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出版工作是一个充满创新热情、创新冲动、创新精神的事业。它要求对陈旧出版观念进行扬弃,营造一个新的文化氛围。出版工作的六大创新有:新探索、新思维、新拓展、新形式、新发展、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瑞航  高正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66-12467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合格主体、基本要素和内在动力3个方面论证了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联。首先,新型农民深刻了解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动机强烈,是建设新农村的合格主体。其次,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最基本要素:新型农民与其他要素的结合十分密切,明显具有不可分性;新型农民对其他要素的替代性较强,在一定限度内,新型农民能够突破资金"瓶颈"和政策限制,促进农村迅速发展;新型农民流动性较强,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在城乡之间、不同职业之间发生空间流动或职业转换,这就突破了要素地域上的限制;我国农民数量众多,而且通过培育,很多传统农民完全可以嬗变为新型农民,这就突破了要素数量上的限制,能够保证新农村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要素供给。再次,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内在动力,他们长期生活于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农民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深刻了解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浓厚、动机强烈、能力较强;既热情关注新农村建设,又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背景、新方针、新目标、新系统、新理念、新模式”,指出“20字”目标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系统目标,表明《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所赋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培育农村良好的生态系统之间相辅相成、共生共荣、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指出创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系统是实现新农村新目标的核心体系与时代标志,指出创建生态省、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镇,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呈现新农村建设新模式的多样性。提出当前应重点抓好法律规范、宣传教育、试点示范3项基础工作,依法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覃永晖  吴晓  姜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08-4510
在当前新农村规划的形势下,环洞庭湖区的新农村规划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顺应时代和民众的需求,在实践工作中注重"新"探索,即探索"二十一字"目标的"新理解"、探索"门槛分析法"运用于新农村规划的"新思维"、探索由"台湾模式"启示的"新政策,"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涌现,催生着公共图书馆变革。研究了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创新,详细阐述了江西省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现状,针对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强新媒体宣传推广,融入社交互动;完善新媒体服务平台架构,整合新媒体资源;拓展新媒体服务内容;丰富新媒体服务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新媒体服务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我国假尾孢属真菌9个省级新记录种,包括广西省新记录种构树假尾孢、粗梗假尾孢.黑龙江省新记录种胡枝子假尾孢、月见草假尾孢,辽宁省新记录种插天泡假尾孢、帝汶假尾孢,江苏省新记录种菊生假尾孢,河北省新记录种桑假尾孢,北京市新记录种狭萼绣球假尾孢,并时这些种的形态特征及所致病斑症状的特点分别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跨越发展战略给云南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此要求下,云南的新农村建设将掀起新的高潮,针对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对策措施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本文结合新的形势与要求,分析了云南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跨越发展要求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几点对策思路,以期对丰富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核心,构建了农村新民居投融资体系。通过新民居投融资体系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性,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进一步解决新民居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促进新民居建设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昊坤  陆娴 《现代农业科技》2011,(1):276-277,279
在中国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同时面临着能源紧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三大严峻问题。在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二十字方针",建立"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的新农村的同时,不能忘记加强新农村"新能源"的发展。分析了当前清洁能源在农村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今后中国新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蒋乾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824-3826,382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农村税费改革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税费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差距,以及培育新型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5个"结合"论述了如何培育新型农民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达尔文(1859)看来,新物种只有通过竞争或者自然选择的方式淘汰原有物种才能进入由其他物种占据的生境并成功定居下来。然而,新物种进入生境并成功定居还有另外一个途径,那就是由于超级居群能在全球尺度上改变整个地球环境,从而能在原有环境中创造出一些全新的微环境来,正是这些全新的微环境使新物种避开了和原有定居者的剧烈竞争,很容易地进入了一直由其他物种占据的生境中并成功地定居下来。换句话说,超级居群导致了全球环境的分化,导致了全球尺度上的生境多样性。同时,超级居群通过环境的异质化为新物种准备好了很多全新的微环境,新物种在全新的微环境中的成功定居实现了新物种和原有定居者的长期共存。而这种长期共存导致了整个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超级居群是地球上很多新环境的创造者,是生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桥梁,据此就能很容易地解释新物种为什么不时能和原有定居者共存甚至依赖于原有定居者,从而导致二者间剧烈竞争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民培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培养新型农民,关键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动力。通过对广东农民科学素质及新型农民培养状况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呈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东农民科学素质及新型农民培养的成效与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出现,为新媒体阅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平台支持。总结了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对新媒体阅读概念进行了界定,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新媒体阅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侧面反映新媒体阅读对传统阅读的挑战。图书馆服务作为传统阅读的代表,面对新挑战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5.
突出一个"新"字,是江总书记"5*31"讲话最鲜亮的特色.讲话包含的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新的论述,充满着面向新世纪的时代感,开拓新阶段的紧迫感和开创新局面的使命感,具有催人奋进的浓烈色彩和鲜明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与江总书记去年"七一"讲话最鲜亮的字眼"先进"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把迎接"十六大"召开的思想理论准备推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科技革命引发劳动力就业领域的新变革,近年来各种不同于标准雇佣和传统非正规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快速涌现。作为未来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趋势,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是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现有文献在新就业形态的源起与发展现状、就业质量的内涵与测度评价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未来研究可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测算与评价、不同类型劳动者的差异性以及构建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体系等领域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7.
对玉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和研究,首次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中有关规定,以及玉兰的形态特征,报道了该种有2亚种(1原亚种、1新分布亚种)、9变种(6原变种、2新变种、1新改隶组合变种)、10品种群(1原品种群、9新品种群)、37品种(1原品种、26新品种、8新改隶组合品种和2新组合品种)。同时提出了玉兰新分类系统:种→亚种→变种及种→品种群→品种。  相似文献   

18.
颜平建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41-144
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拓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对高等农业院校培育新农民的成功经验及问题进行了简要梳理,探讨了拓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培育新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新模式机制。  相似文献   

19.
8月底的寿光,阳光耀眼。信俊仁,全国蔬菜之乡的农业局执法大队队长,带着记者看菜地的表情活像一个农场主。“我们这里种蔬菜,一个镇就种一个品种。”信俊仁告诉记者,寿光蔬菜播种面积高达5.3万公顷,拥有蔬菜大棚40万个。蔬菜种子年交易量8000多吨,经营额近5亿元。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德州市“两区同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总结经验,分析启示,以期为其他地区探索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