区感染比较严重,同时与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交叉免疫原性。应引起当地养鹅专业户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舒秀伟 《中国兽药杂志》2013,47(2):18-20,23
从辽宁省某鹅场病死鹅中分离到1株禽Ⅰ型副粘病毒.应用鸡胚传代、电镜形态学观察、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免疫保护试验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脑接种致病指数(ICPI)、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三项毒力指标的测定.参照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分别测定该分离株的鸡(鹅)胚MDT、1日龄鸡(鹅)ICPI和6周龄鸡(鹅)IVPI为51.6/68.6 h、1.75/1.70和1.68/1.72.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鹅副粘病毒强毒株,命名为YF株.应用YF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实验鸡和雏鹅,结果表明有良好的保护率.  相似文献   

15.
2010年8月,湖北某种鸭场免疫过禽流感、产蛋下降综合征疫苗的产蛋鸭出现产蛋下降症状,1周内产蛋率锐减50%左右,发病率达30%,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腹泻,或产软壳蛋、畸形蛋、沙壳蛋等劣质蛋,成年鸭几乎无死亡,青年鸭死亡率10%.剖检病鸭发现肝脏有坏死,脾脏肿大,脑组织表面有点状出血,气管环出血,肺脏有出血性或纤维素性炎症,有典型的卵黄性腹膜炎症状.发病初期投喂各种抗生素疗效不明显,初步怀疑为副黏病毒感染.现将该病毒的分离鉴定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鸭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丁巧玲  袁生  袁圣丹  万碧燕  朱晓玲 《中国家禽》2006,28(24):135-136,139
从广东省某鸭场的病死番鸭肝脏中分离一株病毒,该病毒对雏鸭、种鸭、蛋鸭均可引起发病。接种鸭胚传至第6代时病毒对鸡红细胞的血凝性稳定,通常在72h开始致死非免疫鸭胚,死亡率为80%。经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多呈现椭圆形,长轴为167~264nm,短轴为131~139nm,病毒外表有囊膜,囊膜外层有排列整齐的纤突。病毒与禽流感病毒无抗原相关性,能被禽副黏病毒I型阳性血清所中和。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将分离的病毒判定为鸭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7.
安徽某种鹅场70—120日龄种鹅发生以败血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从该鹅场采集病料对该病病原进行分离,细菌学检验,并进行生化试验,动物接种试验等,证实为链球菌病。  相似文献   

18.
李永明  汪德生 《中国家禽》2005,9(Z1):121-124
鹅副黏病毒D1分离株能致死鹅胚、鸭胚和鸡胚,致死率达到100%,感染的尿囊液能产生较高的血凝效价.血凝素对热不稳定,经56℃水浴处理10min血凝活性消失.副黏病毒感染鹅血清与D1分离株和La Sota毒株均发生血凝抑制现象,大多数血清样本对2株病毒的HI效价存在两个以上的滴度差异.病毒粒子呈球形、椭圆形、杆状或棒状,呈现显著多形性的特征.D1分离株ELD50经测定为10-7.84/0.1 mL,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鸡能够抵抗20000ELD50病毒的攻击,免疫保护率达到8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